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出版时间:2012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正视和破解的重要问题。本书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表征,追溯了古今中外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和我国思
作者姓名: 施丽红 苏洁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9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正视和破解的重要问题。本书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表征,追溯了古今中外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和我国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发展,在对国外德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有效教学这一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要素有效性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诸多模式,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框架。
作者简介
施丽红 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持教育部、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和市教改重大项目等各类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西南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
苏洁 女,四川雅安人,硕士,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主持主研多项省部级项目,在《教育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教育部德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及表征
第一节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二节 高校思想教育政治课有效教学及表征
一、高校思想教育政治课有效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表征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
一、传统儒家人学体系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借鉴
二、中国传统的阴阳和合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 哲学启示
三、中庸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学说的现代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二、认知学习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有效教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有效教学的思想
二、国外有效教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念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念的历史发展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念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 效性的贡献
第四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
二、“文革”期间思想政治课遭到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发展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及表征
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历史悠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尽管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几经曲折,但其重要地位从未动摇。2004年中共中央专门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发了16号文件,强调在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却面临诸多挑战。运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就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节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就一直在追求有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有效教学的理念源自于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形成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概念解析”和“层次解构”两种方式。
(一)概念解析的界定方式
概念解析主要通过分别解析“有效”和“教学”来界定有效教学的涵义,其核心是围绕着对“效”的解析,并因这种解析的不同而使有效教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侧重。第一种称之为“主要涵义解析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第二种称之为“三重涵义解析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沿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析有效教学中的“效”,强调它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涵义,进而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从引用或借用的角度看,“三重涵义解析观”拥有更高的“使用率”,因为从直观上看,它似乎比“主要涵义解析观”更为全面。评价哪一种概念解析方式更好,关键还要看教学过程中的效益与效率、效果的实际关系(参见图1)。
如图1所示,效率、效果、效益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彼此之间有着递进关系,其中效益是最高或最终目标。因此,“主要涵义解析观”强调效益并不排斥效果和效率,旨在突出教学要满足个体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特定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层次解构的界定方式
我国有些学者从概念重构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将有效教学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来进行剖析和界定。认为,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有效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有效教学从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进而将有效教学界定为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
这种界定方式在认识有效教学上具有独特视角。具体来说,其认为有效教学的重点不在“效”和“学”,而在于“有”与“教”,并力图将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现在的重“学”之有“效”的传统有效教学思维,转向为重“教”之有“效”的革命性有效教学思维,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有效教学的革命性变革。从状态、思维、理想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提示我们可以从状态、思维、理想三种水平上研究和实践有效教学。但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视为“重‘学’之‘效’”,并划归传统有效教学思维,这种认识和判断明显不符合实际,似乎带有简单化的“横扫”倾向。
通过以上对有效教学涵义的梳理,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第二,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