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同治九年,易孔昭随左宗棠平定“陕甘民变”。是书即易孔昭等人在清代中央政府平定陕甘地区时,利用当时的官府档案、大臣奏折及清帝上谕等史料,对清军平定西北的过程以及随后善后工作进行真实记录而成。通过此书,不仅可窥清代晚期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等各方面之史实,亦可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利用易孔昭等人《平定关陇纪略》的著述还原清代晚期中国地区的立体场景,既是保证历史研究以事实说话的重要基础,也是新的学术观念对于历史阐释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平定关陇纪略》的整理,既具有文献学、边疆史地学、西域民族学的重大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
孙文杰 (1981—),男,汉族,河南沈丘人,博士,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域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和瑛西域著述考论》等专著多部。
易孔昭与“同治新疆民变”
整理凡例
平定关陇纪略序
凡例
平定关陇纪略卷一
平定关陇纪略卷二
平定关陇纪略卷三
平定关陇纪略卷四
平定关陇纪略卷五
平定关陇纪略卷六
平定关陇纪略卷七
平定关陇纪略卷八
平定关陇纪略卷九
平定关陇纪略卷十
平定关陇纪略卷十一
平定关陇纪略卷十二
平定关陇纪略卷十三(上篇)
平定关陇纪略卷十三(下篇)
整理后记
易孔昭与“同治新疆民变”
——以《福珠哩殒难碑》为中心
同治三年(1864),在“陕甘民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新疆的库车地区也首先发难,数月之间,动乱席卷天山南北,波及全疆各地。至同治四年末,除伊犁、库尔喀喇乌苏、塔城、巴里坤、哈密尚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之外,新疆其他地区均已失陷;到了光绪元年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全疆沦陷,只剩下巴里坤危如累卵,成为清政府的最后根据地。这场变乱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范围之广,都是新疆近代史上所罕见的。纪大椿《试论一八六四年新疆农民起义》,《民族研究》1979年第2期,37~45页。本文叙述库车民变过程,虽观点有所不同,而事件经历,则主要斟酌此文之描述。对此,前贤先哲的研究,多从新疆的沦陷与收复等宏观角度入手,探讨“同治新疆民变”发生的因由及收复新疆的过程与意义,而对微观的细节探讨则稍显不足。
作为这一段历史的一个纪念物,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所藏《福珠哩殒难碑》拓片(以下简称“拓片”),反映了同治三年库车作为动乱的中心点向周边蔓延,天山南路渐次沦陷,以及后来清政府收复新疆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所揭示的内容不仅可与传世清代新疆文献互为印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世资料细节的不足,甚至纠正了传统文献的某些错误。如在传世典籍《清史稿》《清实录》《新疆图志》等中,对于“同治新疆民变”中发难的“爱奚丁”、遇难的“福珠哩”虽有论述,往往前后矛盾、有所讹误,甚至对“福珠哩”殒难时间的记载也相互冲突。同样,在拓片的记录中,也可见事件发生后不久,人们的记录便开始走样。本文根据拓片记载,结合相关史料,重新探讨《福珠哩殒难碑》的相关问题,为深化对“同治新疆民变”的研究而提供细节资料。
一、《福珠哩殒难碑》拓片及早期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特藏馆收藏的《福珠哩殒难碑》拓片三件,其中一幅背面有黄文弼先生毛笔标注的“原碑木刻”字样。拓片高146厘米,宽66厘米,5行,满行15字,书体为魏碑体楷书。兹录文如下:
第一行:惟清同治三年五月库车逆回爱奚丁
第二行:等犯阿克苏城陷办事大臣福珠哩率
第三行:宾僚眷属自焚于西城隅百姓哀之沅
第四行:州易孔昭为纪其事而书之碑
第五行:光绪四年七月朔日
据此可知,《福珠哩殒难碑》由易孔昭撰文并书写,记载了在“同治新疆民变”中为抵御爱奚丁叛军入侵而英勇就义的阿克苏办事大臣“福珠哩”的壮举。内容虽较为简短,但却蕴含丰富,不仅是“同治新疆民变”的重要历史见证,而且是反映晚清新疆历史的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