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末民初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影响下的侠义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其思想文化背景的侠义精神与尚武思潮,以及清代笔记小说和翻译小说为其提供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书梳理了义侠小说、侠情小说、技击小说等三种小说类型及其表现;以《新新小说》、《小说月报》、《侦探世界》三种期刊为中心,讨论了文学期刊与侠义小说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少年英雄、时代女侠、江湖异人、僧道奇侠等四种人物类型。
作者简介
蔡爱国,1977年生于江苏盐城,20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研究。
绪论
一、清末侠义小说的旧中有新
二、民初侠义小说的伦理建构
三、由技击小说到武侠小说
第一章侠义精神与尚武思潮
第一节侠义精神的重塑
一、新民说与“中国之武士道”
二、强劲的时代和弦
三、民初的延续讨论
第二节尚武思潮的兴起
一、“军国民”思想的提出
二、精武体育会的探索
三、革命党人对尚武思想的阐释
四、民初武术书籍的宣传普及
第二章历史积淀与域外启迪
第一节蔚为大观的清代笔记小说
一、侠义精神的多面呈现
二、精彩纷呈的凡人功夫
三、天外有天与迷途知返
四、似真感与文学性
第二节翻译小说的现代风情
一、清末翻译小说的激进与保守
二、民初翻译小说的高蹈姿态
……
绪论
范伯群先生把向恺然的长篇武侠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称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作”,范伯群:《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作〈近代侠义英雄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37页。孔庆东也认为,因为《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作品,“中国的武侠小说终于走进了现代”。孔庆东:《话说平江不肖生》,《平江不肖生研究专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作为现代武侠小说代表作的《近代侠义英雄传》能够于1923年开始在《侦探世界》杂志连载,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作者的如花妙笔和如泉文思,另一方面,显然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它的问世,还归功于这一类型小说在此前的丰富积淀。
这里所谓的“此前”,可以追溯至唐传奇,甚至更远,但就其关联度而言,其实更多的是指清末民初,尤其指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到《近代侠义英雄传》问世前后的这一段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梁启超等人的鼓舞与推动,小说写作迅速呈现更为繁荣的状态,其中不少期刊刊发了大量的侠义小说,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侠义小说合集和长篇单行本问世。此中主要是原创作品,当然也包括部分翻译作品,它们贴着“侠情小说”、“义侠小说”、“技击小说”等标签,在思想的传递、人物的描写、趣味的营造等方面进行着较有价值的探索,孕育了“武侠小说”这一概念,并为成熟的现代长篇武侠小说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这些侠义小说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现代武侠小说在其酝酿期的表现形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期的侠义小说不仅仅是一种蓬勃发展的小说类别,更是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一种实现路径。在这一时期,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论影响不断延续,国民性改造思潮影响日趋扩大;义和团运动留下了诸多的事迹和话题;现实中的革命党人正在与各种秘密社团、江湖人士联合进行着革命活动;列强的欺凌、日本的崛起和国人羸弱的身躯、屡败的战绩不断刺激着有识之士的神经,尚武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广为流行。此时的侠义题材小说通过对各类小说元素的独特呈现,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积极回应。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更清晰地体察、把握小说与时代思潮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对清末民初侠义小说更加深入、更为细致的理解成为可能。
关于清末民初侠义小说,学术界的关注由来已久。刘若愚(James JYLiu)在The Chinese Knight-Errant(1967年)中提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致力于宣扬武功的小说,并指出他们在对身体的可能性的探索方面毫不输于此前的剑侠小说。罗立群的《中国武侠小说史》(1990年)对此时期的侠义小说与尚武思潮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汤哲声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1999年)对此时期的侠义小说写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经典作家作品进行了以点带面的分析与概括。韩云波的《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1999年)指出,此时期的短篇武侠小说一方面努力脱离旧侠义长篇和旧文言轶事短篇小说母体,一方面从不同方面尝试建立侠义小说新形式。徐斯年、刘祥安的著作《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武侠党会编》(2000年)在论及此时期的武侠小说时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辛亥前后的武侠小说创作,无论在张扬时代精神还是发展文学样式方面,都体现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徐斯年、刘祥安:《武侠党会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页。此说诚然。同时还应指出,学术界关于武侠小说史等方面的研究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话语空间。在武侠小说本体、小说史及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方面,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1991年)、徐斯年的《侠的踪迹》(1995年)、韩云波的《中国侠文化》(2004年)、王立的《武侠文化通论》(2005年)等专著致力于全面、体系、宏观地梳理侠的发展历程和武侠小说特征。韩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的Paper Swordsmen: Jin Yo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Novel(2005年)通过个案研究,强调了武侠小说这种成人童话的现实根基;林保淳的《成人的童话世界——武侠小说的本体论》(2008年)则精辟地论述了武侠小说的社会角色。以上种种,皆为后来者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诸多的启发。总的来说,以上关于武侠小说史、清末民初侠义小说的研究分别都已经达到了较为深入的程度,其中不少观点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它们为本文的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