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对东周列国五百多年间的政治运动做了不同侧面的考察,包括三个部分。“战略篇”指出了天下政治格局中的“两级”争霸及向“多极”竞争的发展演变,论述了不同阶段上大小十余国家战略策略的进退得失。“政变篇”对
作者姓名: 冯立鳌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东周列国五百多年间的政治运动做了不同侧面的考察,包括三个部分。“战略篇”指出了天下政治格局中的“两级”争霸及向“多极”竞争的发展演变,论述了不同阶段上大小十余国家战略策略的进退得失。“政变篇”对各国纷乱杂多的政变做了分析,说明了国家权力结构必须与社会政治结构相平衡的政治运动规律。“外交篇”展现了列国重大的国际政治活动及各国的外交事件,对这些活动的成因与得失作了透彻的分析。各篇中既包括有关该话题的一般认识或全局状况,又含有对各个国家相关问题的具体论说,还涉及从该问题及其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基本认识。
本书对相关话题的探讨具有开创性,许多结论发人深思、催人彻悟,所用资料及其分析也堪称该话题的经典案例。
作者简介
冯立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哲学硕士。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国家及地方报刊发表研究成果章一百多篇。在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先后出版个人专著《谋略与制胜》《博弈春秋人物正解》《天下战国人物正解》《历史的心智》和《千年的遗恨》等多部,
前言
【战略篇】
I总论:列国基本政治格局
(1)春秋时代基本的政治格局
(2)战国时代基本的政治格局
II分论:各国的发展战略
(1)东周的历史衰落
(2)楚国的发展战略
(3)齐国的战略与发展
(4)晋国的战略与发展
(5)鲁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6)宋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7)卫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8)郑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9)陈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蔡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1)燕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2)吴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战略失误
(13)越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4)魏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15)赵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16)韩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17)秦国的发展与战略
III结论:关于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
……
[战略篇]
I,总论:列国基本政治格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犬戎之患而将周都由镐京东迁到洛邑,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之世。东周大体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东周列国的政治活动也相应分为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两个大的时期。列国间由于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原因,在长期的兼并和争夺中逐步形成了天下基本的政治格局,这是东周各政治势力长期较量的客观结果,反过来也成为考察各国政治战略之得失的重要依据。
(1) 春秋时代基本的政治格局
从总体上讲,代表南北政治对峙的晋楚争霸构成春秋时代天下政治的主格局。东迁以来,有两个明显发生并逐步扩大了的现象,一是周室的统治力走向衰弱,一落千丈。平王东迁,表明周室政权已无力自保,东周初的郑庄公身为周朝卿士,他以桀骜不驯的姿态与周王暗抗明争,周郑交质、假命伐宋、射王中肩,这都是对周室政治权威的公开挑战,周室失去了数百年来居关内而弹压诸侯、慑服列国的政治态势,对许多践踏王纲的无礼行为只能隐忍不言,委曲地保全自己“宗主”的尊严。东迁以来的第二个现象是南方楚国迅速发展壮大。楚国大约是由古老部落转化而来,西周初的周成王以子爵(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之,明确了和他们的政治关系,楚当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他们为楚蛮,他们自己也以“蛮夷”自居,一度不用周室所封爵号,而自用王号。东周以前,楚国的势力发展到了长江中游。东周初,周王被郑国打败,周室权威衰弱,楚国于是放手地吞并和征服了许多周围小国,重新启用王号,迫使小国纳贡称臣,与周分庭抗礼,并伺机向北发展,形成了对中原诸国的巨大威胁。
中原诸国许多是周室亲族的分封国,即周的同姓国,如鲁、燕、蔡、曹、卫、晋、虞、虢等,有些是周室功臣和姻亲的封国,如齐、许、纪等,个别是亲周的商遗族之国,如宋,其他由古老部落转化来的小国如陈、杞等也是不反对和无力反对周室的国家,因而,中原的政治结构实际是王室领导下的王族和其他贵族的联盟政权。由于东周王室权威的衰落,中原诸国一方面失去了在他们中间具有号召力和保护力的政治核心,另一方面又受到南方楚蛮之祸的威胁,他们需要通过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而另行产生一个富有权威的共主,并在其领导下抵御以南方楚蛮为主的周边外族的侵袭,于是,南北政治对峙成了春秋政治运动的必然趋势。
在中原政治需要霸主的时代,齐桓公捷足先登,依靠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先期经营,充当了中原诸国的第一位共主,他九合诸侯,盟师召陵,确也不负使命,功业辉煌,惜乎桓公身后国内大乱,辉煌的霸业迅速陨落,中原诸国获得的共主又被丧失。想成为齐桓公第二的宋襄公志大才疏,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泓水辱败,使楚国北进的雄心增长。及晋文公执掌了一个大国的政权,他扩充军队,攻怨报德、扬威耀武,城濮一战扼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奠定了霸业的基础,中原诸国失去了的共主又重新获得了。从公元前633年的城濮之战起终春秋之世,北晋南楚的政治争夺延续了百余年,晋楚于前597年的邲之战,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以及许多小的军事争战,都是晋楚对中间地带的反复争夺,晋楚争霸是基于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而表现的北南政治对峙的集中反映,代表了古代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政治对立。春秋后期由宋国牵线召开的两次晋楚弭兵之会,是两个争霸国家各自无力征服对方且内部矛盾萌发情况下向对方有条件的妥协,平分霸权实质上是争夺霸权的特殊表现。
北南政治对峙的趋势集中表现为晋楚长期争霸的政治主格局,这一主格局含有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政治对立,它导致宋、曹、卫、鲁等黄河沿岸诸国一般倾向于晋,而蔡、陈、许等较近长江的南方诸国一般倾向于楚的块状政治关系。如齐桓公及晋国举行的几次会盟,北方诸国都积极参加,南方几国则有观望态度。近楚的江、黄两国曾要求参加齐桓公的政治同盟,管仲竟坚持不予接收(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以下只注回数)。晋楚后来的弭兵会上,蔡、陈、许作为楚的属国参加,而鲁、卫等国则是作为晋的属国参加。这种块状政治关系是由地理状况引起的经济、文化的差异而决定的,是晋楚争霸主格局在更大范围内的表现。在北方诸国中,宋国是传统文化保留最多的国家之一,齐桓霸业陨落后,他们与楚争霸,在前639年的盂地会盟和次年的泓水之战中屡受楚国欺侮,与楚结为世仇,破灭了争霸的希望后,一意投靠晋国,它是北方诸国中与晋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