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中包括作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的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高教所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等一些热点问题
作者姓名: 于颖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中包括作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的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高教所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等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在此一并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于 颖 女,教育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曾参与编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系列教材《比较职业教育》;曾担任新华社《新华教育观察》特约分析员,撰写研究报告近30篇;在《比较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等期刊及报纸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北京市课题近20项,主持课题八项,目前主持在研课题三项。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一等奖、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资助(香港设立)等奖励。2007年,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
工程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的探索与启示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日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及特点初探
校企高端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比较教育与高等教育
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的研究动向及特点分析
日本比较教育学地域研究的现状及特点
——基于对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的访谈
试析日本比较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动向及启示
浅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日本短期大学的生存危机及其对策
日本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分析
研究生教育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探析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其他
试析“联校论文奖计划”资助项目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探析
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推进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美大学学期制之比较
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研究述评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述评及启示
致谢
工程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的探索与启示——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摘要: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影响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我们以2012—2014年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活动为例,探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与阐释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工程实践的目的就是要使所学的理论知识面向真实的世界,面向生产实践及其现实环境。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也就是说,工程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而是多种工程能力所组成的综合性能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程教学能力。高校的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哺教学,如何将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背景知识、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工程教学能力。二是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要求进行实际活动操作的能力,包括设备操作、产品加工制作等,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三是工程管理能力。一项工程通常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子项目间设备、人员、过程的管理、组织至关重要,具备工程管理能力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四是工程思维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工程思维品质,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的特点为背景,通过工程项目把最新的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近年来,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北京化工大学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着力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这是以工科为主兼具行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而且适应了国家面向工业界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资源优势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师资短缺是突出的矛盾,大量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师资队伍中来。这些新增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进行过严格的、系统的业务技能和专业实践的培训。由于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展,高校中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使得青年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有待健全
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来获得,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首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职责体系不明确。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但各部门职责不明确,使得培训工作出现未能进行科学规划、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的目标不清晰、培训考核指标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其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政策不明确。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另外,在实践中鼓励政策不足较为突出。
(三)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基地不落实
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有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做保障,但是,目前培训基地问题已成为制约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校外培训基地比较适宜的是相关行业的企业(或相关业务部门)。但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接收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在经济上不会产生效益,并且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在校内建设工程实践实训基地,存在建设资金、建设用地、人员编制、运行管理等诸多具体问题,工程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比较滞后。
(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意识缺失
近年来高校引入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的高等教育,换言之,他们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模式就是“偏重理论、缺少实践”的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致使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旧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论文、学术获奖对他们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向这些方面,缺乏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针对如上所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知识构成综合化,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入职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要,拥有“即战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造就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加强工程训练,促进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塑造。青年教师现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已经凸显,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北京化工大学作为一个行业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在相关化工等行业中的知名度,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提高人才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它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特色的基础就是行业特点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与管理服务的特色;科学研究要坚持依托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解决行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社会要坚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自身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将科研成果在行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运用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履行这些职能均需要实践技能予以支撑。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调整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掌握产业发展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站在应用学科研究的前沿,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教师队伍自建校初期就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我校在科学研究、学科总体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工程背景的不足成为我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学校“人才强校”和“大开放”两大战略的推进,也必将影响到2023年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