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从社会、高校、个人三方面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因素,提出从理性认知、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为认同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作者姓名: 吕开东,张彬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98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高校、个人三方面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因素,提出从理性认知、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为认同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接受体系化教育之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以此提出“校、院、系、班、寝多层面全员教育”等创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
吕开东 男,1973年生。哈尔滨工程大学副研究员,工学博士。从事学生工作20年,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曾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学术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著作四部。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理事等职。
张 彬 男,1983年生。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公开发表论文八篇,主编两部、参编五部著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参与主持校级课题18项。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调研方法等。
目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第一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实背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国际背景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国内背景
4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特点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1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核心内容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内容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构建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途径
4强化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认同教育提供了科学规律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认同教育确立了根本方法
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认同教育指明了体验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认同教育的理论支点
1邓小平理论奠定了认同教育的现代思想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认同教育的现代价值原则
3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同教育的现代人本底蕴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认同教育的本质核心
三、西方的价值认同理论是认同教育的理论借鉴
1社会认同理论
2态度形成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构建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特点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的主体要素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要素间的关系
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一、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层面认同感状况
1富强层面分析
2民主层面分析
3文明层面分析
4和谐层面分析
二、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层面认同感状况
1自由层面分析
2平等层面分析
3公正层面分析
4法治层面分析
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个人层面认同感状况
1爱国层面分析
2敬业层面分析
3诚信层面分析
4友善层面分析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困境
1国家层面各维度分析
2社会层面各维度分析
3个人层面各维度分析
4总体结果
5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困境
第四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的背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层面
2社会层面
3个体层面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教育的实施路径
1充分发挥课内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2充分发挥课外的主阵地作用
3充分发挥养成教育的自我强化作用
第五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背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1传统文化认同教育
2制度文化认同教育
3网络文化文化教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2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搭建平台第六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背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现状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3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原因分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诚信教育
2典型引领
3创新创业教育
4社会实践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1以诚信教育作为行为认同的准则
2以典型引领作为行为认同的动力
3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行为认同的抓手
4以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认同的手段
第七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方法综述
1DEMATEL评价方法
2双重态度模型评价方法
3360度绩效评估法
4模糊综合评价法
5调查研究法
二、基于DEMATEL与双重态度模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3基于DEMATEL与双重态度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优化
三、基于360度绩效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
1360度绩效评估法的应用价值
2360度绩效评估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的应用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和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3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绩效评价的基本步骤
五、基于调查研究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
1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2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3调查研究法应用案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认同教育提供了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认同教育确立了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认同教育指明了认同的体验路径。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认同教育提供了科学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与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认知方法系统。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主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实践性。认同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认同的客体就是认同主体通过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后认同的对象,是和主体发生联系并融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一切客观事物。就本书而言,认同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认同的客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作为认同主体的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也必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引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指导下,大学生才能真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才能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个体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质上是认同主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给自己、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后,再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认知历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即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感知和认识,这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起点。这一阶段相当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初级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地位、作用和要求有了自己的理解,但对其科学性、正确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认可。而认知认同则是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承认、认可和赞同;而且,认知认同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循环往复进行,才能达到大学生对其涵盖知识全面而深入理解的程度,并达到熟知与承认,进而实现认知认同。第二阶段为内化阶段,即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价值观念。列宁指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5页。内化阶段的认同属于情感阶段的认同。第三阶段为外化阶段,指大学生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价值观念后,自觉地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实践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实现知行统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错的过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科学的认知规律。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认同教育确立了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内化机理,阐明了认同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就在于它的系统性,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和有序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认知教育体系、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和行为认同教育体系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理论认知教育体系是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行为认同教育体系的前提;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行为认同教育体系是理论认知教育体系的目的。构建认同的理论认知教育体系,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使该体系科学化、合理化,才能让大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行为认同教育体系是在理论认知教育体系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的总和。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行为认同教育体系不仅要运用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还要运用抽象到具体、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过程中,对思想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基本规律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三大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是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法;只有运用矛盾分析法,大学生才能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理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互变规律是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必然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映衬下,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而达到内心深处的认同。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上就是自我扬弃,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自我扬弃的阶段。因此,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自我扬弃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确立了根本方法。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认同教育指明了体验路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实践论指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体验路径。大学生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条必由之路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寒暑假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同上升到情感认同乃至行为认同。实践的观点指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体验路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更多地需要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要靠在实践中体验、选择、形成和巩固。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走进社会,全面认识世情、国情、社情和民情。一方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化,努力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切实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设置实践学分,扎实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专题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良好的社会实践教材,他们从家庭中接受传统,在学习中感受发展,在交往中理解社会。只是这种感受、理解往往没有引起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以哲学的审视和反思态度观察和总结生活,就会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生活、社会、世界的了解。这是最生动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普通、平凡的体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