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将学习心理的理论研究与实操课例有机结合,构建了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的完整的学习心理指导课程体系,涵盖了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五大专题。适合一线教师研读学习,了解学习心理的基本内涵;适合专业心理教师学习使用,快速入手,为学生带来专业的学习指导。
作者简介
殷京雷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荣成市第三中学校长。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提名奖”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国教师》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专著《自主教育 自主成长》;主持并参与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项,威海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一项,其中一项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威海市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奖。
目录
上篇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学习心理辅导课程概论
第一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内涵及要素
第二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定位
第三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内容
第三章学习心理辅导课程模式
第一节发展训练式课堂辅导模式解读与课例解析
第二节问题干预式课堂辅导模式解读与课例解析
下篇学习心理辅导专题课程
第一章学习情感专题辅导
第一节学习情感辅导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高中生学习情感辅导建议
第三节高中生学习情感辅导课例
第二章学习习惯专题辅导
第一节学习习惯辅导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高中生学习习惯辅导建议
第三节高中生学习习惯辅导课例
第三章学习能力专题辅导
第一节学习能力辅导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高中生学习能力辅导建议
第三节高中生学习能力辅导课例
第四章学习方法专题辅导
第一节学习方法辅导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高中生学习方法辅导建议
第三节高中生学习方法辅导课例
第五章学习策略专题辅导
第一节学习策略辅导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高中生学习策略辅导建议
第三节高中生学习策略辅导课例
参考文献
第一章学习心理辅导课程概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涉及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身心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考试、应对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和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综合近十几年来的各项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排在首位的就是学习问题。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中,因课业繁重带来的学习压力和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厌学尤为普遍。
一位在中学一线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由衷地说道:“在学生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目前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还是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苦恼及疑惑。指导学生克服诸多的学习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尽快掌握学习诀窍,学会学习,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但很多人认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学科教学的事情,和心理健康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规律,更切实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就像“磨刀”之于“砍柴”。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道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再为“为什么学习”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帮助他们总结学习失败的原因,协助他们排除焦虑、急躁、恐惧等心理压力,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矫正学习中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情感体验。
因此,2012年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经明确地把“学会学习”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之一,更突显了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第一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内涵及要素
课程内涵
从20世纪末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大中小学校悄然兴起,并凭借着其独有的教育魅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利用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对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生涯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
学习心理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个内容领域,虽被关注,但由于其需要更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作支撑,使很多一线心理教师在选择课程主题和内容时,多避之不选,而选择好操作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无论是网络还是已经出版发行的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方面的报刊、书籍中,都很难找到比较好的有参考借鉴价值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设计。另外,从当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困扰他们成长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学习问题,并且学习问题也成为引发其他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我们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研究的初衷就是以预防发展为主,以问题矫正为辅,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学习困惑,积极应对学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为加强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尝试将“学习心理”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领域中独立出来,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提出了“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概念。
我们认为: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班级辅导活动课为基础,以团体辅导、学习心理规律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认知发展取向为主导,通过认知调整、活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与感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团体辅导课程。
课程要素
1助人自助的团体情境
助人自助的情境构成是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构建温暖、真诚、支持、信任、同感等班级心理特征和环境气氛,并将其顺延到日常的班级学习中。将独立自我、互不关心、相互竞争、相互排挤的个体凝聚成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相互关照、一荣俱荣的集体,成为团结和谐、互相帮助的学习路上的同行者和好伙伴。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这是区别于传统班级管理和强制性教育最大的不同。
2以学习为中心的辅导内容
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方法策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等进行的专业辅导,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且与班级授课制度相适应。
3期待被认同的团队压力
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人际互动中,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期待被认同的压力,这种压力感激发着所有学生都要顺势而为,努力学习,依照他人(集体)的愿望行事,由此转化为团队规范及社会支持系统,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间的合作与帮扶问题。
第二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定位
课程价值
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种本领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通过学而习得。所以,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要求,乐学、善学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学习是中小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的主要行为方式。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及各类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被各种学习问题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活动。他们当中有的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习习惯很差,有的学习方式不当,有的学习动力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进步,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自我悦纳、人际交往乃至身体健康,甚至决定着学生一生的自信心与幸福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练就几项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惠,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实施学习心理专题辅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开设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习活动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现有的学习策略水平,确定辅导训练的重点和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调控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优化心理品质。积极的学习心理辅导不只关注学习障碍的干预与矫治,如帮学生克服厌学心理、自卑心理等;更着眼于发展性目标,如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情感等的训练和辅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看,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也至关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任。在信息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具有现代素养的世界公民,使个人梦想和家国梦想得以实现。
课程特点
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个有效补充,与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起列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版块,同时又是各学科教学必须渗透和兼顾的教学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或临时性的讲座辅导,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追踪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指导课程。
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又是当前学校“心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所以,专家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学习书签
相关政策依据——
通过特色学校争创计划,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丰富课程内容……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4〕14号)
建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字〔2014〕24号)
课程定位
首先,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班级教育活动。学习心理辅导课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强调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而且省时省力;同时,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目标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更利于组建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以所有任课教师组成的学习心理辅导队伍。
其次,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学习心理知识,它的专业化要求略低于矫治性心理辅导,因此也适合于所有的任课教师操作。
再者,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德育和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体现了学校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它是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更重要的是,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习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不受课时限制的,它不像心理辅导活动课只能致力于一个切口较小的辅导主题。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服务于所有学生和所有学科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只有开启了学生心灵深处的“发动机”,才会产生让师生和家长都惊讶不已的、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都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这把神奇的金钥匙。
第三节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学业的失败必然带来人格发展的扭曲甚至变异。由此,我们将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借鉴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等在《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中的观点,以态度、知识、策略方法、能力为目标指向内容,将这些目标指向再分解组合成“学会学习”的四个操作子目标,从低到高层层递进,依次为好学——范学——勤学——巧学。
具体目标要求:
好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心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范学——认真规范地学习。把基本规范、基本知识、基本训练、基本方法作为范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认识认真规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好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态度、知识、能力基础。
勤学——终身勤奋地学习。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新的学习时空观,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强、刻苦钻研、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巧学——高效创造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把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学习、应用列为教学的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注意高效的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应用,注意现代学习手段的学习与应用,注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学习与创造相融通的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分析,“学会学习”涵盖了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既有与年龄段、学段相适应的横向要求,又有从低到高的纵向目标,经纬交错,循序渐进。学习书签
教育部正在审定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定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指标:
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
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第二章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它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但面对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今天在校学习的一些知识,到了明天就可能会过时。学生经过千辛万苦强化记忆的一些理论知识,打开百度搜索,完美的答案应有尽有,瞬间呈现在眼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深刻自问:今天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够应付一时考试的知识,还是发展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准备终身学习的智慧锦囊?雅克·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有研究表明:造成优秀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而在于采用怎样的方法,接受怎样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去挖掘自身的先天潜能。知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被激发培养起来的未知欲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创造性、学习的有效策略与方法等却是受用终身的。学习书签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产生于经验,而非来自成熟。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或书本知识为主,是在有专业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快速、高效率的学习,而高效的学习活动是需要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但在过去,我们常常将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行为片面地割裂开来,有时强调认知,有时强调情感,缺少整合的系统观。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在其内部形成有序的结构时,才会有最佳的功能。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知、情、行三者密不可分,这三者协调发展,就能使个体产生最佳的学习效率。因此,在界定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时,主要依据两个分类标准。
第一,依据高效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将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五大领域,并且每个领域又具体细化出更具体的内容和目标方向。这些内容和目标方向为一线教师设计和实施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提供了科学的操作依据。
各领域的具体内容——
学习情感:涵盖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动机、态度、情绪、考试焦虑等非智力因素的调适。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的学习活动。从学习行为、学习任务、学习管理三个角度,对学习习惯的内容作了分类和阐述。
学习能力:涵盖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基本学习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时注重其相应心理品质的塑造与训练。
学习方法:主要是涵盖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方法、技术等具体技巧。
学习策略:涵盖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时间、计划、监控、调节、目标等管理的具体策略。
第二,依据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性、预防性、教育性的课程功能,结合影响学习活动的基本因素,把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归纳为两大专题:
一是围绕影响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所开展的专题辅导。学习能力专属这一专题领域主要包括学习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的发展和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的训练;对于中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记忆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是围绕影响学习活动的非智力因素所开展的专题辅导。这一专题主要包括学习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时间、计划、监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