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晋西北解放区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分为十五章,十八余万字。该书首先对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晋西北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生产落后,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晋
作者姓名: 李常生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晋西北解放区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分为十五章,十八余万字。该书首先对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晋西北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生产落后,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晋西北根据地所辖区域自古以来粮食产量低,广种薄收、人民生活困难等特点。其次对晋西北根据地的人口与劳动力状况进行了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开展的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本书的重点是对晋西北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分层研究,这一部分作者共从安置移难民、对二流子的改造、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劳模群体及其作用、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分子的开发与利用、对士绅的开发与利用、民兵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八个方面展开充分论述。全书思路清楚,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丰富。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结合充足的社会调查资料,通过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火热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了晋西北根据地的研究领域。
作者简介
李常生 (1969- )男,忻州师范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有关晋西北根据地人口、劳动力方面的学术性论文有《山西抗日根据地妇女劳动力的开发》《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社会化》《论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刍议晋西北根据地人口性别结构变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劳动力开发与调剂》等十几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第二节研究目的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二节社会环境
第三章晋西北根据地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动
第一节人口变动
第二节劳动力变化状况
第四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国民教育
第一节国民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第二节国民教育的效应
第五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第一节减租减息政策的成因
第二节减租减息的过程
第三节减租减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第一节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起因
第二节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第三节大生产运动的效果
第七章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
第一节移难民流动情况
第二节安置移难民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移难民安置的社会效应
第八章晋西北根据地对二流子的改造
第一节二流子的成因及其危害
第二节改造二流子的措施
第三节改造二流子的效果
第四节改造二流子的经验
第九章妇女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抗战前晋北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开发妇女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第四节妇女在纺织方面的贡献
第十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劳模群体及其作用
第一节劳模群体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劳模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三节劳模群体的作用
第十一章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开发儿童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儿童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十二章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知识分子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开发利用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统一战线政策下开明士绅对晋西北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开发利用士绅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开明士绅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十四章晋西北根据地民兵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民兵队伍的组建
第二节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措施
第三节民兵在抗战中的作用
第四节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历史意义
第十五章晋西北根据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第二节研究目的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二节社会环境
第三章晋西北根据地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动
第一节人口变动
第二节劳动力变化状况
第四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国民教育
第一节国民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第二节国民教育的效应
第五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第一节减租减息政策的成因
第二节减租减息的过程
第三节减租减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第一节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起因
第二节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第三节大生产运动的效果
第七章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
第一节移难民流动情况
第二节安置移难民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移难民安置的社会效应
第八章晋西北根据地对二流子的改造
第一节二流子的成因及其危害
第二节改造二流子的措施
第三节改造二流子的效果
第四节改造二流子的经验
第九章妇女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抗战前晋北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开发妇女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第四节妇女在纺织方面的贡献
第十章晋西北根据地的劳模群体及其作用
第一节劳模群体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劳模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三节劳模群体的作用
第十一章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开发儿童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儿童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十二章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知识分子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开发利用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统一战线政策下开明士绅对晋西北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开发利用士绅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开明士绅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十四章晋西北根据地民兵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民兵队伍的组建
第二节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措施
第三节民兵在抗战中的作用
第四节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历史意义
第十五章晋西北根据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导论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选题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山西为中心,创建了数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大多数处于几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多是地瘠民贫、生产落后的地方。地处黄土高原的晋西北,境内沟壑纵横,地瘠气寒,十年九旱,受山区土壤气候条件制约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的影响,自古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为主要生产特点。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战争造成的饥饿和疾病流行其中。
晋西北根据地开辟早,但创建晚。在财政问题上,与其他抗日根据地具有同样的特点,就是财政收入依靠着经济上比较落后贫困的广大乡村,来支持抗战军费的需要。同时也有它独具的特点:与其他根据地相比,晋西北根据地的建立时间比较晚,它创建在抗战的相持阶段,而抗战在相持阶段中,华北各根据地主要的困难均表现为财政问题,同时敌人已回师扫荡华北。因此,1940年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初创时期,也是晋西北遭受敌人大破坏时期。因敌人的反复扫荡、烧杀破坏、经济封锁,部队的物质生活异常艰苦,当时吃的粮食大部分是黑豆,而且吃不饱,有时一天只能吃到二至三顿稀饭。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6页。
为解决财政困难,彻底改善军民生活,1940年,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创立之初,就注意了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减轻了农村高额的封建剥削,刺激了广大农民的热情。为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还实行了减轻公粮负担,奖励生产、创造和发明,贷粮贷款等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推动了生产运动的发展。在生产中涌现出像张初元、温向拴、刘文锦、刘补焕等劳动英雄,他们不仅自己生产得好,还领导了各村生产,带领着男女老少、懒汉懒婆参加生产劳动。
除动员群众参加生产劳动外,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也非常重视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教育。1940年9月,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在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政权工作的三个中心之一,就是“教育问题”,要求恢复战前的学校,加快国民教育正规化。同时,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社会教育。1941年5月,以《中共中央抗战建国纲领》为指导,结合晋西北的社会条件,制定并正式颁布了晋西北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指出文化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民族的——从各方面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培养民族气节;第二,民主的——引导学生与人民走向民主的道路,和晋西北历史传统的不民主遗毒作斗争;第三,大众的——主要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第四,科学的——提高科学知识,开展卫生教育,反对落后的封建教育与反对迷信复古的思想教育。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5-396页。这些施政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大大推动了晋西北根据地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地冬学、小学,以及各类业余教育蓬勃兴起。随着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党政军紧密联合,逐步改善民众的医疗卫生条件,保养民力。尤其是当地八路军驻军,为民众治疗疾病,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工作,破除迷信,宣传卫生知识,培训乡村医疗人员,大大推进了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上述史实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党的一系列“保养民力”策略,事实上就是对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这是当时战争和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敌人疯狂烧杀抢掠,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晋西北根据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有效利用,为坚持长期抗战,解决军民基本的衣食供给,最终战胜敌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然而,目前学界对晋西北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仍少有综合性研究。其内容多散见于一些抗战论著中,个别学术性较高的文章也仅仅是论及某个方面,有鉴于此,笔者自不量力,斗胆在先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们可行的研究方法,借鉴社会学、人口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理论,期望探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贯彻和实施发展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拓宽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领域,挖掘和展现党在抗战时期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的成功经验,为当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第二节研究目的
一、探求经验,服务当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和困惑。十八大以来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其本质就在于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农的战略,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高效和优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但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普遍存在着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地方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开发策略和制度,没有注重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等问题。
此外,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依然严重,对客观自然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农村中不是兴办学校,开展科技宣传,而是大修庙宇、拜仙敬神、看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等,浪费了大量钱财,在婚丧嫁娶时大摆酒席,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农闲季节,部分农民整天无所事事,在村里四处游荡,或聚众闹事,或酗酒赌博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源于农民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生产观念落后,不懂珍惜资源,靠粗放的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山岳纵横,加之经常遭到日军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非人道的烧杀抢掠、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摧残,晋西北地区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地的劳动力、畜力及农具极度缺乏,土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在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党面临着如何动员和领导农民,建立和稳固自己领导的政权,有力地支援抗战。正是出于争取抗战胜利、彻底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需要,晋西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互助合作、奖励生产、贷款扶助等政策;政治上奉行男女平等、保障人权等措施;文化上开展教育与战争、生产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调动了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清除了旧社会的邪风陋习,把许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奇迹般地改造为劳动模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占人口最多数的农民是战斗和生产的主力军。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力,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前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但单单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还是无法完成的,各级政府必须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的重任,使农民、政府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当然,这一切还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落脚点。正如抗战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某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毛泽东著作选读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二、丰富晋西北地方史研究
晋西北根据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区域,它集战争与革命为一体。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晋西北的一些地方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1936年初,中国人民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在南到晋南新绛县,北到晋西北保德县的广大区域内,转战50余县,对阻拦红军抗日的阎锡山军队和国民党中央军以沉重的打击。红军东进抗日,在山西境内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带领群众打土豪、斗恶霸,使老百姓深深地感到红军是抗日的队伍,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救星。红军东征,在晋西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国运动,为后来开辟晋西北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沿着平汉路和平绥路南下进攻,山西成为抗战前沿。根据中共中央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具体行动方针,八路军120师于9月底奉命到达岚县、岢岚一带,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八路军120师及山西新军决死第四纵队、工卫旅、暂1师等晋西北抗日武装,粉碎了日军万余人对晋西北的进攻,连续收复岢岚、五寨、神池等七座县城,为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晋西北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从民族最根本利益出发,实行新土地政策,修养民力,大力发展生产,促进人口增殖;实施移民政策,调整人口分布,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注重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事业,改造“二流子”,动员妇女、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充分开发利用根据地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晋西北根据地的经济繁荣,人口增殖,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充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回顾和研究晋西北根据地在日军疯狂侵略,人力、物力、财力极度贫乏的状况下,能以人为本,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过去“十年九旱”、“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晋西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振兴革命老区经济,丰富晋西北地方史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搜集和梳理史料的基础上,以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人口和劳动力问题为切入点,遵循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群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访问、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晋西北根据地党和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进行实证性、系统化的综合研究。
1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翔实的、大量的档案、期刊、报纸、人物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借鉴人口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的理论,综合分析晋西北根据地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及其重要作用。
2调查研究法。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访谈了一些曾在晋西北根据地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家,同时,到晋西北农村走访一些亲身经历过抗战的见证者,以此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开展做较好的准备。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战前与战后、抗战初期与抗战中后期晋西北根据地人口、劳动力状况的比较分析,揭示战争、疾病、灾荒对晋西北根据地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展现党和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卓越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