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新闻失范论
点赞
本书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授权代印代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借鉴和发展了社会学失范理论范畴,将新闻失范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考察,突破泛泛的伦理道德分析和就事论事的案例解读,尝试建构一种分析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中层理论。本书提出新闻失范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背

作者姓名: 周俊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和发展了社会学失范理论范畴,将新闻失范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考察,突破泛泛的伦理道德分析和就事论事的案例解读,尝试建构一种分析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中层理论。本书提出新闻失范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背景要素、规范要素、角色要素和整合要素的分析。


作者简介

周  俊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国际新闻界》主编助理、内参《首都网络舆情》主编;兼任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记者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写作组成员、记者资格培训课程主讲人。近期研究领域主要为新闻理论应用化的创新,以职业规范的方式实现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对接;网络舆情监测、新媒体与危机传播管理;从社会转型角度研究传媒体制、新闻职业道德;媒介素养的通识教育与研究。

稿件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状况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失范理论与新闻失范

  第一节  社会学失范理论范畴

    一、居友对于失范的理解

    二、涂尔干的失范观点

    三、默顿的失范理论

    四、默顿以后的的失范研究

    五、对社会学失范理论的借鉴

  第二节  勒温的场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一、勒温的场论

    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新闻场

    三、对场论和场域理论的借鉴

  第三节  转型中国背景下的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运行论

    二、对社会运行论的借鉴

  第四节  新闻失范的理论框架

    一、新闻失范理论的定位

    二、静态的新闻失范:新闻失范行为和新闻失范状态

    三、动态的新闻失范:新闻失范机制

  小结

第二章  新闻失范的社会背景要素

  第一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第二节  新闻失范行为的状况

    一、新闻失范行为的表征

    二、新闻失范行为的感知度

    三、新闻失范行为的程度

  第三节  新闻失范状态与我国社会转型

    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

    二、新闻失范属于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的范畴

  小结

第三章  新闻失范的规范要素

  第一节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规范体系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和内涵

    二、新闻专业主义将构成我国未来新闻规范体系的基本维度

  第二节  新闻的价值规范

    一、我国社会转型前后的价值规范冲突

    二、政治、市场取向的新闻的价值理念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并存

    三、新闻的价值理念的内化

  第三节  新闻的职业规范

    一、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新闻职业规范的虚置

    三、我国现行职业规范低效的其他表现

  第四节  新闻的法律规范

    一、我国目前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现有新闻法律规范的局限

  小结

第四章  新闻失范的角色要素

  第一节  新闻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期望

    一、我国社会转型前新闻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期望单一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闻业、新闻媒体以及从业者的角色期望分化

  第二节  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领悟

    一、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角色领悟的理想状态

    二、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角色领悟的暧昧状态

  第三节  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实践

    一、政治利益片面诉求的角色实践

    二、经济利益片面诉求的角色实践

    三、职业利益片面诉求的角色实践

  小结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导  言


一、研究的缘起

本研究萌发于我的导师陈力丹先生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研究”。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并主持了核心子课题“我国新闻职业规范可操作性研究”。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对我国当下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追问。当课题不断地深入,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闻职业规范文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却陷入了几乎是无穷无尽又近乎混乱的追问中:

这些职业规范真的能帮助解决日益严峻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吗?

如果能,为什么我国一直没有这样的职业规范?

如果不能,那是什么阻碍了新闻职业规范所应该发生的作用?

这种阻碍的力量与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有关系吗?

如果有,存在哪些关系?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偶然的情况吗?

如果不是偶然的,它存在哪些必然的因素?

它与其他行业同期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什么关系?

它的产生是否存在某些规律性特点?

这些特点是否只限于伦理学的视野中?

分析和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是否还存在其他更开阔的视野?

……

这样的问题一直伴随着课题的进展,也最终让我决定放弃原先关于新闻职业规范的选题计划,而企图转入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甚至不置可否的,但又让人向往的研究方向。我国目前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伦理道德本身进行,侧重于“应该怎么样”的思考。而上述一系列问题更侧重于“为什么这样”的思考,这似乎从伦理学科框架里很难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系统。“我们需要在整体的社会系统中考察新闻活动系统,需要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研究新闻传播业。我以为,相对比较孤立地研究新闻传播、新闻业本身,这既是我国以往新闻研究中的不足,也是今后新闻研究必须转变的,我们应该注重各种新闻关系的探讨。”杨保军:《姿态结构中心——关于新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当我跳出伦理道德的圈子环顾其他学科和行业领域关于职业问题的研究时,我兴奋地发现社会学的一些研究在频繁地使用一个词语——“失范”,并将这个词与我国的社会转型联系起来。尽管我们对“失范”这个词不陌生,甚至有些滥用了,但并没有多少从真正学术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那么,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与“失范”有联系吗?社会学有关失范的理论范畴能否引入到新闻传播学中,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从有关失范研究的考察开始了本研究。

二、相关研究状况

翻阅社会学有关失范的研究,是从一些经典的社会学家的论述开始的,其中主要包括了法国哲学家让·马利·居友(JeanMarie Guyau)、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等学者的相关理论。这些有关失范的经典理论不仅在社会学中得到发展,而且很快被其他学科借鉴。关于这些理论的梳理将在本文第一章中详细阐述,以下主要介绍我国学界对失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在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失范”这个词语近些年来也被普遍使用。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新闻与传媒”类以“失范”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12年),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如下图:


从数量上来看,1996年之前还没有文章使用“失范”这一名词。但从1999年(1997年和1998年无相关文章)至2012年之间共有503篇文章,其中只有极少量文章从失范理论范畴去分析和研究,主要是笔者和熊壮等人的一些论文参见熊壮、贺碧霄:《失范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新闻人员的职业规范》,《新闻记者》,2012年第10期;周俊:《试析我国新闻失范中的经济、教育和自我整合》,《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周俊:《试析中国新闻失范的政治整合》,《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1期;周俊:《试论新闻失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周俊:《离散与失范:我国转型时期新闻的价值理念变迁与职业道德》,《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4期;周俊:《转型时期中国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实践与新闻失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2期;周俊:《转型社会中我国新闻失范行为状况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9期;周俊:《试析新闻失范行为中的角色期望与角色领悟》,《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而大多数文章只是将“失范”当作“违背职业道德”的同义语。于是本书首先只能对我国其他学科有关失范的研究进行扼要的梳理。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国内对失范的研究大部分从各自学科和行业的角度对失范进行相应的阐述,主要侧重于对具体事物或行为的论述,通常将失范理解为越轨、混乱或制度瓦解,仅仅作为一种理论标签,而没有对失范范畴的本身做深入的理论分析。

较有价值的失范研究是国内出版的一些专著,主要包括高兆明的《社会失范论》、渠敬东的《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朱力的《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高兆明从伦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了失范问题,提出了解决失范的关键是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制度供给是理解、解释晚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秩序失范与秩序重建的重要机制。参见高兆明:《社会失范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渠敬东在综述了西方学者关于失范理论的基础上,从意义的缺席、关系的断裂、缺席的变迁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失范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内涵。他认为,失范标志着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异常深刻的社会实在的危机,原有的道德基础已经分崩离析,以集体意识为根基的“精神共同体”也消匿了踪迹。参见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朱力则是将失范范畴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探讨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中的失范现象,阐述了失范机制产生的逻辑过程以及失范矫正机制的创新。参见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我国对失范的研究现在已从基本理论的介绍和梳理开始过渡到以失范范畴为理论分析工具去研究转型期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研究意义

转型社会中的我国新闻业的变化也促使新闻传播研究突破以往“政治为体,新闻为用”的研究模式,开始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进入新闻传播研究者的视野。本书就是在借鉴和发展社会学失范理论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以失范理论范畴为分析工具,对我国转型期的新闻失范进行的一次深入分析。这里要先廓清一个基本概念,即“新闻失范”中的“新闻”指的是什么?关于“新闻”的理解形形色色,本研究将其理解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新闻实践(journalism),而不是指新闻文本(news)。这里的新闻从业者指的是新闻媒体中的记者和编辑,不包括经营人员。至于新闻失范的具体内涵将在第一章中详述。

国内外对失范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而利用失范理论范畴对具体行业失范情况的分析仅局限在法学等少数领域,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所以,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社会学失范理论的研究,使失范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建构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将失范理论范畴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解释和解决我国新闻业出现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本研究为我国新闻规范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尤其是我国的新闻职业规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伦理学框架下的情况下,本研究力图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具体而言,本书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创新:

1.首次提出新闻失范理论的分析框架,认为应至少包括社会背景要素、规范要素、角色要素和整合要素的分析;明确新闻失范概念的多层次理解,包括静态的新闻失范行为和新闻失范状态、动态的新闻失范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将新闻规范的理解扩展为价值规范、职业规范、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并对我国目前这三个层面规范要素的变化及其对新闻失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3.从角色扮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角色领悟的暧昧状态类型,以及利用这种暧昧状态进行政治、经济和职业利益片面诉求的角色实践。

4.将新闻失范的整合要素具体为宏观的政治整合和经济整合、中观的新闻教育整合和微观的自我整合,分析了这些整合中的不协调状态对新闻失范的影响。

5.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新闻失范行为的分析中,明确新闻失范代价分析的重要性,并用博弈论的思路剖析了新闻失范行为的选择机制。

当然,本研究不仅仅具有以上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使用新闻失范理论框架对新闻失范机制的各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影响新闻失范的条件和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新闻失范的矫治,能为我国建设可操作性新闻职业规范提供新的思路,对我国的新闻法治建设、新闻自律完善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在梳理和分析社会学失范理论范畴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其他相关社会学理论,对失范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闻失范理论的分析框架,其论证思路如下图:

第一章是有关社会学失范理论范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失范理论,构成本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社会背景要素对新闻失范的社会场域建构,首先对新闻失范行为的表征、感知度和程度进行了考察,然后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指出新闻失范状态的产生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中观层面分析了规范要素对新闻失范的新闻场域建构,从价值规范、职业规范和法律规范三个层面,指出我国目前新闻规范体系的匮乏及其对新闻失范的影响。第四章从微观层面分析了角色要素对新闻失范的角色自我建构,分别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考察了角色要素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新闻失范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则是对前面社会背景要素、规范要素、角色要素的协调状态与新闻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政治整合和经济整合、新闻教育整合以及自我整合四个方面。结语对以上的分析进行了扼要的总结,并强调了新闻失范状态的出现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如何规范新闻失范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对相关失范的研究进行检索、分类和分析,主要文献包括国内外有关的学术论著、有关的调查数据和田野调查文本、有关的历史档案文献等。

2.定量研究法。通过对犯罪率、新闻失范文章数量和新闻失范文章比例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国新闻失范的现状以及与转型社会的关系。

3.田野调查法。对调查人员的观察日记和新闻工作者的深度访谈进行分析,考察我国新闻失范的现状以及新闻失范各要素的变化情况。2006年6月至10月,笔者参与陈力丹教授主持的“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研究”的质化研究。该研究对18家新闻媒体和38位新闻工作者分别进行了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得到观察日记288篇,深度访谈记录38份,共60余万字。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来自全国13个城市,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类别不同的媒介层次和特点不一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些研究资料在本书正文中标注为“观察日记”或“深度访谈”。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参见本书附录1和附录2。

4.个案研究法。结合相关理论对新闻媒体与新闻从业者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案例进行分析,来考察新闻失范行为的产生过程。

5.历史研究法。将我国目前的新闻失范放到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结合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分析我国新闻失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阶段性。

6.词频分析法。利用词频分析软件对我国历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进行词频分析,以探究我国当下的新闻职业规范的实际状况。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