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庚振教授的人生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人生足迹和时代履痕,也寄寓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情怀。作为河北大学新闻系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创始人,作者不仅回忆了自己的求学及工作经历,还着重介绍了河北大学新闻系的创办过程及河北省新闻教育最初的发展历程,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全书分为三篇:人生序曲:艰难求学路、中篇:许梦河北大学中文系、下篇:华彩乐章:主持创建河北大学新闻系。
作者简介
吴庚振,男,1937年10月生,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教授、新闻研究所所长。196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曾任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兼系党总支书记,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会委员。曾兼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记协及河北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新闻奖评委会副主任、河北省记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经济日报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写作》杂志(武汉大学)第一届编委会委员等职。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近200篇。有9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吴庚振主持创办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是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目录
上篇 人生序曲:艰难求学路
研究高考作文
附:怎样写读后感——兼谈近两年来的高考作文
摒弃浮躁写书序
为张锡杰《十年浪花集》撰写序言
附: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张锡杰《十年浪花集》序
盘点我的杂文创作
附:学术不端危害社会的“链式结构”
盘点我的杂文研究
附:《剃光头发微》赏析
古代文章学研究的片断回忆
在“没有围墙的大学”授课
为“猫耳洞大学”编写教材
一次严峻考验
主持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戒烟之难难于上青天
出任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
下篇 华彩乐章:主持创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创建琐记
不惑之年再当学生
筹备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本科生
急社会之所需,举办新闻干部专修科
担任新闻专业第一届学生政治辅导员
参加河北省新闻奖评审工作——我生平的一大亮点
参加河北省新闻职称评审工作
八年探索,终获成果(上)
八年探索,终获成果(下)
附:《建立实习基地 深化教学改革》专家评审意见书
研究典型报道
赴京参加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成立大会
赴广州参加宣传学研讨会
参加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座谈会
游走于万里长城的两端
组织召开庆祝河北大学新闻专业创办十周年大会
这需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说起。
我出生在河北省定州市阎家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村里,我们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家庭,除二位高堂之外,我们弟兄6人,我排行老六,我还有一个姐姐。在1940年代前后,我们家有20多口人,十几间房,将近50亩耕地,养着一头“八岁口”的黑色老骡子,土改时被划定为“中农”。大哥、二哥和我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口多,家庭结构又比较复杂,因此大约是在1942年,大哥、二哥和我们分家了。
分家后,我和父母、四哥四嫂、五哥在一起过。父母亲和我们弟兄三个共分得土地约30亩。当时四哥吴庚起(学名惠儒)参加了抗日民兵,一天到晚不在家,根本不能帮父亲种地;五哥吴庚顺(学名惠敏)比我大六岁,当时正读小学,也不可能帮助父亲干活。这样一来,我家的30亩地就全靠年迈的父亲耕种了。
父亲名叫吴园,号洛平。分家时,父亲已年过半百,有肾病,身体很不好。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花白头发,满脸深深的皱纹,从早到晚,寡言少语,总是默默不停地干活,被累得弯了腰,驼了背。母亲名叫王英,患有肺结核(当时称作“痨病”),不停地咳嗽。我当时因为年龄太小,不能帮父亲干活,但父亲的劳苦,母亲的病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暗自落泪。因此,在我七八岁时便经常跟随父亲下地,虽不能干活,有时也能帮大人一点小忙。我长到八九岁时,就经常牵上牲口,拉起水车去浇地了。那时的所谓“水车”,是在水井口安装一个圆形铁架子,铁架子上再挂上一串铁制或木制取水的斗子,然后靠人力或畜力转动铁架子,取水斗子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井水取上来。此外,我还经常抽空去野外打草,将打下的草用柳条筐背回家,用来喂牲口喂猪。再稍大,我就经常独自拉土送粪了。十二三岁时,我就基本上学会了全套的农活,诸如锄地、播种、间苗等等。
在劳动中,我对劳动,对劳动果实,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1950年姐姐要出嫁,母亲对我说,我打草喂养的那口猪要杀掉,用来办喜事。我听说后难过极了,眼泪涌了出来。母亲安慰我说:“猪羊一道菜,总要杀掉的。”我的处女作,1956年发表在河北日报上的小说《割猪草》,就是以此为背景写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