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由昌黎知县何崧泰主持编修,原书四册十卷,设有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职官志、人材志、列女志、艺文志、大事纪、志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后一部清代《重修昌黎县志》。
作者简介
何志利 男,汉族,河北昌黎人,1964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职称,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共昌黎县委副科级组织员、昌黎县委党校副校长、昌黎县档案局局长、政协昌黎县第十四届、十五届委员等职务。
曾主编出版《新起点——昌黎县拔尖人才传记》《昌黎县图志》《昌黎韩愈文化史料》《昌黎县乡土志校注》《乾隆昌黎县志校注》《民国昌黎县志校注》等。其中《昌黎县乡土志校注》《昌黎县图志》均获河北省开发利用档案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昌黎韩愈文化史料》获河北省开发利用档案优秀服务成果三等奖。
凡例
昌黎县志卷之一
天文志一
星野
祥异
灾沴
昌黎县志卷之二
地理志二
县境总图
城池图
公署图
学宫图
书院图
碣石山图
形胜
十景
旧八景
沿革
昌黎县沿革表
疆域
山川
村镇
屯社
集市
古迹
墟墓
昌黎县志卷之三
建置志三
城池
公署
仓库
学校
书院
义学
坊表
坛庙祠宇
寺观楼亭
兵制
邮政
桥渡
惠政
……
重修昌黎县志序
古者循名必责实,而刘彦和①则曰“意征实而难巧”,是非谓实之不足重,谓实之不易征也。人之修于已,则贵实行实学;及乎物,则贵实心实政,安往而不宜求其实者?而况舐笔和墨,以述以记,将以彰文献、备掌故、资考镜,以垂之于久远者,而可视为具文也哉!惟是历代史书之传,多出于名卿巨手,硕学轶才,标著三长,包罗万象,体大思精,事增文减,宜其言言摭实矣。乃若“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秦人不死,识符生之受诬”②。甚至索米求金,贻后世之口实则甚矣,得实之难也。况夫竭一二人之才力,搜二百年之遗缺,稽蕞尔邑之简牍,而欲文无不核,事无不实,夫岂易言哉!余以同治癸亥筮仕昌黎,北瞻碣石,南俯渤澥③,以为壮哉斯土。将欲采异搜奇,征文考献,当非盈篇累牍所能竟。及观其县志,旧仅二册。自康熙十三年甲寅濩泽王公修辑后,杳无赓续。夫志乘者,一邑之所由考实也。自旧修以至于今,三周甲子,而赢其间,政令之因革,人材之继起,遗缺殆指不胜屈。且一邑而括以二册,安保无挂漏?未可以《春秋》之简而有法为借口。盖《春秋》,经也,亦史也。史之与志,记事则同,立体则异。志乘在隐恶扬善,以备轩兰台④之采择,非若史氏囊括宇宙,彰善瘅恶,以正万世之纪纲者也。而何事于简?康对山⑤志武功,韩苑洛⑥志朝邑,高简遒古而饶逸气,直可希风班马⑦。后之作者诚无能为役,而读者或不免疑曰:无乃太简乎?矧其不能为康、韩也者。余既为实事之求,乃集邑中张览轩⑧农部暨二、三有志君子,相与访求名师宿儒,而得迁安马君瑟臣⑨,商榷校雠,悉心搜辑,考证必归于当,采访必求其真,期无一端之不实焉耳。昔吾宗司空⑩历仕州郡,居官无赫赫名,去后长见思。汉史推所以无赫赫名者,必务于实之谓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余之在昌黎,亦惟殚其实心与士民相孚应。今者修志,犹是心也。志之成,能详能实与否,观者当自得之。余则尽心以求其实而未敢定也。是为序。
时
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孟秋
赐进士出身特用同知直隶州知昌黎县事何崧泰撰
【注释】
①刘彦和: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祖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博通佛教经论,精通儒家经典。入梁始为奉朝请,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南康王萧绩记室、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受萧统器重。晚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②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秦人不死,识符生之受诬:语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苻生(334~357),字长生,前秦废帝(又称越厉王),暴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蜀国的遗老还在,或许会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物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成分吧;如果秦人没有灭绝,或许还能来验证说苻生是暴君这个结论可能是诬陷。
③渤澥(xiè):渤海的别称。
④兰台:汉代宫廷档案、典籍库。后世以兰台作为档案馆、图书馆的代称。
⑤康对山: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pàn)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著有《武功县志》、《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尤以《武功县志》为最。评者认为《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奉为圭臬。
⑥韩苑洛:韩邦奇(1479~1556),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浙江按察司、山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职。正德十四年(1519)撰《朝邑县志》。
⑦希风班马:希风,仰慕风操,指企慕、效法。班马,《汉书》作者班固和《史记》作者司马迁。故有“史汉”(《史记》《汉书》)、“班马”(班固、司马迁)之称。
⑧张览轩:张胜亭(1826~1885),字览轩,一字德新,号五斋,清昌黎城关(今属昌黎镇)人。
⑨马君瑟臣:马恂(1792~1865),字瑟臣,迁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二十八年(1848)任锦州凌川书院山长。
⑩吾宗司空:指县志编纂者之一何尔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安徽凤阳人,曾任云南赵州知州。
重修昌黎县志职名
裁定
赐进士出身特用同知直隶州知昌黎县事何崧泰安徽凤阳人
参阅
辛亥举人昌黎县教谕于镜蓉天津府沧州人
署昌黎县训导李树桐深州人
署昌黎县训导周世卿冀州衡水县人
昌黎县典史刘应选山西灵石人
监理
壬子副榜户部郎中张胜亭邑人
纂修
壬午副榜候选直隶州州判前柏乡县教谕马恂迁安县人
续修
丙午举人云南赵州知州何尔泰安徽凤阳人
分修
廪膳生张萼亭邑人
附生戴云程邑人
绘图
附贡生戴克昌邑人
采访
己亥举人高桂邑人
丙午举人署定州学正齐锡三邑人
己酉举人沙河县训导张俊亨邑人
辛亥举人山东候补知县李国瑞邑人
壬子举人候补教谕刘敬之邑人
壬子副榜户部郎中张胜亭邑人
戊午举人张艺林邑人
己未举人任县训导齐赞廷邑人
岁贡生刘嘉遇邑人
廪膳生王孝培邑人
附贡生戴克昌邑人
增贡生田在心邑人
附贡生万炳南邑人
附生杨凌志邑人
附生李岳东邑人
附生刘瀛渤邑人
校对
鸿胪寺序班附生张云亭邑人
<<<重修昌黎县志目录
重修昌黎县志目录
卷之一
天文志星野祥异灾沴
卷之二
地理志总图城池图公署图学宫图书院图碣石山图形胜十景图沿革疆域山川村镇〔屯社集市附〕古迹墟墓
卷之三
建置志城池公署仓库〔社仓、义仓附〕学校书院义学坊表
坛庙祠宇寺观楼亭兵制邮政桥渡惠政
卷之四
田赋志地亩户口地粮丁银扣解领支杂税盐引学田祭田物产
卷之五
职官志知县教谕训导典史城守宦迹
卷之六
人材志选举科贡武科〔武秩、武功附〕仕宦封赠荫袭政事忠义孝悌卓行文学流寓
卷之七
列女志已旌例旌待旌
卷之八
艺文志著述铭碑志序记赋诗
卷之九
大事纪巡幸蠲赈圈地兵役
卷之十
志余风俗方技仙释轶事旧志序
<<<昌黎县志卷之一
昌黎县志卷之一
天文志一
保章氏①著于《周礼》②,七政③之齐固为政所不敢忽也。然以四七经星分十二次舍④,以综宇内之舆地⑤,则考其上下之位,或不能相值,或曰星以气施,地以气应,非斤斤于尺寸之方位,理其然欤!甘石⑥家言,《天官》之书,通者实鲜。星野之纪,遵古当无谬焉。至于祥异之见,灾沴之生,皆天地所运行,故并著之。若夫《洪范》《五行志》⑦于黑眚⑧、赤祥、牛祸、豕祸,皆以人事附合之,徒为牵强,未为定论也。
【注释】
①保章氏:周代掌管观测天象和占星术的官员。《周礼》记载:“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②《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记述西周政治制度。与《礼仪》《礼记》并称“三礼”。
③七政:古天文术语。一说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一说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④十二次舍:古代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和节气的变换情况,把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叫作十二次舍。他们把黄赤道带天区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部分,并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⑤舆地:地理。《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后遂以“舆地”指大地、土地。
⑥甘石:指战国时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汉书·律历志》将两书合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⑦《洪范》《五行志》:《尚书》有《洪范》篇,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种)。《汉书》有《五行志》篇。
⑧黑眚(shěng):古代谓五行水气而生的灾祸。五行中水为黑色,故称“黑眚”。
星野
昌黎在冀州东北医巫闾①之地,属幽州。《天文志》②以为析木③分野④,尾、箕⑤应于燕之分。后汉《郡国志》自尾十度至斗十度为析木之次。晋《天文志》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为析木。费直⑥以析木起尾九度至斗十度。刘向⑦起尾四度至斗十六度,与蔡邕⑧相合。陈卓⑨起尾三度至斗十一度。《唐志》以尾七度入辽西。《大明一统志》以尾分野大概在尾箕分之七度云。《大清一统志·永平府⑩》:《禹贡》冀州之域尾分野。《山堂索考》云:尾箕,星曰析木,宫曰人马,时曰寅,州曰幽。
郭造卿谓尾星在东方,苍龙之末,如钩。九星:一曰天鸡、二曰析目、三曰天狗、四曰天风、五曰天庙、六曰天空、七曰天司、八曰龙狵、九曰九子。其度十有九而三,入析木之次。阴阳家以九百四十分为一度,一度在地为四百五十里。以尾宿二度入卯不论外,自尾宿所起三度算之,平〔即永平府〕、滦正当尾宿第四天风星也。故《滦志》妖星守天风,而州人唐兴以妖术、曹吉祥以作乱伏诛,事在明天顺间。则天人相应显矣。按,滦去昌黎七十里,以星度在地之里数核之,犹在一度之内。则昌黎分野亦当属尾宿,第四星之天风星也。
【注释】
①医巫闾:山名。在辽宁北镇县城西北5公里处,从古代起就是幽州的镇山。简称闾山。古昌黎(今义县)在医巫闾西边,永平府昌黎不在医巫闾之地。
②《天文志》:《汉书》篇目。
③析木:星名,十二星次之一,与黄道十二宫的人马宫相当,从尾宿十至南丰十一度为析木。
④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依据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中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
⑤尾、箕:二十八星宿之一。《广雅》所定排列,尾、箕相对于燕。
⑥费直:字长翁,西汉东莱(郡治今山东莱州市)人,官单父(今山东单县)令。治古文《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
⑦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为谏大夫、宗正。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
⑧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历任郎中、议郎。董卓专政,被迫任侍御史,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董卓被诛后,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⑨陈卓: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任吴国太史令。善于星占,精通天文星象。晋灭吴后,改晋国太史令。
⑩永平府:府治卢龙县(今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明洪武四年(1371)三月由平滦府改为永平府。清乾隆八年(1743),始辖一州六县,即滦州、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卢龙县。
郭造卿(1532~1593):字建初,号海岳,明福建福清人。隆庆初,为蓟镇总兵戚继光幕府,运筹帷幄,有建树。撰有《燕史》、《永平府志》、《卢龙塞略》、《海岳山房存稿》等书。
龙狵(dòu):二十八宿尾星名。
祥异
汉
元封中,星孛河戍。
元凤五年四月,烛星见奎、娄间。
魏
青龙二年冬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在尾,历二百余日。
晋
永兴元年秋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经房心,历尾箕。
东晋
建兴三年闰七月戊辰,天狗东北下,有声。
元魏大[太]延五年①,辽西上言木连理②。
太和三年三月戊辰,地震有声,野雉皆雊③。
唐
贞观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会于东井。
天宝九年八月,五星聚于尾、箕。荧惑先至又先去。
贞元八年秋八月,大雨水,平地深丈五尺。
大德六年六月壬戌,大风霾。
辽
统和二十年,麦秀两歧④。
元
世祖八年夏四月壬寅,民生子,夜有光,诏加鞠养。
至正二十六年,太白⑤岁星⑥聚尾。
明
天顺元年春,莲生花。冬十二月,妖星见天风。
嘉靖元年,地震。
二年七月,地震,大有声。
五年七月,地震。
七年二月,地震。夏四月,大风,昼晦。
八年四月,大风。
二十五年六月,生并头莲于城西南莲池内。七月,大风。是年,麦两岐,谷双穗。
二十七年,地震。
四十年六月,五色云⑦见,晃耀人目。
四十一年,有人持雄鸡一只,四足,中二足软。
隆庆元年,地震,山崩,树鸣。
万历十三年,大有年。
十四年,大有年。
十七年,秋收谷双穗,莲并蒂。人民聚。
十八年,大风雨,大有年。
二十五年,地震。
四十六年夏闰四月甲申,大风霾。冬,蚩尤⑧旗见东方。
四十八年,彗星见。
天启四年春二月,地震。
崇祯二年冬十二月,地震有声。
五年三月,有鱼长九丈,浮海滨,鼓鬣翻波。三日死。人入腹割裂。取膏煎油。脊如栋,肋如椽。
国朝
顺治十三年冬,大雪五十余日。
十四年,地震。
十八年秋八月戊辰,地震。
康熙元年三月辛巳,大风霾,日赤无光三日。
四年三月戊子,地震。辛亥,大风,昼晦。
五年十二月甲子夜,天鸣如雷。
六年闰四月,望,月食。在尾八度。
十年春二月辛卯,有大星如斗,小星随之,飞流有声。是年,大有。
十二年夏五月辛卯,大风拔木。秋九月乙亥,地震。
十六年冬终,雷雨。
十八年七月,地震。
十九年,龙见于套里堡。
四十七年,大有年。
四十九年夏五月,旱。秋,大有年。谷一茎有四五穗者。
五十年夏六月,炎暑。秋,有年。
雍正三年秋,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乾隆二十二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雨,震雷。
二十四年春三月初七日,天雨黄土。旱。夏有虫灾,虸蚄之类。秋九月二十六日夜,大雪盈尺,壅蔽门户。冬严寒。
三十五年秋七月二十七日夜,北方天光五色如霞,其光照地。
嘉庆元年春正月初七八九日,严寒井冻。闰六月十三日,地震有声。秋,有年。
三年,大风,昼晦。冬十月二十九日夜亥时,星流如织,经时乃止。是年,大有年。
五年春二月二十六日,地震。三月二十一日,又震。
九年八月,天鼓鸣。天无纤云。有白气蜿蜒,少顷而灭。
十一年,谷穗双歧。秋,大收。
十六年秋,彗星见于西北。
道光元年四月初一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十八年,太白昼见,时当申未之交。
二十年春二月夜,白气亘西南,逾月乃没。或云其北有小星相连属,盖长星也。
二十八年春,白气冲天。
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日赤无光。
咸丰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日赤无光。二十二日,日赤无光。
四年二月二十二日,日赤无光。
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双珥。二十三日,日生双珥。八月,彗星见。
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日赤无光。
十一年四月,彗星见。八月初一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同治元年七月十五日夜,星流如织。
二年七月初十日,日赤无光。
三年四月初三日,星落如火球,自南飞至西北。十二月十八日夜子丑间,天鸣如雷数声,有星光自西北流至东南。
【注释】
①元魏大延五年: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年号。大,古通假太。太延五年,为公元439年。
②木连理:不同根的树,其上部枝干连生在一起。旧时视为祥瑞。
③雊(gòu):鸣叫。
④麦秀两歧:一麦两穗。为丰收之兆。
⑤太白:指金星。
⑥岁星:一般指木星。
⑦五色云: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云彩,古人以为吉祥之兆。
⑧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天相出现蚩尤旗,预示着将有战事发生。万四十六年(1618),后金汗努尔哈赤(清太祖)以“七大恨”起兵反明。
灾沴
明
洪武七年夏,蝗。
宏[弘]治十四年,水伤禾,民饥。
十七年,大水。赈饥。
正德八年,蝗害禾。民大饥。
十二年六月乙丑,大水。
十四年六月,蝗。
二十年夏四月,蝗。六月,大水。
嘉靖元年七月,螟。大旱。
七年,大饥。
十二年,亢旱不雨。至六月,蝗落地尺厚,蝝生。
十五年,大水。
十六年,民大饥。知府刘隅①赈。
十七年四月,蝗。
十九年春,旱。至六月中,雨。
二十年,霖雨,滦河溢。蠲租之一。
二十一年,赈饥。
二十五年四月,不雨。五月,雨。
四十年春,捕蝗。
四十二年,旱。
四十三年秋,螟。
隆庆五年夏,水。冬,饥。
万历十三年,霪雨不止,二麦淹没。
十四年春,饥。
十五年,大水湮永平等处,漂散庐舍数千。是年,不收,民饥。
十六年,饥甚,民流离,多盗。议赈济。
十七年,春饥。
十九年秋,旱。大收。
二十一年,春饥。
二十五年,自正月不雨,至四月,二麦俱稿。夏,大雨,田伤涝。民大饥。
二十六年,春旱。夏久雨,田禾涝。民大饥。
二十七年夏,瘟疫大行。民饥。
三十二年夏、秋,霪涝,民饥。
三十三年,大饥。六月,大雨。冬,道殣相望②。
四十三年春,大旱,五谷不生。盗贼蜂起,民多流亡。至七月,方雨。大荒。
四十四年秋,蝗飞蔽天。署县事管关通判张文达③赈。
天启二年秋,大水。
三年秋八月,大雨,雹。
崇祯九年夏,旱。六月,雨伤稼。秋,蝗。大饥。
十年春,大饥。发帑赈之。大疫。
十三年春,旱。夏,蝗。
国朝
顺治十年夏四月,霪雨四十余日。大饥。冬,大雪。民多冻死。
十一年,饥。遣吏部左侍郎佟代、大理寺卿④郝傑⑤斋银布赈之。
十三年四月,大雨,平地成河。六月,蝗。
十四年,麦不登。
十五年,饥。遣刑部尚书(白)允[胤]谦⑥、启心郎⑦巴格赈之。
康熙元年夏,大旱。
三年,滦河海溢。
四年秋七月,大霖雨。
九年冬十一月丁卯,大雨。
十年冬十一月辛未,大雨。
十九年,大旱。
雍正十一年夏六月,滦河溢。
乾隆十六年夏六月,滦河溢。
乾隆十九年夏六月,滦河溢。
二十七年夏四月,雨。至闰五月始霁。田禾伤涝。
四十七年春,饥。
五十五年,滦河溢。缓征。
五十九年夏秋,霪雨伤稼。
嘉庆五年,旱。无麦。
六年,滦河大溢,漂没田庐。
十二年三月,不雨。至六月始雨。民艰食。
十三年,大雨,滦河溢。
十六年辛未六月初六日,大雨,海溢没田。大无禾,三百七十六村缓征。
十八年,滦河决。尖角庄塌淤数家,蛟乂民舍。
道光元年七月,疫。
三年癸未夏六月,团林庄大水。岁饥。
四年,赈。冬十二月夜,大雪。平地深四五尺许。
五年,蝗。
十三年,水。
十九年春,旱。
二十年庚子七月初九日,海水溢,侵田庐。
二十九年,大水。
咸丰六年丙辰七月,蝗。
七年丁巳春,蝻生。岁大旱。
八年春,旱。
九年,疫。
同治元年,疫。
【注释】
①刘隅(1490~1566):字叔正,号范东,刘约中子。山东东阿苫山人。
②道殣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③张文达:陕西人,选贡。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山海关管关通判。
④大理寺卿:大理寺主官,相当于今最高法院院长。
⑤郝傑:陕西绥德州(今枣林坪)人。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崇祯十年(1637),登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授户科给事中。顺治十一年(1654),升大理寺卿。
⑥白胤谦(1605~1673):号东谷,山西阳城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清初,由内院秘书检讨、侍读学士升为吏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
⑦启心郎:清官名。清初各部院置,其职略次于侍郎,掌沟通满汉大臣语言隔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