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生态语文的内涵、生态语文视野下的识字教学、生态语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生态语文,以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自然的、绿色的、和谐的过程。生态识字,就是要借鉴各种识字经验,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识字教学的最优化。生态阅读,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和谐发展为切入点,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心理规律,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立足课堂教学,活跃课余生活,向书本和生活开放,精读博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
作者简介
男,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遴选为青岛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工作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小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一生发展的巨大效能,主持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实验”和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长期致力于生态语文研究,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心理规律,强调语文教学要“优化课堂,活跃课余,精读博览,强化训练 ”,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获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先后出版《银杏树》《踏出青山路一条》《银杏树下》《国学经典拔萃》《跟着节气读诗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研究》等书。
目录
第一章生态语文阐释
第一节生态与生态语文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非生态性
第三节生态语文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生态语文系统中的知识节点
第二章生态语文视野下的识字教学
第一节小学阶段应让学生识多少字
第二节成功的识字教学方法评述及对生态识字的启示
第三节遵循规律高效识字
第四节把握年级特点完成各年段的识字教学任务
第五节生态识字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生态语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第一节“三段十读”教学法:以读为主线安排阅读教学结构
第二节“立足课堂,两头延伸”教学模式:尊重个性化的
阅读体验
第三节“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阅读贵在有疑,
以读思解疑
第四节以“本”带“本”实验室读书行动:鼓励学生海量阅读
第五节“10+5”阅读行动:倡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第六节国学经典诵读的银杏树模式:传承优秀文化、打牢
人生的底色
第七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谈
一、什么是生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这些诗篇,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之秀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优美的绝妙画面。
生态,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所有生命体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不同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动物、微生物、植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相依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周边的环境,客观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所有生物(包括人)同类个体之间、不同类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都相互有关联。这种关联协调有序,生态就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关联的不和谐,就会带来生命运动的无序,失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保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
二、生态语文的含义
生态语文是借用生态学中语汇发展而来。所谓生态语文,是指学生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诸多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种生态环境。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诸要素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环境(课堂、学校)、学习的态度、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学习的成效等。健康的生态语文,应当是诸要素之间和谐稳定,是一个高效有序的循环系统。学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是生命体之间、生命体与语文文本及周围一切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的融合。生态语文是一种自为、自在的状态,或者说是语文人对语文教学一种良性“生态”的憧憬。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1语文应当是生命语文
生命语文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语文的学习者——学生,是有生命、有个性、有尊严、有活力的人,处于语文生态系统的突出位置,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展开。学生都是独特于他人的“这一个”,生命体之间千差万别,语文教育要尊重差异,要把立德树人、完善人、发展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师把学生真正视为“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外在的作用力唯有通过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起作用。师生是合作伙伴,语文的学习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相互交流、交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把学生视为人,就否定了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容器,否定了教学方式上的程序化、一刀切。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力。学生阅读的文章篇目要有典范性。要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内容艰深、语言枯燥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历经岁月的淘洗,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传递着永恒的精神,语言优美,脍炙人口,音韵和谐,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学生习得的必须是是有生命力的语言。
情是语文的真谛。做任何事,有了情感的投入,就会事半功倍,就像给火箭安上了推进器一样。语文教学要挖掘学习内容的情感因素,坚决反对把语文课上成干干巴巴的语言训练课。
生态语文站在关注生命的高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欣赏生命之美好、探求生命之意义、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精彩与全面提升”。
2语文应当是生机语文
语文生态园应当是千姿百态的,不仅有小草、鲜花、绿地,也有乔木、灌木、大树,细细听来,能够倾听到植物拔节生长的声音,听到生命的律动。生态园里应当是生机勃勃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氛围是绚丽多彩的,不是枯燥的、乏味的、单调的,应当展示人的勃发状态,展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展示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提升过程,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语文生态园是生长着的、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的,它更是灵动的、鲜活的……学生与教师、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组合,是学生与影响语文学习各要素之间生长调和状态的最优化。
3语文应当是生活语文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拓宽,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学习不能割断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学习要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文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地生活。教学目标要生活化,不仅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形成语文素养。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语文教材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彩的生活中多方面获取学习语文的材料,扩大学习语文的视野。努力尝试着把它放到学生生命的长河里,让一颗颗小石子,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甚而能再泛起圈圈的涟漪,让语文的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要消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将师生从课本世界、课堂世界解放出来,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贴近语文。把语文融入生活,就是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找到文本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
让生活贴近语文,就是在运用语文的时候,以为生活服务为目的。离开了生活,语文运用就无用武之地。一位教育家说:“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
4语文应当是快乐语文
我们每天与母语打交道,母语学习是快乐的。快乐语文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是快乐的;二是学生熟练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后,对他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结果是快乐的,能自如、快乐地使用语言这个工具。
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快乐:快乐是相对的,快乐是一种状态和体验,因人而异;今天的快乐是为明天的快乐奠基;这里所说的快乐,绝不是常人所理解的说几个庸俗的笑话带来的,这里的快乐是一种上升到生命意义的,是一种迸发智慧的火花、创造力被激发和生命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后的愉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愉快情感历程。快乐的目的,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语文的熏陶、感染,培养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语文应当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语文。一个人学骑自行车,如果仅仅教他如何扶车把、如何溜车、如何骑行,他是不会骑车的。只有把学画要领讲清,然后让他自己骑行,哪怕摔跤,他才能学会骑自行车。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学会语文。
生态语文,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语言的习得为本,以运用为本,让学生回归绿色宁静、自然真实、简单精要的语文,建立一个生态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凸显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要站在关注生命的高度,面向每一个学生,聚焦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充满德的温馨和技能的熟巧,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非生态性
多少年来,语文教学饱受争议: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整体不高,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家长不满意,教育工作者自身不满意,社会各界人士不满意。语文教育一直是在批评和反思中前行。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费时低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