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出版时间:2017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非形式推理,即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观点具有或不具有合理性的推理过程,是批判性思维或辩证性思维背后的逻辑推理过程。本书对非形式推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重构,提出了非形式推理
作者姓名: 张黎,张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2
内容简介
非形式推理,即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观点具有或不具有合理性的推理过程,是批判性思维或辩证性思维背后的逻辑推理过程。本书对非形式推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重构,提出了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了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非形式推理能力,从幼儿到博士各阶段非形式推理的发展特点,系统的探索了家长引导、同伴影响、教师影响、班级讨论氛围、辩论活动等因素对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影响,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三种非形式推理课程模式的教学效果,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一种可促进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提高的课程模式——指导式合作性辩论课程(CDCG),并对该种课程模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
张 黎 女,1982年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就职于青岛大学,主要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统计与测评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教育统计的世界》,参与出版译著《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医治心病》、《教育心理学简编》三部,本科教材《SPSS For Windows 在心理与教育中的应用》一部。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岛市科协早期教育研究项目、青岛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等。
第一章 非形式推理理论研究现状及概念重构
第一节 什么是非形式推理
第二节 非形式推理能力评价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 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和发展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一节 个体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互动情境下儿童青少年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 非形式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第一节 相关知识和信息评估方式对非形式推理的影响
第二节 智力和论证技巧对非形式推理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判断和我方偏向对非形式推理的影响
第四章 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第一节 非形式推理理论课程
第二节 软件辅助的非形式推理课程
第三节 社会性科学问题课程
第五章 儿童青少年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和发展特点实证研究
第一节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小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发展特点研究
第六章 非形式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创造性倾向对非形式推理能力影响
研究
第二节 家庭和学校因素对非形式推理能力影响研究
第三节 辩论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辩论活动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理论指导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 儿童青少年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建议及CDCG课程的建构
第一节 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的建议
第二节 指导式合作性辩论课程的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1理由类型、理由领域和反驳类型举例
附录2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
附录3中学生非形式推理家庭和学校环境自评调查问卷
附录4非形式推理测验(前测)
附录5非形式推理指导方案和课程安排
前言
为什么我们觉得某些人讲话头头是道,所持观点很有道理,非常令人信服?为什么有时我们被他人有理有据地反驳得哑口无言?为什么有些人非常善于说理和辩论?这是因为这些人有很强的非形式推理能力,能够为某一观点提出恰当的支持理由,善于分析他人非形式推理的结构,找到他人推理过程中的漏洞,而且还会利用一些策略在推理过程中激发出听者的情绪、情感。重新开始一反,但是当前国内外对非形式推理的研究还不系统和全面,还停留在与人们日常推理相距甚远的、逻辑结构严谨的形式推理研究层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的推理过程是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来进行的,因此研究结果缺少实用性和指导性。本书基于张奇教授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非形式推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对非形式推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构,提出了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了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非形式推理能力,从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到博士的各个阶段,个体非形式推理的发展特点,所采用的推理策略和不足,系统的探索了家长引导、同伴影响、教师影响、班级讨论氛围、辩论活动等因素对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影响。在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基于社会性科学问题、日常生活问题的非形式推理课程模式:辩论活动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和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课程,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从而寻找到较优的促进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提高的途径。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指导式合作性辩论课程(CDCG),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建议。期待本书的出版,能引起心理学界对非形式推理研究的关注,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教育者对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性科学问题解决中的逻辑思考和论证能力。
在此感谢恩师张奇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指导,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王奕、马艳苹、张艳君、孙宝宏在项目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工作。近几年一直为本书的写作准备大量的材料,但是也难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错误,还请各为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前言儿童青少年非形式推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张黎
2016年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逻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运动。这是因为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具有局限性,只注重研究主谓式和三段论等形式逻辑(formal logic),而缺乏对人们常用的非形式逻辑的研究,使逻辑学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逻辑学家们期待通过对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将逻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用非形式逻辑弥补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局限性,解决日常论证的评价问题,为人们生活中的逻辑论证提供建议和指导,提高日常论证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而非形式逻辑研究的兴起,为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推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
以往认知心理学对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推理方面,忽视了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以自然语言表述的非形式推理的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推理都属于非形式推理。例如,权衡比较两个候选人的优势和不足,决定投票给哪一候选人;权衡某项政策的利弊,决定是否支持该项政策;当他人持有不同意见时,组织理由说服他人;在信息爆炸真假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上,在接受某一观点或结论前,先对信息进行评估和鉴别等等,为此所做出的决策背后都需要非形式推理。Perkins(1985)认为教学中大量的推理都属于非形式推理,尤其是一些需要个体形成某种观点,并且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的学科,如社会科学和人类学。Perkins,D.N.(1985).Post-primary education has little impact upon informal reaso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562-571.非形式推理还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总之,当关于某一问题的信息很难获得,或者问题的结果是开放式的、有争议的、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或者需要找到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等情况下都需要个体进行非形式推理。
第一章非形式推理理论研究现状及概念重构儿童青少年非形式推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第一节什么是非形式推理
一、非形式推理的定义
Toulmin(1984)将非形式推理(informal reasoning)定义为对理由进行分析、评估并形成某一观点的过程。Toulmin,S.(1958).The uses of argument.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该定义强调了非形式推理的一些基本成分:理由(推理的前提),观点(推理的结论),还强调了非形式推理的基本技能:理由分析、理由评估和观点归纳。但该定义未说明非形式推理所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及其与形式推理的本质区别。Sadler(2005)将非形式推理定义为对结构不良的、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所进行的归纳式(而非演绎式)推理,个体通过非形式推理对问题形成一定的态度和观点,其中包括对某一命题或决策的因果、利弊和正反两方面的推理。Sadler,T.D.,& Zeidler,D.L.(2005).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nt knowledge for informal reasoning regard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applying genetics knowledge to genetic engineering issues.Science Education,89(1),71-93.非形式推理常常表现为个体给出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建议、态度或决策的理由和依据,并经过论证来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或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等。因此,我们将非形式推理定义为,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或反驳他方的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观点具有或不具有合理性的推理过程。传统的推理定义一般为,通过前提(premise)推导出结论(conclusion)的过程。非形式推理定义中的理由相当于传统推理定义中的前提,理由可能由单个前提构成,也可能由多个前提构成。非形式推理定义中的观点相当于传统推理定义中的结论,由于非形式推理过程往往是观点的形成过程,因此用观点等同或代替结论要更合适一些。
然而上述定义都将各类型的非形式推理混在一起,未做具体区分,如正反两方面推理,属于两种不同的推理,即支持某一观点的推理和反对某一观点的推理。因此根据推理的不同目的,可将非形式推理划分为“我方推理”、“他方推理”和“反驳式推理”三种形式。提出理由(我方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我方观点)的推理过程,称之为我方推理;帮助对方提出理由(他方理由)支持对方观点或结论(他方观点)的推理过程,称之为他方推理;提出理由反对他方观点或结论的推理过程,称之为反驳式推理,即对对方做出反驳。
这是三种非常基本的非形式推理形式,虽然其基本结构都是利用理由来支持某一观点或结论,但是三者相比,还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我方推理较为简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也最为广泛。“我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我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背后所对应对的逻辑过程即我方推理。他方推理则相对要复杂,需要个体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克服我方偏向,来寻找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所谓我方偏向(myside bias)是指个体在非形式推理过程中偏向自己的观点,更愿意努力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理由的一种倾向(Stanovich,2013)。Stanovich,K.E.,West,R.F.,&Toplak,M.E.(2013).Myside Bias,Rational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2(4):259-264.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思考“对方为什么那么想”,“对方为什么那么做”的时候,背后所对应的逻辑过程即他方推理。最为复杂的是反驳式推理,需要个体对对方做出反驳。简单的反驳是利用支持自己观点的我方理由来对对方进行反驳,即运用“我好,所以你不好”的反驳策略,这种反驳又称为直接反驳。复杂的反驳需要个体找到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对对方的理由进行评估,找出对方理由的不足之处,针对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做出反驳,即运用“你的理由不好,所以你不好”的反驳策略,这种反驳又称为间接反驳。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说理和论证过程就是我方推理、他方推理和反驳式推理这三种推理形式的各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