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将协同创新理论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专著。全书分五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思想脉络、内在机理、核心内容、建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证分析,初步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实践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吴长锦 男,1987年生,法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参编著作两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述评
(二)国外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研究述评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学理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解析
一、协同创新理论的创立发展
(一)协同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创新理论的发展演进
(三)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与本质
二、协同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协同创新范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发展协同创新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涵解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范畴
(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本质
目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思想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思想脉络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二)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思想脉络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二)我国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三、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的思想脉络
(一)西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二)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思想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目标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目标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目标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主体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主体的类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主体的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动力的主要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动力的生成机制
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治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超越与现实观照相统一
(三)坚持继承借鉴与改进创新相统一
(四)坚持协调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容审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协同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协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协同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协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协同创新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定位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视野
(三)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的基本目标
(二)协同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协同机制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建构
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队伍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机制建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建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建构
三、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
(一)统筹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活动过程
(二)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化自觉
(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化体系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化发展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理论研究总是源于时代进步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只有牢固地站稳中国立场,更加鲜明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回应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才能获得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与生命力。本研究选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唤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2013年10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勉励大家奋力创新创造,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创新活动中要努力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19—129页。2015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2页。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创新更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成为彰显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万象更新的时代图景渐次打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创新俨然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如何更好、更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创新的发展理念与生动实践,构成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协同创新理论的持续发酵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阐释了“协同创新”这一范畴。他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第2版。2012年3月22日至23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工作安排作了说明。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1计划”成为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类协同创新重点平台与模式,大力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同时,教育部还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创新。2014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技[2014]2号),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三个文件印发执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协同创新理念经由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进,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升温发酵,为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3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业务范围之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328—334页。立足新时代,把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新课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动向,回应人们思想的新关切、新需求、新疑问,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已是题中应有之意。沈壮海认为,“理论的微观性与实践的丰宏性之间的矛盾”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2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的重要根源。这是因为“基于整体可理解部分,而基于部分却无法理解整体”[美] 肯特·戈尔茨坦:《机体论》,包蕾萍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在多元、开放、共享的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协同各方、致力创新、整体推进是一条必由之路。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意识、创新意识,提升自身的协同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如何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调动各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协同发力,打好组合拳;如何把握信息时代人的接受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协同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转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更强大的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些都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途命运。然而,目前协同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还相对薄弱,如何认识协同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体、平台、内容、方法等要素如何协同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如何构建……这些问题都需要基于整体的研究视域,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二)研究意义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所指出:“冲突与合作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会发展,而新的综合与协作已成为今天的根本,合作、协同、互助、和谐,一切综合地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法] 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由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解题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1理论意义第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1984年正式设立以来,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迅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够精准、学科边界不够明晰、学科特色不够突出、不同人才培养层次之间协同不够、学科优势发挥不足等现实问题。此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力还主要限于高等院校,党政干部院校、社会科学院、青年政治学院、军队院校及理论研究中心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各系统之间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较为欠缺。就是在高校系统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学术交流不够、协同育人平台不足等发展困境。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提出了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发展任务与战略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抢抓机遇,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基本规律,规范学科研究范式,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有助于破解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分散、封闭、单一、低效”的发展瓶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化、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自主性、内涵式创新发展之路。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有助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频发,由此引发了“生活世界的碎化、社会结构的分化、认知和道德的相对性、经验范围的拓宽、短暂性”[美]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正如江泽民在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时所强调的那样,“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见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这些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图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境遇。当前,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广、程度之深、推进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震撼之大也前所未有。作为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创新事业凝心聚力重要力量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地跟进社会改革创新的大潮流、大形势、大方向,努力提升自身创新发展的前瞻性与超越性。为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规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要求,有助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做好解疑释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阵痛,促进各项事业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创新发展。2实践意义第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题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实践活动,它应该在火热的改革创新实践中与时俱进、解疑释惑,不断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题能力,才能永葆生机。然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就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解题能力不足,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正如刘建军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导境界时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追求思想家的高度、政治家的深度、教育家的温度。”杜冰、吕治国:《三十而立 任重道远——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之际》,载《光明日报》,2014年4月6日,第1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问题的解题能力,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群团工作、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等的协同衔接不足,往往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或重复投入,不能起到分工推进、互为补充、有机协同的良好效果。为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创新主体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整合下开展协同合作,以理论的创新性增强行动的自觉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题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不仅彰显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还是个体实践活动的社会基础与精神动力。然而,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个体多元利益诉求与价值追求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较为偏重经济社会规范功能的倾向。“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在多元、开放、共享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内化为人们行动的自觉选择,就应该在育人工作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育人特色,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毛泽东曾以“弹钢琴”为喻,强调了统筹兼顾、协同配合的重要性。他说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