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以中国近现代文化建构和精神自觉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比较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和精神自觉的辉煌历程、伟大成就、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化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作者姓名: 赵金科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文化建构和精神自觉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比较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和精神自觉的辉煌历程、伟大成就、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化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回顾和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化自觉和精神建构的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和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建设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指导原则、战略任务、历史使命、理性思维和方针举措等,为树立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奠定学理依据,探索实践路径举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
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等课程,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在《东岳论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合著、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或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10余项,多次获得省级、市厅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 录
第1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微信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1.3.2 微信信息生态研究现状
1.3.3 电子政务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政务微信
2.1.1 政务微信的兴起与发展
2.1.2 政务微信的概念和特征
2.1.3 政务微信功能作用
2.2 信息生态理论
2.2.1 信息生态学
2.2.2 信息生态系统
2.2.3 网络信息生态链
2.2.4 信息生态因子
2.2.5 信息生态位
2.2.6 信息生态平衡理论
2.3信息传播理论
2.3.1 信息传播的概念
2.3.2 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式
2.3.3 信息传播的途径和网络
2.3.4 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2.3.5 信息传播效果
2.4 社会网络分析
2.4.1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5 复杂网络理论
2.6 博弈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机理
3.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组成要素分析及其关系
3.1.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主体
3.1.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客体
3.1.3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技术
3.1.4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环境
3.1.5 政务微信信息各要素关系分析
3.2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特征
3.2.1 互动性
3.2.2 富媒体性
3.2.3 针对性
3.2.4 私密性
3.2.5 权威性
3.3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动力
3.3.1 内部动力
3.3.2 外部动力
3.4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形成的复杂网络
3.5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
3.5.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形式
3.5.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生态链
3.5.3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转
3.6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
3.6.1 信息传播客体
3.6.2 信息传播主体
3.6.3 信息传播环境
3.6.4 信息传播网络结构
3.7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方式
3.7.1 点对点信息传播
3.7.2 点对面信息传播
3.8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机理模型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意义和流程
4.1.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意义
4.1.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流程
4.2 基于信息生态因子的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务微信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4.2.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4.2.3 信息传播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4.2.4 信息传播网络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
4.3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基于德尔菲法的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初步确立
4.3.2 量表设计和数据采集
4.3.3 信效度检验
4.3.4 各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4.1 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
4.4.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4.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5.1 数据处理
4.5.2 结果分析
4.6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4.6.1 政务微信信息维度因素对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影响
4.6.2 信息传播主体维度因素对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影响
4.6.3 信息传播环境维度因素对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影响
4.6.4 网络结构维度因素对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104
第5章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5.1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提出
5.1.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形成
5.1.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拓扑
5.2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度量
5.2.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网络中心性
5.2.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网络整体特征
5.2.3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k-核
5.2.4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的凝聚子群
5.3 政务微信数据采集及处理
5.3.1 数据源选择和数据采集
5.3.2 数据处理
5.4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基本特征分析
5.4.1 整体网络结构
5.4.2 K-核
5.4.3 点度中心性
5.4.4 中间中心性
5.4.5 接近中心性
5.5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演化模型
5.5.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演化过程
5.5.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网络演化过程特征分析
5.6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
6.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的内涵和评价意义
6.1.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的内涵
6.1.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意义
6.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6.2.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6.2.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6.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
6.3.1 BP神经网络方法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模型
6.4 实例分析-基于吉林省各消防大队微信公众号
6.4.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6.4.2 网络训练参数设置
6.4.3 计算结果
6.4.4 计算结果分析
6.5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生态优化策略
7.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生态优化的概念和原则
7.1.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生态优化的概念和目标
7.1.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生态优化的原则
7.2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存在的生态化问题
7.2.1 信息原创性低,表达形式过于单一化
7.2.2 信息时效性低,发布推送时间紊乱
7.2.3 信息传播主体生态位不明确,互动交流不足
7.2.4 信息传播路径单一,缺乏宣传推广和传播引导能力
7.3 政务信息方面的优化策略
7.3.1 加大信息原创力度,扩大信息来源的广度
7.3.2 注重信息时效性和热度、加强热点和突发事件信息跟踪
7.3.3 提高信息组织和结构化水平、丰富信息表达方式
7.3.4 控制政务信息的数量和发布时间,提高政务信息的相关性
7.4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主体方面的优化策略
7.4.1 提高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培养政务微信运营者的媒介素养
7.4.2 增加关注用户数量,引导和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信息传播
7.4.3 加大信息监管审核力度,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污染
7.5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态优化策略
7.5.1 加强政务微信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7.5.2 坚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形成良好信息传播文化氛围
7.6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技术的生态优化策略
7.6.1 注重政务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和设计,提高技术支持水平
7.6.2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提升信息传播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7.7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路径及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7.7.1 寻找传播网络的核心节点用户,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7.7.2 扩大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保持网络规模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全书总结
8.2 本书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选题缘由语言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一门语言使用的广泛程度实质上反映了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水平。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所依托的是以英美为首的英语语系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所拥有的影响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总体上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而英语作为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与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文化教育研究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充分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出现了“英语热”现象。我国“英语热”的出现,直观反映了在英语语言影响力之下,英语二语习得者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需求,阐释了英语话语视野下需要用汉语对英语做出深度的解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影响力的逐步增强,国际上出现“汉语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汉语文化影响力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意味着汉英两种语言的话语解释角色的转变,不再单纯局限于英语语义、语用习惯下需要汉语对与之相对应的英语文本做出解释,也需要考虑英语在汉语习惯下做出相应的解释。鉴于此,本文以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为基本出发点,选择汉英程度副词进行对比研究其理由主要有:第一,从英语语言角度看,副词被视作英语所有词汇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归类驳杂。国外对英语副词的研究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一些结合文本研究的形式往往与其他词汇并序讨论,对于次级副词的研究也未有清晰的方向,更鲜有对比语言视角下对该类词类的研究。因而对于国外的二语习得者而言,要准确掌握程度副词的使用规则或规律,还比较困难。而对于我国的英语学者来说,选择英语副词中的某类次级副词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将其从驳杂归类的英语副词中剥离开来,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二,相对英语而言,汉语的一些语法复杂程度更高,而且研究相对滞后。在副词方面,现有的汉语研究在总体厘定标准上未有确切界定,次级副词划分标准也同样模糊,其中一些研究仅抽取部分程度副词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语言中语法功能的研究一方面在于服务、解释本国语言的语义、语用习惯和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能够在相近释义下更深层次地揭示对比语言环境中两种语言的异同,而不是否定现有的成果,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解释标准。这就需要进行相对全面的研究。本文以语料库为工具,希望通过大量程度副词语料与英语程度副词语料进行对比,能够找出汉英两种语言环境下各方面的异同,形成更为全面的汉英程度副词比较性研究结论,以扩充现有针对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