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重在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当代散文批评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及其坎坷道路进行梳理,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学、文艺社会学、文体学等理论方法,对其做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既重微观、个案分析,又重宏观、整体考察;既重客观描述,又重主观创造性评价。
全书分别对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新世纪以来的散文批评的发展态势、流变历程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视与考察,着重分析了每一时期的散文批评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并指出其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滕永文 (1972.8—),山东夏津人,文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三江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访问学者,三江学院教授,江苏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写作学及文艺学等专业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讲授《读写练》等系列课程。曾在《江苏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著有《写作艺术探寻》,参编教材《写作新教程》等多部。三江学院首届“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二届“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三次获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绪论
一、中国当代散文批评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本课题材料来源及运用
四、本课题所用理论及方法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第一章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散文批评研究
第一节概观
第二节对胡风、丁玲等人所写的通讯特写型散文所作的批评
第三节对胡风书信的政治化批判
第四节对“右派”杂文的政治化批判
第五节对“三家村”杂文及《长短录》等作品的政治化批评
第二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文批评研究
第一节概观
第二节对现代散文批评理论及相关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第三节对“十七年散文”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第四节对散文作家、作品的批评研究有所深化第三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批评研究
第一节概观
第二节林非的散文理论观
第三节吴周文的“后新时期散文”理论主张
第四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
第五节刘锡庆的“艺术散文”观
第六节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批评
第四章新世纪以来的散文批评研究
第一节概观
第二节范培松的散文理论观
第三节陈剑晖的散文理论观
第四节王兆胜的散文理论观
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绪论
众所周知,“五四”时期确立了文学的“四分法”,即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这里所说的散文已经被总体定位为“文学”四体之一,使它摆脱了庞杂“文章”的羁绊,这可以说是一大历史进步。当然,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现代散文)仍然停留在“文类”(而非“文体”)的宽泛概念之上,由于种种原因(如“传统”的巨大惰力、“时代”大背景的无形制约及散文自身“文体净化”的客观条件也不够成熟等刘锡庆:《弃“类”成“体”是散文发展的当务之急》,原载《文学世界》1996年第4期,见刘锡庆著《散文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73页。),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完成由“文章”而“文学”的文体规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代散文在其前期阶段(即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文学时期)仍明显地承续了现代散文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它依然把文艺通讯、特写、速写、访问记、印象记、报告文学等“新闻”与文学“杂交”而生的边缘文体包含在内,也把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历史”与文学“杂交”而生的边缘文体包容于其中),只有到了新时期阶段,当代散文才逐渐走上更新观念,净化文体的道路,尽管这期间存有不少的曲折、坎坷。我们在考察当代散文及散文批评的实际情形时,是应该密切关注散文概念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其概念、范畴是变动不居的)及在发展进程中随着某些(种)文体的成熟而不断自行分蘖、裂变的净化性等特点的。
一、中国当代散文批评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哲伏尔泰曾经说过,长期以来我们有九位缪斯,健康的批评是第十位缪斯。“批评”这第十位缪斯可以将议论和评判的箭矢射向九位缪斯中的任意一位,甚至还可以射向自己,可见作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一、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学术研究的结合体,批评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威风。文艺批评起到其效能的标志就是上述重要作用的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它既要影响作家、读者及批评家本人,又要影响文艺的生产与消费。“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引自《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倡议书〉》,载《光明日报》2008年5月24日,第4版。,它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但它们互补生辉,共同生产意义,共同创造了灿烂华章,共同构筑着一个时代的文艺景观。好的批评不仅对文艺创作发挥解析、评价和引领作用,它本身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学创作的探求与拓进、文学事业的蓬勃与繁荣,都与文学批评的鸣锣开道和热情鼓呼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