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以湘黔渝“锰三角”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
作者姓名: 周建鹏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85
内容简介
本书以湘黔渝“锰三角”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来反映各个核心行动主体在该历时性“场域”中演绎的真实角色;继而遵循“发现—反思—总结”的认知程序,综合应用治理理论对“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案例背后的学理意蕴进行梳理和提炼,深入探析影响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以及治理困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厘清区域环境治理中各个影响因素的运作方式和机制;最后,基于“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经验和研究发现,本书提出我国区域环境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方向转变,并构建了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和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提升区域环境网络治理的效率,促进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周建鹏,汉族,毕业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新疆师范大学,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资源科学》《新疆大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视角:网络治理
二、研究设计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的历史演进
一、清水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缘起
二、“自发合作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0—2005年)
三、“整顿关闭”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5—2008年)
四、“整合推进”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9—2012年)
五、小结 // 104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自20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越来越“外部化”“无界化”,诸如区域环境保护、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公共事务与区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回应的公共需求,从过去面对诸如社区发展、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公共安全等单一行政区域内的问题,演变成面对诸如流域治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多面向的跨部门、跨区域公共事务,单一行政区划的地方政府对于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已经力不从心。与此同时,面对频频发生的跨区域水污染事件,传统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行政区行政”治理模式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上日趋“捉襟见肘”,陷入“治理失灵”的困境。因此,寻求地方政府之间、公众、市场等多元主体动态参与,用一种常态的区域环境治理方式以保证跨区域水污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成为有效治理流域水污染问题的迫切选择。
环境治理是现代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责之一,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广泛性和长远性,决定了环境治理必须是系统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国务院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环境治理模式,但是在地方性的环境治理中,仍然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即“地方分治”模式。虽然这种环境治理模式在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保工作起步晚、经济发展速度快、管理手段弱、环境意识有待提高的转轨时期,比较经济和有效,但是随着新的环境、经济、社会及国际形势的发展,这种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的“部门分散、地方分割”等诸多“碎片化”现象也逐一暴露出来:环境治理过程中公共价值的缺失、环境管理制度发展缺乏激励,已成为当前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既难以与当前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此,针对当前政府环境治理中的公共价值和理念的碎片化、环境资源和权力分配结构的碎片化以及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碎片化现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