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学术文集,收录了《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等报刊上发表过的理论文章。书稿分专题对社会发展思想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进展、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思想。
作者简介
邓纯东 男,1957年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硕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和特别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每年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国内论坛10余个,国际论坛3个。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研究丛书》(6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12本),《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0本),《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丛书》(10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报告》(2013年起每年一卷)等丛书多部。
目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进展
十八大以来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创新社会建设理论开拓社会建设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民生思想的三个维度
十八大以来民生思想的方法论与实践论
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
政社互动: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探索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十八大以来党的社会建设方略的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
迈向底线型社会政策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新举措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常态
论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民生法治: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保障研究
社会建设思想的主体构成及价值取向
十八大以来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对网络社会治理的探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定位
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一、五年来社会治理的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卓识,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宝库中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其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近五年来中国社会治理领域最为重要的创新性进展与创新性成果。我们初步学习和研究认为,习近平同志社会治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人民中心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他深刻指出,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社会治理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习近平同志强调,检验我们工作的成效,就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人民中心论”其核心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检验。这样的“人民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新型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的继承和发展。
(二)民生为本论。以民生为本,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本质体现。他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创新社会治理具有根本性作用和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要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保一方平安、维护公共安全是民生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他还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确处理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这是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创新社会治理重要思想观点。
(三)公平正义论。促进公平正义,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他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一是强调健全社会公平保障制度。要实现规则公平,规则面前一视同仁;实现机会公平,机会面前人人相同;实现权利公平,公民基本权利一律平等。二是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避免两极分化,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让所有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三是强调建立共建共享社会。共享社会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发展成果,要使得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四是强调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要通过建立共建共享社会,让全体人民共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让全体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平正义。
(四)法德共治论。法治和德治并举,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他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保障、服务和促进作用。牢固树立法治社会理念,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善于用法治精神思考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把社会治理的思想和行为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坚持法德共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
(五)体制创新论。创新体制机制,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显著标志。他深刻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一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二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保证社会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智能化。
(六)不忘本来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鲜明特色。他深刻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我们必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最深厚的根基和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最为深厚雄浑的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放弃了根本,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习近平同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实质上是强调了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精神滋养和定向导航作用。
(七)群众工作论。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要义。他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本质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要有效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更好地反映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中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八)基层重心论。注重基层建设,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突出风格。他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就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他还指出:“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表明习近平同志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九)总体安全论。树立总体安全观,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重大创新。他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讲外部安全或对外安全,总体安全观则强调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要注意防范和应对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形态。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国家发展”,又要重视“国家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十)党的领导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灵魂。一是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和“抓总”,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突出“制度”和“规范”,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二是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健康发展。三是提高党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这就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治理文明屹立世界民族文明之林的根本保证。
通过以上梳理和阐述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是一个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系统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以及充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品质,不仅是对我们党过去成功经验的坚持和继承,而且是对当今社会实践的凝练和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引领和创新。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是推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