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时间:2017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为系统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问题的著述。作者融合多学科交叉视野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自身长期在高校文化研究与管理部门的学术积累和工作实践,对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属性、大学文化本质内涵、大学文化育
作者姓名: 蔡劲松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为系统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问题的著述。作者融合多学科交叉视野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自身长期在高校文化研究与管理部门的学术积累和工作实践,对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属性、大学文化本质内涵、大学文化育人、大学文化景观、大学文化传播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理思考与学术见解;对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及路径、大学艺境构建、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等诸多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体现了作者对大学文化建设传播的深切关注、耕耘与收获。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宏观思考与体系平台构建、项目策划实施互融互动,探索性、创新性、针对性较强,实践案例丰富且具有示范作用,对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蔡劲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馆馆长,研究员、博士。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十余年。大学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领域知名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文化传播》学术集刊主编。
主要从事大学文化、高教管理、文化传播与管理、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大学艺境:文化视野与公共艺术》、《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第一作者)、《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第一作者)等。出版文学艺术著作7部,多次在北京、台湾等地举办绘画及雕塑个展。
大学要开展“朝向文化的教育”(代序)
论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及本质
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
论文化的构成及分类
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建设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
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构建
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视角与实现路径
论公共艺术的内涵及文化属性
对大学公共艺术的反思——兼谈大学艺境构建
加强大学公共艺术建设与传播弘扬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大学艺境品位
校园景观:大学精神的内化
加强大学精神塑造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科技创新
大学博物馆何为?
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
大学博物馆的文化角色及发展趋向
开启创造潜能的“文化密码”——世界知名大学艺术馆考察
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
大学美育的流变及跨界发展
文学艺术是大学文化的花朵
艺术: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学需要艺术的滋养
缺乏文化艺术氛围的大学难以培养一流人才
文化与艺术:大学发展的生命基因——答杨悦浦先生问
让艺术驻校与艺术为友——实施北航首届驻校艺术家计划札记
回归与远行——实施北航2014年度驻校作家计划札记
弘扬中华艺文精髓承续优秀传统活化——北航“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的探索和实践艺术与科技互动文化与创享交融——海峡两岸新媒体艺术交流及传播探索
大学办艺术馆要“耐得住寂寞”
作为文化场域的“艺术性”
艺文载道闳约深美——北航艺术馆十年探索与思考
大学文化建设需坚持理想现实统一
论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及本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深化对大学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形成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办学质量与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意识形态要素构成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一定的利益诉求。“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页因此,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深刻地反映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反映着不同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精神信仰、知识情感、伦理道德、制度组织、规范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主体的社会存在方式和主体所处的内外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大学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不能离开自身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大学自身矛盾关系的相互作用。“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150页由于现代大学特有的以知识生产、传承、发展为核心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本质。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的本质活动,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知识的本质与特点以及围绕教育活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现代大学具有知识性、公共性、专业性、道德性和创新性等文化特征。
1.知识性。大学的知识性既是由“大学人”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教育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教师和取得大学人资格的学生相对于构成其他社会组织的主体,总体上知识特征十分突出,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积聚地。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离开了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知识及其学科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知识以语言等符号形式存在,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处于知识传播的高端,高级的、复杂的、专门的知识一般都通过大学这样组织化的、系统化的专门机构来进行。人类知识只有发展为系统并形成学科以后,大学才开始出现,正是在此意义上讲,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发展过程,有着明显的知识性特征。
2.公共性。大学的公共性是由大学的社会地位决定的。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大学的责任从知识领域逐渐扩展到了社会领域,大学正日趋成为地区、国家乃至全球问题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成为社会变革的引领力量。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的今天,当知识成为社会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要素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了大学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随着知识传播方式的发展体现得更为显著。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各国政府对大学的参与模式仍有所不同,在大部分国家,公立大学占据了大学的主体,国家通过多种形式资助大学,为国民提供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已得到公认,在此意义上讲,大学的公共性特征,是伴随着教育日益成为人的全面自由、社会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的社会共识而形成的。
3.专业性。大学的专业性首先是由大学的存在组织基础决定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人类的知识起源并不是系统的、成体系的,而只是零散的、粗浅的,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积累、总结和发展,并根据知识对象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门类即学科(专业)。大学是人类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在知识的传授、生产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超越普通直接经验的、需经过特定知识训练方能掌握的技能。其次,大学的专业性是由教师知识结构的专业性决定的,教师在“术业”方面的“专攻”集中体现了大学的专业性。
4.道德性。大学的道德性是由大学的理想决定的。现代大学的理想,经历了古典的“崇尚人文,注重理性”到现代的“着眼未来,引领社会”的发展,其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想一直没有变化。知识和价值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的道德性,一方面体现为知识传承、发展过程本身的“道德性”,另一方面体现为其对人、对社会终极发展目标关注的道德性。
5.创新性。大学的创新性是由大学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活动的历史产物,创造性和继承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创造—继承复合关系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大学文化。首先,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组
织,构成组织主体的大学人具有在文化势能上的比较优势,即在对人类既有知识的继承、掌握上,大学人具有创新的认识基础;其次,相对于一般的组织文化,大学文化的批判精神和学术自由的研究传统为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再次,由于全社会日益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决定性意义,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逐渐加大对大学的财政和其他社会资助、支持,不断助力大学向着更高、更深的客观真理新高峰迈进,这些资助和支持为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
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人们对大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挥作用的迫切关注,致使学术界对大学这种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文化基本功能产生了忽视,甚至产生认识理解上的偏离。在关于大学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大学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先后出现了“亚文化说”“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主要观点。譬如,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同时又具有学校文化综合性、教化性的鲜明特征,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它有着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自己大学意志和个性的文化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以知识和学科设置为基础的、独特的组织文化。
以上关于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有的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总结梳理,有的是从大学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职能来理解,有的则从分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从以上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过程性特征的组织文化,这些定义虽然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它们并不矛盾,它们都从各自的视角,不同程度地阐述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其研究的特定角度看,都有着独到的研究价值。总结当前大学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研究视角来看,在肯定已有的研究视角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合理性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这些视角还具有不完备性,在某些视角特别是在哲学视角上对大学文化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大学及其文化本质的揭示,还存在着理论概括性不够、定义过宽或过窄的问题,在对大学文化进行分类的问题上,存在着分类不完备与分类的角度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在对大学文化的使命与功能等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大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的思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包含理论与实践等诸多复杂的多元建构过程。从世界上第一批大学诞生到今天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这一特殊的组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根本原因就是大学在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传播等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日益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功能,文化性、学术性、创新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氛围和发展环境的综合体现。
本文在吸收和参考当前关于大学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出发去研究考察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内涵,将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社会创新型组织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人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特色鲜明的大学物质精神成果和综合环境氛围,在传承与再造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贯穿并渗透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大学文化的本质及一般结构
大学文化在本质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大学是一种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创新型组织,大学文化是其本质属性;二是大学文化是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三是大学文化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其核心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再造;四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和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学文化的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即大学文化的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毫无关联的,相反,四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的一般结构如下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