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中国古代人生美学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9-198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简明扼要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先哲的人生审美境域和审美追求,即基于天人合一的社会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和谐。

作者姓名: 李天道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95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简明扼要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先哲的人生审美境域和审美追求,即基于天人合一的社会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分别就儒家之人生美学思想、儒家以仁义求同乐之人生审美域、理学之人生美学思想、心学之人生美学思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天道,四川省彭州市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文科二级教授、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央编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普利策新闻奖图语》等专著多本。获四川省教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7次、二等奖1次。

稿件目录

目录

导论上编

第一章儒家之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仁”之人生境域

第二节“天下一体”之人生境域

第三节“天地与我并生”之审美境域

第四节尽善尽美之境域

第五节人格修养


第二章儒家以仁义求同乐之人生审美域

第一节乐以怠忧

第二节“与天地同和”

第三节“和”的审美理想域

第四节“和”的中西异质性

第五节“和”的文化根源


第三章理学之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理学人生境域之心性问题

第二节理学之审美意义

第三节理学之主体修养


第四章心学之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人生境域

第二节审美境域

第三节人格修养


下编



第一章道家以无为求至乐之人生审美域

第一节“赤子之心”

第二节虚静淡泊与返朴归真

第三节“心斋”“坐忘”之域

第四节弃欲守静之域

第五节“以妙为美”的审美理想域


第二章庄子之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庄子其人其事

第二节庄子美学思想的实质

第三节庄子人生美学的终极追求

第四节庄子审美化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五节庄子审美化的生死观

第六节庄子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第三章道教之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道教的人生境域

第二节道教的审美境域

第三节道教的人格修养


第四章佛家以清心求极乐之人生审美域

第一节清心为极乐

第二节即心即佛

第三节“独超物外”

第四节“定慧一如”审美理想域

第五节“以禅为美”的民族特色


第五章隐士以避世求独乐之人生审美域

第一节归隐田园,纵情山水

第二节避世求独乐

第三节游历神仙之境域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儒家之人生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是人生美学。儒家美学始终关注人生,把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作为自己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第九》。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最有价值的,人是儒家美学视野的焦点。据《论语·乡党》记载:一次马厩失火被毁,孔子退朝回来后,听说此事,马上急切地询问:“伤人乎?不问马。”因为在孔子看来,相对于牛马而言,人更为可贵。并且,孔子把人放在鬼神之上:“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些都表现出孔子对人的仁爱和尊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是以所谓“爱人”“爱众”为旨归的,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因为在他看来,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还具有超乎自然的社会本质,而这种本质首先表现在人与人相互尊重之中。孔子的“仁”学在孟子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孟子将人与禽兽的区别提高到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具有道德意识,后来的荀子也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修养。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的本质特性。

认识到人作为人的本性之后,儒家所做的便是如何彰显人的这种本性,以构成人生的“仁”的最高境域。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并不是由他者决定的,而是完全“由己”。这种认识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力量和道德自由,只有通过不断控制自我、完善自我,以了解人生实质和人自身,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域。

  儒家对于人的重视的思想,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我们看来,极高审美境域的获得是指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主体对自身的终极价值的实现。”皮朝纲等:《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51页。儒家用“仁”构筑起一个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这一世界充满勃勃生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溢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在审美境域的构筑方面,儒家美学从不主张向外寻求精神解脱,而是主张在内在心灵中求得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在与自然的抱拥中与山川万物的生命精神息息相通,使人的最高自由和人的价值在精神上得到圆满实现,从而达到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最高实现。

  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哲人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精髓源远流长,后来又形成了汉唐儒家、宋明清新儒家以及现代新儒学。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

第一节“仁”之人生境域

  儒家对于人生既有形而下的思考,也有形而上的追求。形而下是人对社会的作为,由此形成礼乐、人伦的道德观。形而上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终极理想审美域的理解和把握。儒家关注人生,儒家美学的发生场景总离不开现实人生,然而又于人生经验中迸发出理想的灵光,这是它的超越性所在。所谓“不离日用行常内,达于先天未画时”,儒家对人生的思索源于人生,而又达于人生未及之处。儒家追求的人生之境域无不透露出审美的意蕴。

一、仁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最高人生审美境域是心灵的超越和升华,是人生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要通过内修的努力来达到的。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仁”的道德价值的背后蕴蓄着审美的意旨。

学者唐力权把“仁”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体之仁、类性之仁与道德之仁。“本体之仁是‘无执的感通与开放的仁爱精神至于充极状态’之仁,也就是后儒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这是一种对一切存有绝对无差等、绝对一视同仁的‘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把具有‘生生之德’的天视为‘仁’,也只有把天作为‘道体’才具有蕴涵这一超越一切、肯定一切而又成就一切的‘本体之仁’的资格。”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足见,作为本体的仁是与天同的,是超越的。

  “类性之仁”则是“落实在人性之中的‘仁’,也就是本体之仁在人的类性禀赋限制之下所具有的同体感通的力量。它不是一种无私的爱,而是私于个体、私于家庭、私于民族和私于全体人类的私仁”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这就是儒家的有差等的爱。“仁”在具体事物上呈现时并不是抽象的“博爱”“兼爱”,而是有远近、厚薄、轻重、缓急、本末、内外等许多条理和区别的。也就是说,仁爱的播施,是由远及近,各如其分地逐步“推”开去的,而不是不分厚薄,平均地“盖”上去的。如孟子所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依据类性之仁的原则,必须先爱自己的亲人,后爱别人的亲人;先爱自己的子女,后爱别人的子女,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是“不孝”“不仁”之大者。孟子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而仁民”是在人与人之间行仁的原则,“仁民而爱物”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行仁的原则。也就是说,原则上讲,对人类的爱必须先于、重于对动植物等自然物的爱,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类性之仁虽是一种私仁,但是,由于类性之仁是本体之仁在人性中的落实,因而它仍是把无差等的爱摄入其中的,并且成为类性之仁的仁性关怀的最后根源与精神动源。

  所谓“道德之仁”就是“仁性的道德化或社会理性化,也就是本体之仁通过类性之仁的中介作用在社会法制和伦理规范中进一步的落实”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表现在儒家对于“礼”的重视。道德之仁的处理问题,应该可以说是作为以仁性关怀为出发点的人文主义学说的儒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在《论语》中多处讲到“仁”,但这个“仁”不是抽象的“仁”,而是在社会的特殊场合中取义的“道德之仁”。比如,“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论语·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孔子不愿意离开道德之仁而谈论类性之仁和本体之仁。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论语》中所有的仁都是在特殊场合中取义的“道德之仁”。孔子一方面指出“为仁由己”,认为仁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又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不仅不以仁许子路、子贡等贤弟子,而且自己也从不以仁自居。如果说,前一方面意义的“仁”可以看作“道德之仁”的话,那么后一意义上的“仁”如果也仅仅看作是道德之仁恐怕就很难讲通。孔子所谓“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也可以作为一种“类性之仁”来理解。与此同时,孔子还以人与天所表现出来的亲和感透露出了体悟“天道”即本体之仁的信息。的确,孔子主要是立足于“道德之仁”来指点“仁”的意义的,并由此彰显出“类性之仁”与“本体之仁”。但在他所揭示的“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中,在他对于道德之仁的随机指点,特别是从他对道德之仁的不断提升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仁”所具有的既关联于道德之仁与类性之仁,也最终上达于本体之仁——泛爱生生,大化同流的鲜活信息。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儒家的仁学仅仅是局限于现实人伦范围内的。仁以人伦道德关怀为起点,最终要上达于与天认同的本体之仁。在仁的道德价值之中蕴藏着审美的内涵。

  而仁的本体论的确立,应该是始于孟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禀受天道,因此人性才有道德意义。所以,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以“仁”为秩序结构。“仁”生万物,万物结构的基础是“仁”。这样,从孟子开始,“仁”在儒家哲学里就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老庄也主张“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但老庄的“天人合一”与孟子的“天人合一”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孟子看来,人之根本,有道德意义,而老庄的“道”则是没有道德意义的,它只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

  仁是儒家泛爱生生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理想是做“仁人”,因为以仁为本的世界才是美的世界、诗的世界,才充满勃勃生机。正如东方美所说:“这个世界决不是一个干枯的世界,而是一个万物含生浩荡不竭,全体神光焕发,耀露不已,形成交光互网,流衍互润的‘大生机’世界,所以尽可洗涤一切污浊,提升一切低俗,使一切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命而浩然同流,共体至美。这实为哲学与诗境中最高的上胜意。”《中国艺术的理想——中国文化论文集》,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出版公司,第108页。以仁为本实际是肯定了万物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由此构成一个生命整体。通过仁的世界,我们看到了儒家人生理想中透出的审美之光。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