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它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重庆为
作者姓名: 潘洵 刘志平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它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地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本书史论结合,通过典型事例,系统分析了红岩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实际论述了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
潘 洵 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西南大学党委、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平 女,1961年生,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第一章 红岩精神的历史形成
一、红岩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红岩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三、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四、红岩村与红岩精神的提出
第二章 崇高的思想境界
一、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二、坚守不移的民族大义
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第三章 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崇高神圣的使命担当
二、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三、旗帜鲜明的民主追求
第四章 巨大的人格力量
一、严于律己的党性修养
二、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三、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
第五章 浩然的革命正气
一、淤泥不染的革命气节
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三、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第六章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一、革命精神的璀璨明珠
二、革命实践的力量源泉
三、社会进步的精神指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红岩精神的历史形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花馨香流溢、丰富多彩。红岩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万花丛中较为独特的一束,她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暨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辖地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团结、民主,孕育而出的灿烂的革命精神成果。
一、红岩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精神”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观念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存在。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红岩精神,它的产生鲜明地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郊外的柳条湖附近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蓄意挑起侵略战争。中国方面为避免事态扩大,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在5天之内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同年11月,日军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忍让的政策丝毫不会阻止日军侵略的步伐。1932年1月,日军攻占热河省。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的进攻,企图一举占领上海。3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之后,日本对华侵略由关外向关内推进,阴谋分离华北。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同时,日本与英、美在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扎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日军从华北、华东两个方面向中国大举进攻,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相继进行。从1937年7月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广州,日军侵占了中国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共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40多座城市。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其国力已无法支持更大规模的战争。此后,日军被迫停止发动正面进攻,转入巩固和加强占领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随着中国东、中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及大量的工厂企业、学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新闻文化单位、外国驻华机构纷纷迁至重庆。重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