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文章分别讲述了作者身为50后,对自己一路走来经历之回忆。如:作者曾到东北生活,当时的环境寒冷而艰苦,但充满激情与乐趣;作者考上大学所尝到的辛酸与感觉到的神圣;作者曾游览各地,积累了不少的感悟和启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刘在平 男,1951年出生,河南开封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特聘教授,《珠江论丛》常务副主编。1968年从军,恢复高考后七七级大学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研室主任、团结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北京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执行副总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及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跨世纪企业家工程执行主任兼总教务长等。著有《道可道——大视域中的新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性爱之美》(华夏出版社等),《心颤——心理文化透视》(中国工人出版社),《晋升》(中国农业出版社),《青春热线》(主编、主笔,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关键的三十年》(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合著,光明日报出版社),《辩论技巧》(合著,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等。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作者参与编著大型著述《中国小百科全书》(副主编及四、七两卷主编,团结出版社)等20部以上。各种媒体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
军旅跫音
我的“军旅大学”
雪融心心融雪
我的驹娃哥
大学枕梦
当年考大学
生命中那份神圣
同窗阿芳
畅游抒怀
伶仃石
珠海的绿色音响
长白山天池
观瀑布
异域归来话“爱国”
萍水相逢
瓦萨号战船的启示
文化掇幽
晴空一鹤
颠张狂素
诗与酒的文化联姻
“殉国”还是“殉格”
“挺龙”还是“撤龙”
漫话网络小说
乡情泪
敲字与写字
文明化石
底蕴和生机并存的珠海文化
利益冲突与文化冲突
电子时代话读书
……
我的“军旅大学”
我从小就“上大学”——由于父母工作于高校,河南大学成了我的“故乡”。我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吉林大学,从本科到硕士连读七年。毕业后曾长期从教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如今依然站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讲台上。可以说,这辈子与大学算是有缘。
中间也有“断档”,主要就是当兵。说来也巧,1968年3月15日入新兵连,1978年3月15日告别战友到吉林大学报到,整整十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我要说的是,这十年,也是大学!沈阳军区炮兵33师、404团,是我获益良多的“军旅大学”。在部队,我学到了许多应当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和在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这里,有给了我深刻教育的良师;有给了我多方面帮助的“学兄”与“同窗”;有给了我丰富启迪的教材;有一幕又一幕终生难忘的生动课堂……
感谢2010年盛夏在北京举行的战友聚会,我虽然未能分享这次难得的情感盛宴,却有机会写点儿文章,参与回顾军队生活的精神旅游。
一
我当兵时十六岁多点,被分配到404团一连。连长王光华、指导员刘兴才看我身体单薄,又是“城市兵”,叫我当通讯员。我炮弹箱都扛不动,抬石头龇牙咧嘴,肩膀肿得夜里睡不着觉,上山背土豆受了伤还得住院做手术……丢人现眼的事儿多了。可是身边战友个个吃苦耐劳,连排干部人人身先士卒,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暗自咬牙,痛下决心锻炼自己,坚决要求到班里当战士。一年不到,由于表现比较顽强,当上了六班班长。
上级有意将“城市兵”集中安排到我们班,为的是考验我们。推炮占领阵地,人家四班像一群小老虎,我们班像一群绵羊,有点斜坡就上不去,全连都在笑我们。咋办?练!全班提前起床苦练推炮,终于超过了四班。有一次砍镐把,我们班净挑直溜的椴木砍,根本不能用,晚点名连长当着全连批评我,让我们重新完成任务。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找连长要求任务,连长说还什么任务?继续砍镐把。我说报告连长,这个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气得连长带领全连参观我们的镐把。全连一看,吃惊了,连长也转怒为喜,原来当天夜里我们请炊事班老班长当“顾问”,全班跑到深山,砍回了合格的镐把,还超额完成了任务。由于我们这些城市兵都能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那年我们班被评为“标兵班”,还有个绰号“小熔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