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调查及参考相关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概括,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做了较有深度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作者简介
盛新娣 196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新疆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发展研究。
范聪卓 1964年出生,毕业于新疆大学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
目录
绪论
一、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培厚益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文化根基
(二)培育浸润当代社会文明规范及习俗风尚的美丽乡村
(三)培养具有现代思维观念和科学知识技能的新型农民
二、新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新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逐渐确立文化建设的思路与规划
(一)提出县域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具体要求
(二)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建设思路
(三)出台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三、初步建立起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规范
(一)形成适合于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管理方式
(二)建立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决策机制
(三)探索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品牌打造之路
(四)兴起乡村民俗风情旅游的组织开发热潮
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工程或项目
(一)实施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
(二)实施“西新工程”及“2131工程”
(三)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
(五)实施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五、持续加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力度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室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力度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提供力度
(三)“访惠聚”工作队为所驻村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
(四)加大文化产品提供力度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六、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一)坚持开展文艺下乡演出和日常文化活动
(二)坚持开展农村科学技术文化培训活动
(三)坚持开展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
(四)坚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向乡村的延伸活动
(五)中央和内地援疆省市大力开展“文化援疆”活动
(六)“访惠聚”工作队开展多样性文化活动
七、保护并挖掘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支持申报各类文化遗产项目
(二)启动大规模文物普查和保护开发工作
(三)创建了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初步探索了乡村影视旅游模式
第二章新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形式化和片面性倾向
(一)对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有形式化倾向
(二)对文化建设作用的理解有狭窄化倾向
(三)对文化建设地位的理解有片面化倾向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全面有效性不够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全面性不够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针对性不够
(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效性不够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文化机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
(三)文化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难以得到保障
(四)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文化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相对较低
(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及其优质资源相对匮乏
(二)文化室提供的产品质量亟待提高
(三)文化服务活动相对缺乏新意
五、文化管理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一)文化管理职能存在“错位”现象
(二)文化建设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三)文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不强
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开发状况堪忧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困境
(二)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失当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起步艰难
七、文化队伍建设乏力且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
(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缺乏活力
(二)基层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三)群众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四)农村文化创意人才十分缺乏
第三章推进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
一、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
二、不断增强文化载体承载意义的传递与被接受性
(一)文化传播以意义的传递为实质内涵
(二)意义传递实现于受众对意义的接受过程
(三)意义传递与接受的内在统一在于意义的共建与共享
三、注重形成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一)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综合整体化模式
(二)尽快制定并完善农村文化发展的扶持性规划及方案
(三)进一步发挥“访惠聚”工作队对村级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四)不断夯实有利于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基础
四、不断优化公共文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机制或方式
(一)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保障机制
(二)不断优化基层公共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三)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
五、重视并加强文化发展中的法治建设
(一)明确农村文化立法的主要原则
(二)突出农村文化立法的根本目的
(三)着眼于农村文化立法整体框架的搭建
(四)创制农村文化产业的促进性法律法规
(五)加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法规的落实
六、完善提升文化后续建设和服务质量
(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后续的建设
(二)提高农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
(三)深化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改革
(四)加大农村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
(五)不断提升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科学化水平
七、着力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能力及水平
(一)加强乡(镇)村专业性文化队伍建设
(二)积极吸纳高学历、高素质及高层次人才
(三)充分发挥群众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
(四)加大农村基层各级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五)激发人们做大做强新疆农村文化品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疆农村文化建设问卷
附录二问卷统计分析
一、对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形式化和片面性倾向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解认识存在形式化、狭窄化和片面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被边缘化,文化市场发育迟缓。
(一)对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有形式化倾向
由于新疆农村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自身素质所限,相当一部分人对新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现实中,单纯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产品的外在形式或物质性载体、忽略其实质内涵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由此导致实践活动中的偏差,表现于实际工作就是,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路、规划、安排及措施等过于注重硬件的资金投入,主要关注建立图书馆和文化馆(“两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硬件或数量方面,而很少讲新疆农村的整体精神风貌、各族群众的观念或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文化诉求和需要等内涵方面。对于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呈明显的形式化倾向。由于对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内涵缺乏全面、深刻、清晰的理解,因此对于新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与主要功能就认识得不够明确,也就缺乏对新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深刻理解,缺少在此基础之上而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思路与战略性规划。
在计划经济时期,新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配备还比较受重视,多数村庄都有文化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用品,尽管当时设施比较简陋,但对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主旋律下,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越来越少,对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考虑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新疆农村经济落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急于把经济搞上去,所以很少把精力放在文化建设上,对农村文化生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规划。因此,新疆农村系统的、完整的文化建设战略规划还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比较规范的文化投资、融资政策和财税政策也没有形成,以上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新疆农村文化事业的萎缩和退化,长期落后于经济建设,新生的文化生产力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得到规范的和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战略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科学定位。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果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当地农村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的共同价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也必然卓有成效。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素质的极大提升,特别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年轻一代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后,农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已然脱离了传统的文化常识、科学技术介绍等范畴,他们向往着更贴近城市水平的文化产品进发。但由于理解认识偏差,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定位的时候,缺乏科学考量,许多地方没有注重量体裁衣,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没有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结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及文化发展需要出发,简单地借鉴其他地方,倡导一些文化的“拿来主义”,造成一些文化形式在本区域的水土不服;二是缺乏科学论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对农村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步骤、发展目标等进行科学评估,可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但是目前新疆很多农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过程的论证时,往往是领导干部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领导调走后,定位往往没有延续性。有的在论证过程当中,缺乏财政投入、组织保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科学论证,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及美学要求,也没有注意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三是缺乏科学规划。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仅包括长远规划,而且包括近期规划、详细规划,将规划细化到各区域、各部门、各阶段。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关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农村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政府各部门的文化下乡等活动,对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新型农牧民的培育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等一系列的农村文化配套体系建设,大多并不完整,也不系统,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这种片面的以传统观念来理解农村文化方面的建设内容,使得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出现严重错位,没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农村文化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农村倾斜。新疆农村政府在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大多没有明确的思路,随意“遍地开发”,没有从传统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同时也没有合理地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政策扶持和开发引导。
(二)对文化建设作用的理解有狭窄化倾向
一直以来,新疆许多农村管理层对当地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未把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管理理念、方式等不利于公共文化的建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乡村领导大多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工作,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把文化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他们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村民“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简单地将农村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化、娱乐化活动,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下乡,放几场电影、唱几场戏。新疆农村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并没有深刻领会创新、协调发展的实质,没有正确认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他们意识不到或没有足够认识到农村群众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意识到并且足够重视到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片面地把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自己执政所达到的目标,没有做到统筹协调发展,放松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为首先要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这样才有力量抓新农村文化建设。甚至有个别的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发展新农村文化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少领导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农村经济落后的结果之一,更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们看不到文化建设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凝聚民心、协调人际关系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更认识不到文化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重大意义。许多乡村干部只重视农村物质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只重视乡镇文化建设,轻视村级文化建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论调:“靠后论”,觉得农村富裕了,农村经济上去了、发展了之后才能进行文化建设,强调首要任务是要集中精力提高经济水平;“附属论”,片面理解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把对眼前农村经济建设有没有用作为衡量农村文化事业的主要标准,如果有用就重视就开展,如果没有用或暂时作用不明显的就不重视甚至丢弃;“牺牲论”或“代价论”,认为牺牲农村文化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是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尤其是当一些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忽视了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忽视了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调研中还发现,相当一些人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理解比较陈旧,特别是在片面理解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其他被乡镇领导认为是“中心”的工作。这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狭窄化理解的错误观念,导致已经富裕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严重的损害,社会弊病泛生;而在那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则陷入了经济、社会、文化互不协调的畸形发展和恶性循环,影响了当地广大村群众的脱贫致富。
(三)对文化建设地位的理解有片面化倾向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进步。可以说,经济和文化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生产力,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客观趋势。这种文化生产力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起飞的强大驱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的文化消费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当前发展中,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疆农村许多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社会环境,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保存较好的丰富文化形态及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资源在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农村经济建设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农村需要更新观念,找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点,为新疆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但长期以来,新疆农村基层很多人缺乏敏锐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忽视对其自身或周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这又导致关于新疆农村文化发展及文化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问题理解的僵化、片面化倾向。在具体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和经济两张皮,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孤立,即使有些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范围不大,就是程度不深。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仅仅把文化看作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东西,没有把本地区的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要资金、跑项目上,农村文化建设进入不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挤不进地方政府财政的支出事项,原有的阵地萎缩,队伍不稳,公益文化资产严重流失。
调研发现,新疆农村基层政府相关人员——包括许多乡村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尚未到位,对新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犹疑态度,对文化政策和财政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着“等、靠、要”的观念,宣传、工商管理部门对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方面缺乏深层认识,也没有设置管理文化市场的专项部门,更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市场混乱的现象。农村居民也不够重视。在本课题组的调研访谈中,关于“制约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主动性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自觉性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