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任何存在物都有其内在结构,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物可以以无限多样的序的方式或形态存在,现实事物只是无限多样的序的呈现方式之一。潜在的无限多样的序的形式,既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也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不同的序受不同的序律制约,不同的序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创造的发明活动是提取序元,构建新序的活动;科学创造的发现活动是通过现实的序而发现事物显在的或潜在的序律的活动。
作者简介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社科理论类)拔尖人才,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录
上篇追问本体
第一章自在的自然如何存在
第一节宇宙原始
一、神创说
二、玄创说
三、物创说
第二节混沌及其演化
一、混沌的含义
二、混沌的演化
三、有序之后
四、两种有序
第三节序的图景
一、序的界说
二、序的种类
三、序的结构
四、序的元哲学考察
本章小结
一、宇宙原始探索的真理性
二、人类为什么对有序情有独钟
三、我们对自在自然存在方式的看法
第二章自由的思维如何运演
第一节对思维运演的不同方法的研究
一、功能方法的研究
二、结构方法的研究
第二节思维的材料
一、表象、意象及组块
二、选择后的材料存储
第三节思维运演的描述
一、始于问题
二、问题解决
三、特殊现象和环节
本章小结
一、自由思维运演机制的简要总结
二、自由思维研究的形而上学方法
第三章创造在哪儿
第一节思维创造的可能性
一、思维创造的对象可能
二、思维创造的逻辑可能
三、思维创造的生理可能
第二节思辨与实证的解释
一、哲学家的思辨阐释
二、创造者的经历述说
第三节思维的创造在哪儿
一、感知觉的创造
二、加工思维材料
三、想象中的创造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机制解析
一、语言的构造
二、虚概念的生成
三、理想实验的进行
四、逻辑语形学的学理
本章小结
一、人类能够创造吗?
二、思维的创造究竟在哪儿及其研究方法
三、思维创造研究方法的悖论
中篇审视方法
第四章创造技法与创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创造技法与创造教育的产生
一、起始于应用领域
二、受实业界的推动
三、学术界的参与
第二节创造技法与创造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的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教育的发展
二、日本的创造技法和创造教育
三、我国的创造力研究与开发
本章小结
一、我们对创造力研究新方向的看法
二、创造力开发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五章典型技法评介
第一节经典的创造技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检核表法
三、形态分析法
第二节创造技法的反思
一、发明创造技法之必要
二、创造技法的创造意义
三、是否需要那么多技法
四、科学创造呼唤高效方法
五、值得重视的提法和思维方式
本章小结
下篇叩问动力
第六章遗传的天才
第一节高尔顿的研究及其问题
一、高尔顿研究的要义
二、创造才能遗传研究的合理性问题
第二节创造才能视域中的遗传研究与基因工程
一、遗传研究的简要历程
二、基因工程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三节种种优生的说法
一、最佳生育年龄
二、生物节律把控
本章小结
遗传、优生与创造
第七章创造的动力
第一节创造动机的学说
一、本能论
二、驱力论
三、认知论
四、社会学习论
五、需要层次论
第二节创造动力的解析
一、人类的创造本能
二、遗传的创造品格
三、内化的外在压力
本章小结
一种新的创造动力研究视角
第八章教育与培养
第一节创造的教育理念和原则
一、理念
二、原则
第二节智力与创造力
一、要素与结构
二、模型与说明
第三节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一、思维与观念障碍
二、教育与社会规范障碍
第四节激发创造力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人格因素
第五节创造力开发的模式与方法
一、生物模式及其开发
二、教育训练模式及开发
三、社会环境模式及其开发
四、创造性人格模式及其培养
本章小结
一、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
二、当前创造力开发中的不足
三、创造力开发的“创造”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自在的自然如何存在探索“创造何以可能”的问题,主要是探索思维创造的客观根源问题。而探索思维创造的客观根源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前提:一是思维创造的第一对象——自然——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二是创造着的思维以什么“材料”进行创造,“材料”来源于何处,以及“材料”又是以何种方式被运演、加工的。不回答这两个问题,就不能充分地说明“创造在哪儿”的问题,进而,也就说不清楚“创造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要充分说明“自在的自然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绝非易事,我们只能在前人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尽可能有依据的梳理和说明。第一节宇宙原始若要回答“自在的自然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首先就得追问自然从哪儿、从什么状态演化而来,也就是要追问宇宙的原始。关于宇宙的原始,人类并不乏有精彩纷呈的猜想和假说,更不乏有权威性的结论。但我们不愿意不加理性思考地接受既成的甚或权威的学说,而想在对各种猜想或假说作了可能的理解后,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如果以代表性、影响面乃至于信奉者或“信徒”的多寡为标准来取舍各种宇宙原始的学说,如下三“说”当为其最,即神创说、玄创说和物创说。一、神创说神创说,以对西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圣经》为代表。《圣经》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圣经·旧约全书》在其“创世纪”篇中对上帝创世做了这样的描述:“太初之时,上帝创造天地。地上全是水,无边无际,水面上空虚混沌,暗淡无光。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光就立刻出现了。上帝发现光是好的,就把光明与黑暗分开了,称光明为白天,称黑暗为夜晚。夜晚过去便是早晨。这就是世界的第一天。第二天,上帝说:‘要有穹苍。’第三天,上帝说:‘水要汇聚成海,使陆地露出来。’第四天,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以便分昼夜,作记号,确定年岁、月份、日期和季节。天上的光要普照大地……’”张久宣圣经故事[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6-7从本源的“本源”的意义上,有人可能会进一步追问:“上帝”是什么?是人?是物?他又是从哪儿来的?在上帝之前,宇宙又是怎样的?但神创论者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正如圣·奥古斯丁(Augustinus,A)在其《忏悔录》中所说过的:某些人对上帝创造天地之前说三道四,上帝为那些胆敢追究如此高深命题的人准备好了地狱。由于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他就是宇宙的原始源头,在此之前的一切原始之“原始”的问题都不可追问。由于神创论者彻底地堵死了追问者进一步追问的管道,因而,在神创论那里,宇宙原始的“原始”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人们只能从他们那里读解到这样一些理念,即在上帝创造宇宙时,宇宙的状况是“地上全是水,无边无际,水面上空虚混沌,暗淡无光”,没有明暗、早晚及上下等秩序之分。二、玄创说古代哲学从本体论的角度——从“世界究竟是什么”之问出发,对宇宙的原始作了另一番颇为玄奥的猜测。例如,我国的《三五历》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论衡·天篇》中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易纬·乾凿度》则认为:“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未见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其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混沌者,言万物相混而未相离”。意思是说,在宇宙创生之前,宇宙是蕴藏万物于一体的浑然状态。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虎通·天地》中有:开天辟地之前,“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总之,在中国古人看来,世界原本是混沌的,后来“盘古开天地”,使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沉为地,才形成了天地、上下等分明的秩序。希腊的哲学家们与中国古人有着几乎同样的认识。正如恩格斯(Engels,F)在其《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指出的:“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形成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例如,关于世界的本原,泰勒斯(ThaIes)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认为是火,等等。他们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气、火等,这些处于混沌状态的“原质”发展出来的。从感觉经验出发,以思辨的方式,对宇宙原始的问题,玄创说给出的答案是:“混沌”(或“浑沌”)。三、物创说长期以来,宇宙的原始问题一直都是宗教和玄学、哲学之本体论所探讨的问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于实证(实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宇宙原始问题上的回答渐成主强音。现代宇宙学正在努力证明,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和回答宇宙的原始是什么的问题。自1917年爱因斯坦(Einstein,A)首提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静态宇宙模型: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对广义相对论的宇宙的考察”一文,建立了现代宇宙学的首个宇宙模型——静态宇宙模型。该模型认为,宇宙是一直保持静止不变的,宇宙空间的体积是有限的,但没有边界。这个空间里的物质没有运动,不随时间变化。爱因斯坦还假设,宇宙间有一股“斥力”,与万有引力的吸力相抵消。因此,宇宙保持静止不变。此即所谓的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同年,德西特也提出一个静态宇宙模型。他认为,宇宙不随时间而变化,但宇宙物质却有运动,平均密度趋向于零。以来,现代宇宙学已有多种解说宇宙物质和结构演态的模型,或曰模型宇宙,诸如稳恒态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1948年,邦迪、霍伊尔和戈尔德共同提出稳恒态宇宙模型。它以完全宇宙学原理——宇宙中天体的分布不仅在空间上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在时间上也是不变的——为前提,提出宇宙的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始终保持不变的一种宇宙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膨胀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将始终保持着稳恒状态,因此,当宇宙不断膨胀时,为了保持物质密度不变,就会不断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以填补空隙。所以,老星系衰亡,新星系诞生,宇宙的总密度则始终保持不变。、等级式宇宙模型等级式宇宙模型:该模型认为,天体在宇宙空间不是均匀分布的,因而,宇宙在结构上是逐级成层的。该模型由沙利叶提出,沃库勒发展。1938年,有人发现了星系团的存在。他们认为,既然星系有成团现象,那么它们在空间的分布就不是均匀的。宇宙中天体是逐级成团的,宇宙的结构特征就是逐级成层、一层套一层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正反物质宇宙模型正、反物质宇宙模型:天文学家克莱因和阿尔芬设想,宇宙中存在着极其稀薄的等离子体,其中,既有正常粒子组成的正物质,也有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它们数量相等。所以,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对称的反物质世界。以上宇宙模型理论可参阅刘步林,成松林简明天文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6-251;彭秋和,黄克亮神秘的宇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17-1222017年11月30日,新华社发表文稿说,中国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意味着发现了疑似暗物质粒子的踪迹。宇宙中的暗物质是人类追寻多年的魅影,如果这一发现被进一步做实,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本质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等。其中,大爆炸宇宙模型被公认为是最具有解释观测资料能力的、对宇宙原始问题最能自圆其说的宇宙学理论。大爆炸理论是由天文学家伽莫夫(Gamov,G)于1948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原子。大约在150亿年前,由于某种原因也有一说是:爆炸是从一个神秘的奇点开始的。这一奇点类似于藏在黑洞之内的奇点。美国物理学家克普·森恩(Kip Thorne)认为,银河系里可能有几百万个黑洞。黑洞是由引力产生的。因此,合乎逻辑地说,发现黑洞始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Laplace)——1798年至1825年著作并出版《天体力学》的作者——是最早预言黑洞的科学家之一。理论上,黑洞可以用人工的方式产生。只需要把质量压缩到它的引力半径大小,此后它将自己收缩,经历引力坍缩。因为引力半径直接与质量成正比。因此,要把一座10亿吨的大山转变成黑洞,必须将其压缩到一个原子核的大小(因为地球的引力半径大约是1厘米)。参见[俄]伊戈尔·诺维科夫黑洞与宇宙[M]黄天衣,陶金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92,2,7,24,基本上处于热平衡态的、浩瀚的、炽热而稠密的原始原子爆炸了,宇宙急剧膨胀,物质体当然也就随着宇宙的膨胀而相互远离。在高温高密度的情况下,发生了各种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辐射以及各种化学元素。后来,随着宇宙的膨胀,物质体渐渐冷却,逐渐衍生成众多的星体,直到出现生命,成为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理论问世之后,现代宇宙学又进一步向前发展。1973年特利昂(Tryon,EP)首次提出了封闭宇宙自发创生于真空涨落的可能性1973年,特利昂首先提出了封闭宇宙自发创生的可能性,认为宇宙的所有守恒量均等于零。在宇宙创生过程中,总能量严格守恒,且宇宙起源于具有总能量为零的量子波动。该模型预言宇宙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是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特利昂的宇宙创生模型为以后产生的“从真空涨落中创生宇宙”的理论奠定了概念基础。;20世纪80年代,维伦金(Vilenkin,A)和林德(Linde,AD)又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宇宙由“无”通过量子隧道效应自发创生的量子宇宙学理论维伦金的宇宙创生“隧道”方案。1982年,维伦金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自发地从字义的“无”(Literally nothing)所创生。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大爆炸处(t=0)没有奇点,也不需要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宇宙的结构和进化完全由物理定律所决定。他认为,“无”所在的区域不是经典时空,是没有限制的量子区域。经典时空的基本概念,如空间、时间、能量、熵等失去他们原有的意义。随后,维伦金贯彻“隧道”精神,以引力场和物质场构成封闭宇宙,用路径积分方式研究了量子宇宙存在非零几率穿过势垒的情况,并提出了隧道方案宇宙波函数的边界条件形式。可见,维伦金所讲的“无”是存在着引力场和物质场的,不是虚无。林德的混沌暴涨方案。自1981年,古斯(Guth,AH)提出暴涨宇宙论后,1982年前后,林德提出了新暴涨宇宙方案;1983年他又提出了混沌暴涨方案。他认为,早期宇宙空间大部分是由充斥着最不平衡的标量场的各个区域迅速扩大而引起的。宇宙的暴涨是由于早期宇宙混沌初始条件(指各个标量场的混沌分布)的自然结果,在真空对称破缺后,都可在时空中形成宇宙泡,每个宇宙泡在暴涨后都可以形成一个“微宇宙”。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其中一个微宇宙之中。每个微宇宙经暴涨后都超过我们观测宇宙的尺度。,霍金(Hawking,SW)霍金(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创生“无边界”方案。1983年,霍金提出量子宇宙模型。他与中国科技大学吴忠超共同发展了一种“没有时间”的宇宙理论。他们首先在四维欧几里得空间中建立物理定律。这种欧几里得空间是不包含时间坐标的,把欧氏空间中的结果延拓到含有时间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就成为描写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框架中,时间不再是最基本的量,而只是一种观测的表象。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本质上是非时间的,是不能用时间表象的,即时间概念完全失效。从本质上无时间表象到存在时间表象,就意味着时间从非时间状态起源。在物理学中,运动的原因是用求解运动方程时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描写的。这些条件表明体系之外原因是用求解运动方程时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描写的。这些条件表明体系之外或体系存在之前的物理存在如何影响谱体系的运动。要确定宇宙的创生,也就要知道创生宇宙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但由于“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宇宙之外”,这就给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边界条件,即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没有边界。因此,宇宙之外的无,是宇宙创生的“源”,即“有生于无”。根据这个原则,他们给出了一个宇宙创生于“无”的数值解,即时空为四维,而物质只是一种有质量的标量场。用“宇宙没有边界”这一边界条件,他们描绘了时空及标量场的创生图景。以上参见孙显曜,吴国林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评量子宇宙学模型[J]昆明:云南社会科学,1993(2)及其合作者——中国科技大学吴忠超,又开创了“宇宙无边界”的量子宇宙学。这些新的宇宙原始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宇宙是从“无”创生的。不过,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量子的“有”,也即一种“混沌”。总之,物创论宇宙演化的起点——宇宙的原始——“炽热而稠密的物质”,其实也是一种“混沌”。综上,不论是神创说、玄创说还是物创说,尽管各自的论点不同,论据各异,但我们不难发现“三说”之间却存在着一个颇为一致的“基调”,那就是:宇宙原始于一种没有秩序的“混沌”。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三说”对“混沌”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第二节混沌及其演化如果说宇宙原始于“混沌”,那么,什么是混沌?混沌又将向何处演化?类似之问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300年,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曾在其《天问》中问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意思是太古时代,宇宙的秩序是怎样形成的?上和下的秩序还没有形成时,又如何去考察和研究呢?宇宙中,明明暗暗的秩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天、地、人的秩序及其本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来的?屈原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他对世界秩序问题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也在激励着后人去对这些问题作更为深入的、科学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