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是对江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全书共从理论探索篇、实践育人篇、校史校训篇、经验成果篇、活动案例篇、人物榜样篇、制度建设篇、育人环境篇、战略谋划篇九个方面论述了江苏大学校园文化建
作者姓名: 杨志春 杨道建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江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全书共从理论探索篇、实践育人篇、校史校训篇、经验成果篇、活动案例篇、人物榜样篇、制度建设篇、育人环境篇、战略谋划篇九个方面论述了江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特色。记录了该校在高校大学生文化引领和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
作者简介
杨志春 江苏江宁人,副教授。历任镇江医学院团委书记、现任职于江苏大学。主要从事青年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等工作。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参著、编教材、专著九部,撰写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类论文10余篇。曾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镇江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等。
杨道建 山东淄博人,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曾任江苏大学团委书记,现任江苏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SCI/SCI、CSSCI检索5篇),出版著作1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者。参研成果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二届江苏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绪论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传统廉政文化中为官者应具备的道德操守
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向度
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第二篇 实践育人篇
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
关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高校创业实践育人的层级推进式载体建设
江苏大学分层面、多模块、强联动的塔式立体化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创新
探索
“因势利导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创新探索
江苏大学实践育人工作体制机制文件
江苏大学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情况
江苏大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工作代表性成果及重要媒体报道
第三篇 校史校训篇
校史:百年办学芬芳桃李满天下
校歌:百年辉煌向未来
“博学求是明德”校训释义
“自强厚德实干求真”江大精神释义
第四篇 经验成果篇
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性研究
地方高校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调查与思考
——以江苏大学为例
新媒体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江大助手为例
弘扬雷锋精神营造大爱校园
——江苏大学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尊重个性发展实施学业规划
——江苏大学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关爱学生成长构筑PU之家
——江苏大学依托PU平台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推进“三纵四横五协同”团建项目化体系努力实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
——江苏大学2013年度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申报材料
探索学警学生“四位一体”帮扶教育模式努力践行高校人才培养全员育人理念
——江苏大学2016年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申报材料
“一点四化”引领“六心工程”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育工作体系
——江苏大学2016年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绪论
——创新理论思考探索实践机制
江苏大学紧紧围绕“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为参照,以本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依托,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创新理论思考,努力探索实践机制,形成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基本体系。江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工作举措,竭力服务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理论思考的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高等学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际效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对文化育人的概念内涵、功能价值和发展现状有所把握和认知,从而才能探索出文化育人工作的发展规律,并为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进行宏观思路的设计和具体路径的选择。
(一)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易·贲卦·彖传》中有这样的表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即天道自然,人文即社会人伦。一方面,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便能认知时节变化。另一方面,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才能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这可以视为“文化育人”一词的最早起源。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文化活动的影响,用先进的文化武装人、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将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塑造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并促进其自身的超越和发展。高校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符合高校形象的校园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体,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并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它更强调的是高校用文化能动地培养学生的过程,并不仅仅将文化限定在学校范围内,也不仅仅关注文化本身,而是将高校、文化与育人三者紧密结合,跟随社会前进发展进程,构建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学生美德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即以先进的文化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崇高的理想引导人。
为了更好地厘清文化育人的内涵,应仔细辨别文化育人与知识育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一方面,文化育人不能等同于知识育人,两者有本质的差别。知识育人将知识的传递视为育人的主要方式,将掌握知识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侧重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或技能。在此模式下,考试成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工具,而一味地唯“分”是从势必带来文化信仰和创新精神的流失。而文化育人不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多少作为教育成败的判别标准,而是强调育人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成长体验和方法提炼,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知识传递只是育人方式的基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单纯强调知识育人可能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甚至带来价值理性的迷失和善良人性的泯灭。而文化育人则能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文化育人与知识育人又是紧密相连的。文化育人的过程离不开知识育人,提倡文化育人实质上是在学校的知识育人过程中,借助校园环境、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学风校风建设等文化载体,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思想理念中,通过文化知识的整合和内化,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达到文而化之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