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出版时间:2018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教学与实践出发,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工作实际,主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探讨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语境、对策分析和引
作者姓名: 海珍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教学与实践出发,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工作实际,主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探讨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语境、对策分析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和宣传,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结构上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篇,理论篇包括: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理论探索与规律总结、载体构建与机制创新,实践篇包括: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海 珍 男,山西大同人,1984年11月生,现为太原工业学院教师,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持山西省“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中条山抗战研究——以中日双方战史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太原工业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东方杂志》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太原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作为第2负责人主持2016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研究,参与2016年度第二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山西抗战史等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嬗变的苏共因素及启示》一文被中央编译局网站全文转发。
序言
理论篇
第一章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第二节南方谈话理论品质的三个维度
——兼论其对共同富裕的启示
一、南方谈话的整体性观照
二、南方谈话的理论品质
三、南方谈话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启示
第三节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实践
一、譬喻精巧,言近旨远
二、援引原典,言必有出
三、心系民生,赤子情怀
第二章理论探索与规律总结
第一节传播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东方杂志》简介
三、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概况
四、五四时期《东方杂志》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局限性
第二节诠释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诠释学的概念
二、诠释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在要求
三、诠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语境的“理解距离”
四、诠释的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
五、诠释的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果历史”
第三节语境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苏俄因素为中心的考察
一、语境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苏俄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后中国化”语境下的两种话语表述
四、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载体构建与机制创新
第一节全员育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三、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三、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着力点
一、在新形势下应全面理解实践教学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的思考
……
理论篇
第一章 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启示本节系在笔者论文《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启示》基础上补充和修改完成。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早期运用。其时间起讫应始于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终于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这一阶段的探索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着独特的开辟和引领意义。本节拟选取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标杆意义的几个代表,如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等人进行个案分析,进而梳理出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脉络,并从中得出几点有益的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到中国。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民族危机前,一些思想先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实际的上下求索,可以说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发轫于此。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但却失之于琐碎,没有以宏观的视野进行考量,表现为纠结于某几个问题的泥淖,特别是近几年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由谁提出,争论不休,倾注了极大热情,但却缺乏科学还原史实的勇气和实事求是评价的见地,使争论显得意义不大。鉴于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谁提出,形成的诸多说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为了化繁为简,笔者这里主要援引当代学者李安增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书的说法,除了现行教材公认的“毛泽东说”,主要还有“李大钊说”“瞿秋白说”“张闻天说”等三种意见。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只要稍微熟悉中共党史的就不难看出,李、瞿、张等人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其中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美誉的李大钊更是“影响和教育了我国早期的一代共产党人”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1),“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引导他们走向了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3。瞿秋白在大革命失败后一度担任过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而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后长期主持中央工作。客观上说,李、瞿、张三人在中共党内位高权重,各自都具备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主客观条件,论贡献各有功勋,不可偏废,但硬要将这个命题收入某人名下,作为其个人的“发明专利”,又颇有些“掠美”之嫌。笔者持这样一种观点:李、瞿、张三人固然草创有功,但如果没有毛泽东后来的总结提炼,这一命题未必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换言之,毛泽东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和最终完成者,在前期中共主要领导人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在毛泽东之前实际形成过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的思想传递之链,这应该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的本来面目。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李大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荒者
应该说,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李大钊。1918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二文,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国人接触马克思主义打开了一扇窗户。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大钊不仅取回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经”,还身体力行,不懈致力于如何念好这本“经”。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的实境”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这个“实境”,就是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1920年,他又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李大钊可谓一语破的,洞见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路和可能途径。这一思想光辉直接启迪了当时许多的革命青年,这其中的翘楚当首推毛泽东。这里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李、毛二人的交集。据李大钊研究专家董宝瑞先生考证,毛泽东1918年8月至1920年4月曾两度寓居北京,期间深受李大钊思想的濡染。毛泽东后来也多次提及这段交往,称李大钊是他“真正的老师”。可以说,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头脑中初具马克思主义要联系中国实际的思想雏形,毛泽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这个影响后来被证实是超越时空的,包括李大钊在《土地与革命》中“中国革命将是一场农民革命”的断言,被毛泽东演绎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正如西方有学者指出:“李大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中国共产主义者试图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的这个连续完整的链条中,李大钊正好是毛泽东之前的一环。”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切中肯綮的,李大钊不愧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荒者。
(二)瞿秋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者
李大钊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主要由瞿秋白同志推进。瞿秋白早年深受陈独秀赏识,兼管中共宣传工作。在担任《新青年》主编时,他即明确提出“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试解剖中国的政治经济,讨论实际运动”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的办刊宗旨。作为当时中共的主要理论刊物,这样的定位无疑有着奠定基调的作用。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又不断完善这一理论基点,提出了“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0的科学论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极富启示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瞿秋白的文人气质,使得他在面对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指示和党内的错误路线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这一理论轨迹的探讨便无可奈何地戛然而止了。但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推进者,这位曾被毛泽东尊称为“老师”的青年才俊,瞿秋白的意义远非如此。正如后来中共中央所评价的:“瞿秋白是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百周年纪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瞿秋白可谓当之无愧。
(三)张闻天: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者
与李大钊、瞿秋白不同,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有些微妙。早期他曾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忠实代表,追随王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趸。1935年1月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坚决与“左”倾错误路线划清界限,被推举为党的总书记,此后直至六届六中全会,张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大量中央文件由他起草发出,足见当时中共对他的倚重。期间他依托各种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
受季米特洛夫七大结论的启发,1936年3月他在做中央政治局报告时说:要将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
《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2):80
。10月,他在《关于白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与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求干部“能够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具体的环境,并从这种分析中得出一定的行动方针”。“任何一国革命的经验,都不能机械的搬运到别一国来”。
《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2):188,189
1937年6月,他在白区工作会议上,号召少些马列主义的“耀眼词句”,多些马列主义的“真正内容”,还提出反对“党八股”问题。
《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2):282,297
1937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总结发言时,提出了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要中国化”的倡议。如果说这还是在宣传工作范畴内就事论事、“中国化”的提法还局限于某一具体领域的话,那么他后来撰文所使用的“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等措辞,就已经十分接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了。应该说,张闻天的这些言论主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是为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铺垫和造势,是一种可以预见的理论先兆。这些言论由一个党内高层代表组织讲出来,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有些学者非要在这里做文章,以此作为张闻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者的重要依据,而不从宏观和全局考虑,就难免失之迂阔了。如前所述,通过张闻天同志多种场合和途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正式提出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成为全党共识只欠“临门一脚”。人所共知,这个重要的历史任务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顺利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