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张家界日报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在民间调查及权威史志记载等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描述了辛亥革命志士卢性正为推翻满清帝制、追求民主共和而战斗一生的传奇经历。不同于辛亥间其他耀眼的革命领袖,书中的主人公卢性正,就像当时千万国民一样
作者姓名: 李康学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本书在民间调查及权威史志记载等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描述了辛亥革命志士卢性正为推翻满清帝制、追求民主共和而战斗一生的传奇经历。不同于辛亥间其他耀眼的革命领袖,书中的主人公卢性正,就像当时千万国民一样,被时代大变局裹挟而进历史洪流,成了历史演变的主要力量,但浪花过后,却是一片宁静,又被历史所遗忘。其命运的偶然与必然经历过程,使读者看后过目难忘,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李康学 祖籍湖南桑植。著名作家,吉首大学文学院客聘教授,在省市级新闻媒体当过20多年记者编辑,主要著作有《大湘西系列作品集》,收录有10多部书。其中《大湘西演义》、《大湘西匪殇》、《野火》等作品在社会反响较大,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作过大量报道。
第一章 引子
第二章 千年未变的名字
1.益阳之殇
2.卢氏一脉
第三章 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1.少年聪颖
2.书生、狂生
3.放浪形骸的岁月
4.剪辫受惩
5.初识夏寿华
第四章 结识龙头大哥
1.家与国的衰落
2.身处江湖
3.情定梅香
4.仗义追债
5.结盟山堂
6.对簿公堂
第五章 举兵“勤王”
1.时务学堂起风波
2.汉口密谋
3.联络会党
4.王秀方之死
5.谋刺与逃亡
第六章 参加华兴会
1.英豪相会
2.创立公司
3.矿洞密谋
4.公开的秘密
5.省城大搜捕
第七章 日本留学
1.别了,故乡
2.聚义东京
3.马福益之死
4.首倡同盟会
第八章 参与萍浏醴起义
1.滔海一死之痛惜
2.鸳鸯楼留别
3.奔波湘赣边
4.冤家路窄
5.负伤获救
……
第一章 引子
每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19世纪末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烟云迷离的时期,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去观望,我们也很难想象,整个国家与每个国民都必须共同面对,一起苦涩地开启一段崭新的历史时,这四亿人中每个人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对于这样动荡的时局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本书的主人公卢性正,出生于1872年,这一年距离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刚好30年光景。在这30年间里,一切都在变化着,美国人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曾经在《北洋之始》一书中描述这种巨大的裂变:“这意味着中国要与广阔的世界展开自由的交流,而他们四百年来一直都顽固地拒绝迈出这一步。这意味着世界上最骄傲、最独立的民族现在必须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和他们交流。这意味着绵延四千年的历史和骄傲将随风而去,他们需要谦卑地开启一段新的历史。这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再只有一个皇帝,四亿人每个人都是皇帝,你要问每个人:‘皇上,你想怎么样呢?’长达两千年的教育体制在这一刻成为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父亲)这一延续了至少五千年的信仰,就像酒、米和儒家教条一样即将成为微不足道的过去!四亿人将担负起个人和民族的责任,他们将进入世界的舞台并对世界产生影响,当然其中不乏荣誉,但也有耻辱!他们要拥有对事情对错与否的发言权,他们要放弃父亲、自身和儿子这个根深蒂固的三位一体概念,转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崭新的自我。”虽然汤姆森的这段描述充满了西方文明中心的态度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他的感触,却是十分敏感和准确的,几千年的道统文化被瞬间颠覆了,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的一切建筑也将随之改变,不管这时的国人是否能意识到,但他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新历史的开创者。
卢性正出生前大约十年的光景,也就是大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天历十年,西元1861年,这种变化愈加激烈。这一年西历的8月22日,文宗显皇帝奕客死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结束了他操劳而屈辱的一生。咸丰皇帝命途多舛,《清史稿·文宗本纪》评论道:“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当初,奕以“藏拙示仁”的心计夺得大位,颇有些“唯不争故天下莫敢与之争”的味道,但是国事不是家事,不由得皇帝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十年御宇,发捻风起,外强叩关,国家丧乱,大清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在他死后十年,暮气沉沉的清王朝居然外和列强,内平叛乱,革故鼎新,自强中兴,演出了一幕枯木逢春的奇剧。
是年10月9日,一年前签订的《北京条约》,《通商各口通商章程》和修订后的《长江各口通商暂行章程》在这一天落实生效。自此,不论是清政府统辖的武汉,还是太平天国控制的天京,整个长江流域的天堑已变为洋船的通途。列强已不再满足于租借几个弹丸海岛,以供补给贸易了,中国腹地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
这一年,英国人赫德以代理总税务司身份抵达北京,开始与清政府商议各口关税章程,以后48年里中国海关将由此人把持,中国关税自主时代终结。
这一年,一贯擅长趁火打劫的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千米国土强行割走,自尼布楚至雅尔塔,俄国吞噬了中国超过3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这相当于当时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至此,自元代以来统一了600多年的中国一分为二。
这一年,以“利益均沾”、“不宜偏私”的借口为名,欧洲列强如飞鸟投林般涌入中国,是年9月2日,在英法两国的“劝说”下,清政府同意普鲁士及德意志公会各国享有和取得英法两国同等待遇。随后诸如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甚至连丹麦这样的欧洲小国都可以跑到“中华上邦”耀武扬威一番。
“西方的海权国家从南面向北上推进,而陆上大国俄罗斯则从北面向下推进,它们形成了一种钳形攻势,目标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激发了文人士大夫们空前的危机感,成为了推动时局转变的重要因素。
这一年,太平天国军占据的安庆失陷,天京门户洞开。11月20日,曾国藩被任命统率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围剿太平军。清军终于形成了有力的指挥和统一的调度。“反观洪杨,自三王内讧以后,石达开远行,内部即少可仗之才,李秀成、陈玉成仅为战将,虽东西驰突,不无一逞之威,然中枢不能发踪指示,阃外不能利害专断,狼奔豕突,漫无把握,两两相较,成败自判矣。”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西方精神改造国民性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已然崩溃,走到了尽头。天平天国运动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最高峰,但同时也是19世纪最为残酷的屠杀。如此惨重的牺牲并未建立起地上的“天国”,更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满—汉—夷”组成的联军怀揣着各自的目的最终镇压了这场革命,但是以西方精神改造国民性的观念却流传了下来,以后这种改造国民性的大规模社会运动还将兴起二次。用新思想塑造一代新人,成为了后世革命家共通的梦想。
但是身处1861年的中国精英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走得这么远,“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政治口号。西方势力的向东方传统的逼近不仅仅给予了古老的中国以亡国灭种的压力,也指明了自强振兴的道路。赫德领导的海关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高效廉洁的海关,虽然关税很低,但这笔钱成为了清政府一笔可观而稳定的收入,为日后中国近代化提供了发展的资金;外国势力进驻中国客观上也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提供了一面可以对抗政府苛捐杂税的旗帜,使自由贸易原则得以贯彻,让普通的中国百姓看到了一个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政府;外国殖民地和租界,犹如一个个“国中之国”,成了国人窥望西方的“猫眼”,每当战乱、国变之时这里就会涌入万千国民,逃难的百姓,落魄的商人,下野的官僚,光杆的司令,当然还少不了被通缉的革命志士,宣传民主的文化名流。这里的异国风情,这里的高效和秩序,都给当时的中国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曾国藩的一段日记,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精英们的普遍观念:
“眉生言及夷务,余以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人民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处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1860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伐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炮弹、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挟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内地之民,人人媚夷,吾固无能制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之也。”
咸丰一时之气血与无知,换来的却是千古之奇祸,自己也在自怨自艾中,英年早逝。但是,在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死亡,往往也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契机,而此时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是年11月辛酉政变爆发,肃顺被诛,当年因才华外露而与帝位失之交臂的“鬼子六”恭亲王奕与两宫合谋夺取了帝国大权,年号由“祺祥”变为“同治”,新的统治核心形成了。
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这个没有编制,没有行政级别,仅仅因为权宜之需而临时设立的机构,却大张旗鼓地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来应对内忧外患,挽救国家危亡。自此,中国的精英阶层结束了盲目排外的阶段,不再仅仅将战败视为仅仅是一场偶然,中国的精英们第一次开始真真正正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以“知耻而后勇”的魄力在生死存亡之秋开始了第一波救亡图存的努力。不过当时谁也想不到由此一变,居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一个个旧的傀儡被打倒,一个个新的偶像被树立,昨日新的偶像变为今日旧的傀儡。中国近代漫长的革命历程也由此滥觞。
主幼国疑,内忧外患,这是最坏的时代;内乱弭平,国家中兴,这又是充满希望的时代。身如死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路在哪里?路在脚下。自强恐怕是当时国人唯一的共识,此外便是纷争。虽然后世以成败论英雄,给他们扣上了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等大帽子,但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时间来选择这些帽子,唯有向前而已,向前是唯一的出路。万千国民也逐渐被裹挟到这场大变局中来,“愿意的人,命运领着他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他走。”<<<第二章千年未变的名字第二章千年未变的名字
1.益阳之殇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是:“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几千年来无论朝代变换,辖地变换,它却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安稳,此地的农民也是在山清水秀之间过惯了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种族群聚集的生活模式往往有一个很大的共通点,即有一个气场十分强大充满人格魅力的族长,来笼聚着这一方的人气。卢性正的父亲乐山公正是此地卢氏家族的族长,族中大小事务,纠纷争夺,每凭其一言判断,当事者无不心服口服,而族中人称其为九公,就是因为他讲的话比天上的雷公还响亮、公允。
但这种依凭人力所维系的社会平衡,却无法与历史涌动的潮流相抗衡,除了隔三岔五的天灾之外,还有连绵不断的战事。自洋人叩关之后,沿海之地已处在历史变革的前沿,而身处内陆的益阳,也并不平静。公元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统率太平军经长沙转战益阳,获胜后,随即从水路挥戈武昌,占领南京。后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各地农民起义却是此起彼伏,如星火燎原一般爆发起来。常德汉寿地区的刘道美当时就以汉寿军山铺为根据地,聚众拜哥老会,成为益阳地区的哥老会首领,活动在汉寿与桃江两县群山交界处。
1871年,也就是卢性正出生的前一年,刘道美在卢性正的家乡益阳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彼时刘道美所发动的这场起义,便与饥民的揭竿而起有着莫大的关联。与饥民联系,秘密结社,是当时湖南地区起义所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由于当时湖南战乱不断,又连遭灾荒,有的地方甚至“鬻卖男女者仅得斗米之资”,活下去,成了比什么都重要的愿望。于是这些走投无路的农民,便往往加入到这些秘密会社中,把反对当局与求一口饭吃,本能地结合了起来。这样会党的反清起义便与饥民暴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时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湖南的湘潭、宁乡、衡山、澧州等地就接连发生灾荒,入夏之后米价奇贵,灾民群起,很多人组织或加入了哥老会,官府亦是疲于应付。进入同治十年的春天,龙阳县军山总与益阳毗邻处又遇到灾荒,百姓饥馑,积蓄多年的民怨终于爆发。4月13日,刘道美聚集会众百余人在其老家益阳舒塘正式起义,以头裹红巾为号,凌晨便风驰电掣来到益阳城下,很快夺取了县城,县令仓皇逃走。义军烧毁县衙,冲进监牢,释放囚犯,烧毁厘金局,没收当铺,当地民众纷纷响应加入义军。然而不巧的是,洞庭水师游击刘德煌巡河率千余清兵正抵达益阳。为了避免正面接触带来更大的伤亡,起义军立即弃城转入龙阳县境。14日,刘道美率会众一把火将龙潭桥巡司及公堂等地方烧了个精光,并抄查了劣绅陈景沧家,将其父子3人当众处死,将钱粮赈济了当地的灾民。15日,会众攻占了龙阳县城,抄富户数十家,将财物散给贫民。不逾两日,便转入汉寿县境,整顿队伍,扩充军备。6月1日,刘道美率军攻克汉寿县城,烧毁巡司署办公厅数处。清政府此时闻知才大为震惊,立即派重兵对义军围追堵截。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道美只身逃走,先后隐蔽在临资口、白马庙等处。1871年冬,刘道美与他的父亲先后被官府缉拿被捕,解至长沙杀害。
益阳的这次起义,在当时只是波涛汹涌的无数的浪花之一,刹那间便淹没在历史洪流的大潮中。但这无数的起义、造反、民变却像是给清朝中国这匹本来就累弱不堪的骆驼身上不断地加上稻草。虽然当时的民众并没有轻易地去怀疑清王朝在末期改革的诚意,但其结局却被这些此起彼伏的烽火所证实是失败了的。此时的民变或许与后来所发生的革命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后来的革命却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民众们并非一开始就背负崇高的革命目标,要推翻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新国家,而仅仅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一种革命的力量就在地下奔涌,只待有一天,有人登高一呼,把这些民变拧成革命的力量。
2.卢氏一脉
1872年,刘道美殉难后的一年,一切好像都变了,一切又好像都没变。益阳县鲊埠镇卢家村(现为桃江县大栗港乡碑矶村)的村民们依旧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个人家又娶媳妇了,哪家人又添了新丁,哪家人又出了秀才,依然是在这小小的村落里传播得最快的事情。
就在这年秋季的一个黎明,天将欲晓,四围山野却仍是一片暗黑沉寂,只有卢家大屋的一盏油灯彻夜长明着。
忽然一阵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的宁静。那哭声很响亮,仿佛在宣告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来到了人间。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喜笑颜开地从里屋内走出来,兴冲冲地告诉守候在外屋的一个男人。这男人是孩子的父亲卢乐山,村人称卢九公。
卢九公此时已是年近40的人,这新出生的孩子已是家中第三个男丁,更是喜不胜收,对于这么一个身处乱世的家庭,家中男丁兴旺,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待家人一阵喜庆忙碌后,天也渐渐亮了。农村子里的人都习惯早起。拖着一根长辫的陈老先生恰巧从卢家门前经过,卢九公立刻招呼道:“陈先生,你来得正好,你当了踏公,快进我屋来坐一坐吧!”
且说这陈老先生名叫陈岩,本是湖南岳州府人,年轻时曾获贡生之名,但因屡试不第,乃四方游说。45岁离开家室,只身来到益阳桃江一带,当来到卢家村时,看到其地风景秀丽,宜于居住,且当地人仁慈厚道,于是决心在此创办私塾,也作为人生的一个栖身之所。这天早上,他刚从租住的农户家起床,想来找族长卢九公商谈这办私塾的事,没想到无意中做了踏公。
陈老先生惊讶道:“恭喜恭喜!没想到一大早来就做了你家的踏公。请问贵夫人生的是公子还是千金?”
“是个儿子呢!快请进屋里喝杯茶吧。”卢九公一面笑道,一面热情地招呼陈老先生进来。
“卢公你好福气呀!恭喜恭喜!”这位陈老先生撞上做踏公这事儿,也算是专业对口,便大大方方进了卢家客厅。原来当地有个习俗,谁家新得了孩子,第一个登门的外人就要做这踏公,给新生儿取名字。这陈先生之前获了贡生之名,给人取名之事,更是不在话下。
一会儿,接生婆将裹在襁褓中的孩子抱了进来。陈老先生仔细一看,只见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肌肤红嫩。随即夸赞道:“此儿容貌奇俊,相貌非凡,与你前几子都不同,将来必是人中龙凤,前途无量也。”
卢九公道:“乱世之中,哪还敢奢望他有多大出息,你是老私塾先生,学问高,我看就请你给我这三儿取个大名吧,若是日后还能不辱门楣,做得些事情,定当再答谢陈老先生!”
陈老先生沉吟一下道:“这孩子眉宇间正气自生,相貌方正,这名字,我看就叫卢性正,如何?性乃本性之意,性正才能道正,道正才能术正。取这个名,是期望他能得道成大器啊!《论语》有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是这个意思。至于他的字,我看就叫淑雍,也是希望他今后正取淑行,于国于家皆有所治。”
卢九公喜道:“好,卢性正这名字好,就叫卢性正。”
取完名,一女仆端来一碗四个煮好的红糖鸡蛋,按风俗请踏公吃,陈老先生也不客气,接过碗就高兴地吃了。趁着卢九公这喜气劲儿,陈老先生对卢九公道:“九爷,我来是想借祠堂的房子办个私塾馆,也好让族中的青年多识几个字,日后长大了也好有个大出息,你看如何?”
卢九公此时心里正欢喜,便道:“办私塾是好事,大家都会支持你,走,我正想给祖上烧炷香,咱们就去祠堂拜一拜,顺便把这房子给你定下来。”
卢姓的祠堂在村子的西头。那是一座占地约一亩多的古色古香建筑,四面飞檐翘角,房屋皆用砖石垒砌而成。祠堂的大门平时被锁着,只有族长才有权掌管钥匙。卢九公在村子里辈分大,小时念过书有知识,为人办事又公平,在村民中有威信,故而同姓族人都推举他当了族长。
两人来到祠堂前,推门进去,但见那祠堂内十分宽敞,正堂能容纳四五百人聚会,两旁还各有两间厢房。正堂的前面,供奉着卢姓的三位远祖塑像。其一是姜太公。传说最早的卢姓出自姜姓,祖宗就是周朝有名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其二是范阳卢氏远祖。因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如秦时山东长清县的西南地、齐国的卢邑、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一带等。其中又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俗称范阳卢氏,并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而迁居至湖南益阳卢家村的这一支卢姓,就是范阳卢氏的后裔。其三是卢家村卢氏的十五世远祖玉槐公。传说明初时期,卢姓的十五世远祖玉槐公从河北迁居到湖南桃江资水流域的时候,卢家村一带还少有人居住,玉槐公那时40多岁了,夫妇还没有孩子。有次晚上做梦,玉槐公梦见马迹塘庙里的菩萨送他一个孩子。到他50岁那年,其夫人果然生下一儿子。为表谢意,玉槐公特意打了一块大石碑立在村口作纪念,从此,人们就把卢家村卢姓所居的这地方又称呼为碑矶村。此后,卢家村的卢姓人繁衍很快,到清朝光绪初年,全村已发展到了数百人户。卢家村山清水秀,曾有风水先生特地观察过此村的地理,说此村的东边有贵人上马,南边有架上金盘,西面有眠虎抱尾,北面有风摇旌山。中间是长方形大坪,确是个能藏龙卧虎出人才的地方。而卢姓一族历史上也确实出过许多名人。东汉有曾被封为代王的卢芳;唐代有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八人当过宰相,有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元代有文学家卢挚,明朝有大将卢镗;清朝有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的卢贤拔,有古籍校勘家卢文绍等等。21世纪之初,还有一位隐居乡野名舒启轩的先生,为碑矶村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祥园赋》,赋云:
诗曰:放目四望兮,郁郁葱葱;翠竹延绵兮,碧波万顷;山岭平川兮,雨后春笋;婷婷娉娉兮,大地支撑。
古朴似苍松,娴静如处子,融人文,谐山水,美也祥园!
凝眸九州发祥,晨曦初放。神农济世,百草流芳;轩辕御驾,巡幸南方。巍巍修山见证:炎黄携手,一统中华,和文化福泽绵长。尧帝之师,归隐天湾,观峰回水曲云舒卷。柳溪楚狂,临人以德,高风逸韵拂楚天。屈子放歌资水,岸芷汀兰依旧,神舟解答《天问》。吾辈此地流连,怎不情思激扬!
木本水源,孺慕深长。远祖太公望。肇姓高傒公,范阳吾郡望,衍播海内外,代代多俊彦。幽燕陇赣荆楚地,卢氏转徙倍艰辛。卢公淑雍,勇毅搏专制,勋高殉共和;学之兄长,为国戍边关,热血洒南疆。仰祖德家风清正,奠忠魂世代馨香!
岁当新世,乐享太平。林秀鸟自乐,水活鱼自闲。霞蔚云蒸,卧虎藏龙九峰洞;春华秋实,稻菽丰登石溪垅。岭上茂林拭云天,溪畔莺语啼柳烟。农家日耕桃花源,夜来醉里读圣贤。淳善乡风传古道,修身立德续新篇。
佳祥公每每教诲:财富本属社会。幸福全靠勤奋;敬人清茶,手有余香。薛氏固贞,辅弼夫君;育九子女,茹苦含辛。夫妇平生最喜扶贫帮困,尤以修桥补路、捐资助学为荣。乡邻念其善,感其德,誉为菩萨心肠。后生欣幸,范式可承。
“仁和”非高远,得道重实践。松竹梅兰皆可敬,亭亭风节竹为先;一枝一叶总关情,丝丝缕缕献人间。劳心苦心永存仁厚之心,失志得志常守报国之志。正气写丹青,诚信著人生。青春似朝阳,豪情可挽月,孔孟之学当高扬;中年日当午,处世悟老庄,功业巨细有弛张;华发不言老,佛祖心相伴,清风明月天地宽。盛衰兴替儒释道,博雅精深华夏魂。
沐人文传教,湖湘誉满天;浴山水灵气,桃江名播南洋。仁孝之征,门望高华;聚贤共事,惠风和畅。巍然屹立,为永固之长城;浩然奔涌,乃不歇之长江。一代大贤,洪钟绕粱:仁惟本炎黄赐福,和为贵德学兴邦,诚哉斯言!
祥园既立,酸甜苦辣凝结成,见证风雨征程,亦非俗也;贞亭有幸,风流倜傥时聚会,笑谈中外古今,岂不雅乎。
承挚友卢德之博士之托,欣为祥园而赋。
当年的卢九公深信此地风水甚好,族人在此乱世中能有此一片安身之地,乃是祖先庇佑,因此,每逢过年过节,卢九公总要率族人到祠堂来祭拜祖先。此时来到正堂前,他将手中的那炷香点燃插在香案上,接着跪在几个祖宗的像前,口里念念有词地祈拜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卢九公才站身而起。然后和陈老先生一同看了厢房,道:“这祠堂是供奉祖先之地,办私塾不可占正堂,这左右两边厢房可归你用,作宿舍和教室都行。但你对学生要多加管束,教他们不可到正堂打扰祖宗。”
陈老先生道:“这个请九公放心,陈某定当万分尊敬小心,会给他们约法三章,绝不准到祠堂捣乱。”
两人商议妥当,卢九公就将祠堂的钥匙交给了陈老先生保管。陈岩是一外地秀才,来卢家村当私塾先生快一年了,此前一直都在农户家中教书,现在他想创办一所私塾学馆,因为有了族长卢九公的支持,这事就很快便落实了下来,陈岩第二天就把行李搬进了祠堂。
卢九公从祠堂回到家里后,到卧室看望妻子周氏时又道:“夫人,我刚才已给祖宗烧过香了,求祖宗一定要多加保佑,让我们的这个三儿有大出息。”
周氏即道:“好,有祖宗保他就好。我看这孩子真有些不凡,他生下来哭声就好响亮。”
卢九公道:“嗓门大,将来那就是要做大事,当大官啊!”
周氏道:“但愿如此,愿神灵保佑啊!”
两人谈到这里,不觉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第三章命运的偶然与必然第三章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1.少年聪颖
尽管时局不断变幻、剧烈动荡,作为卢姓一族的族长卢九公,却一直都是抱守传统,中规中矩而不偏激,更不参加反官府之类的民间秘密帮会活动。对待孩子的教育,从小也都是按照“学而优则仕”的一套观念严格要求。这也就像千年来所有父亲的理想一样,期望自己的子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始终是一种亘古不变的集体意识。所以,当卢性正一生下来,父亲就对他寄托着极大的入仕期望,并计划着要请最好的私塾先生来给他启蒙。同时,父母对他的管束也相对比较严厉,一言一行都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范。
那初生的婴儿是见风就长。五年之后,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这小性正不知不觉便已长成了一个眉清目秀、头留小辫的壮实小孩。九公也就寻思着要将他送到学堂中接受正规的教育。于是,秋季的一天,父亲便带他来到设于村中祠堂的私塾学校。当年的陈老先生,这时在这私塾里也已执教了五年多。卢九公见到他,既笑着道:“陈先生,我这三儿你没忘记吧,当年还是你做了他的踏公,给他取了名。”
陈老先生亦呵呵笑道:“嘿,怎能忘记,他不就是性正嘛!竟长这么大了,真快呀!”
“他现在想读书了。”卢九公又道,“你看可以入学了吧?”
“行,我来问问他。”陈老先生即问道,“性正,你为何想读书啊?”
彼时的卢性正正是顽皮孩童,便答道:“读书有意思,好好玩,能识字,又有伴呀!”
陈老先生不禁笑道:“好好好,读书本来就是一件顺乎本心之事,孺子真可教也。脑瓜灵得很,我就收下了。”
于是,从这日起,卢性正就入了私塾读书。
陈老先生教书的特点是很注重强诵强记。凡他所上的课文,几乎每篇都要求学生背诵,无论长篇短篇课文都一样。学生从最初识字起,就要求必须死记硬背。卢性正的记性好,读过几年书,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便背得烂熟。再过几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书籍也都能背记了。
除了背诵国文,卢性正的算学功课和作文也不错。他写的对联、诗词、文章等也常受到老师赞赏。有一次,老师出了一副上联要学生对:“桃花江畔羞女美”,许多学生应对得不当,卢性正对出下联:“碑记村里男儿俊”。老师含笑认可。接着,老师再出一联:“四书五经如何衡量”,卢性正幽默而对:“半斤八两一样器重”,亦引得老师默默赞叹。
转眼读过六年私塾,卢性正12岁了。老师觉得他天资聪颖,便让他去考秀才。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考秀才,必须经县试、府试、道试(又称院试)及格才算秀才及第。考期由县里张榜公布并派专人先期通知,每个考生还得有一个廪生作保。这年二月下旬的一日,陈老先生以保人身份,带着卢性正及碑记村私塾馆的其他三名考生一起来到益阳县城,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县试。当晚,几个人住宿在县衙附近的客栈。第二天凌晨,只听一声号炮响,考生们赶紧起床,解手洗漱毕,即自带干粮,或到街上买了包子、馒头或点心等带着,等到第二次炮响,散住在各客栈的众考生便纷纷来到县衙门前集合,总计约有考生一二百名。稍过一会,第三次炮响,县衙大门随即开启,把关门卫逐个点名认保,然后让考生进门,再到考室领取试卷纸并对号入座。考室共有10多间,每间只坐10多人。入座后,考生就不能再随便走动。点完名,外面的大门就关闭了,任何人不得出入。考试开始,由县官主持,共考了四场,考的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时间是一整天,吃早、中饭都是就地充饥,不出考室。考完试卷,考生也只能原地待命,不能随意走动。
待这第一关考下来,鲊埠乡仅两位考生过关,也即取得“童生”资格,这其中的一名便是卢性正,而另外一名是同乡陈氏豪门13岁的公子陈浩武。卢性正与他在考场上一相识,便成了要好的朋友。两人有了这“童生”资格,也才能参加上一级考试,即获得了府试考试的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