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五部分内容,绪论介绍朔州历史沿革、地理人口概况、资源概况、朔州方言及本书的体例说明。第一部分涉及朔州各方言音系、语音特点及历史音韵,第二部分涉及朔州各方言中普遍存在的构词方式、意义和语法功能。第三部分涉及朔州各方言中的代词、语气词及“的”的功能论述,最后一部分为朔州各方言词汇对照表。
作者简介
崔 霞 2009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10月至今,在大同大学工作至今。 主要论著有:《山阴方言研究》(合著,第二作者)、《朔州方言研究(朔城区卷)》(合著,第一作者)。论文:《晋北方言地名的音变》《晋北方言地名中的古音》《山西山阴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山阴方言蟹止摄的读音及演变》《山西省朔州市六区县方言语音初步比较——兼与普通话比较》《山西北区方言蟹摄一二等韵读音的类别》等。项目:主持国家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西汉语方言调查怀仁方言,项目编号YB1613A0001。
绪论
第一节历史沿革
第二节地理人口概况
第三节资源概况
第四节朔州方言概况
第五节体例说明
第一部分语音篇
第一章朔州各地方言音系
第一节朔城区方言音系
第二节平鲁方言音系
第三节山阴方言音系
第四节应县方言音系
第五节右玉方言音系
第六节怀仁方言音系
第二章朔州方言语音的特点
第一节朔州方言声母的特点
第二节朔州方言韵母的特点
第三节朔州方言声调的特点
第四节朔州方言儿化韵的特点
第三章朔州方言历史音韵的演变
第一节朔州方言声母的演变
第二节朔州方言韵母的演变
第三节朔州方言声调的演变
第二部分词汇篇
第四章附加式构词形式、意义及语法功能
第一节附加式构词形式
第二节附加式构成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第五章重叠式
第一节名词重叠式
第二节动词重叠式
第三节形容词重叠式
第四节副词重叠式
第五节量词重叠式
第三部分语法篇
第六章代词
第一节人称代词
第二节指示代词
第三节疑问代词
第七章语气词
第八章助词“的”
附录150
附录1朔州各方言点入声字对照表
附录2朔州各方言点词汇对照表
附录3相关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绪论①
第一节历史沿革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 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今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