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中国历代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的创新、发展关系研究全球语境的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与本土文化重构问题,其中有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比较文学与文化重构的东方思想史、学术史,也有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重构与复兴的
作者姓名: 皇甫晓涛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代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的创新、发展关系研究全球语境的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与本土文化重构问题,其中有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比较文学与文化重构的东方思想史、学术史,也有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重构与复兴的东方新理性、新人文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为东方文化智库的思想源与创造源,学术源与知识源,审美源与艺术源,亦有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审美文化知识文明创新体系相关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作者简介
皇甫晓涛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三级教授、博导,“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与金融价格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类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曾主持完成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人事部、发改委、广电总局、军事科学院、商务部跨部委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项目、修编项目、基金项目多项,并苏州文化新区、福州文化新区、深圳产业转型、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大连环境经济、青岛保税港区、哈尔滨冰雪旅游多项规划项目与课题。
分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与优秀著作奖多项,并获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20世纪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高校优秀教师奖及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师大、青岛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与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兼职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青岛保税港区顾问,哈尔滨马迭集团顾问,环太湖艺术城顾问,光彩集团顾问,深圳鼎和投资集团顾问,深圳鼎昌集团顾问。民进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民进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总论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发展的跨文明阐释
第一节 现代之源的文化还原与比较文学对现代文化的重构
第二节 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释的三大互动体系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三个理论前提与中国原创文化复兴的几次历史重构
第四节 原典文学再阐释与原创文化复兴的比较文学建设
第五节 从“引外融中”“借西改中”到“用他构中”的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重境界
第一章 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时代理论命题
第一节 本土性与现代性: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时代理论命题
第二节 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文学再阐释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化复兴与文化重构的比较文学研究
第三章 近古理学复兴与中华人文的重构
第四章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文化精神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学术、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文学新人文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三大思潮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当代文艺思潮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四大显学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现代文艺复兴与文学史的史学体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念识别与文艺复兴
第三节 史学价值与人文要素
第四节 识别系统与价值构成
第六章 新文化的现代文化重构及其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节 新文化的几个现代性困惑与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新文化“现代性”的复线结构与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思想渊源
第三节 现代性与人民性:新文化重构的两大母题与比较文学研究跨文明阐发的主题学构型
第七章 现代中国的人文基础与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新人文与民族精神建设
第八章 新人文的现代文化重构及其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节 从文化转型到文化重构: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发微
第二节 从文化变异到文化复兴: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探索
第三节 从文化诗学还原到新理性文明重构:现代文艺复兴的比较文学研究与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文化诗学体系
第九章 中华性跨文化阐发的文化重构与中华民族复兴文化诗学体系的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东方文明重构
第二节 中华性与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华性与开放人文的发展
第四节 中华性与比较文学理论的人类学还原
第十章 中国文学再阐释的文化诗学体系重构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原创的,还是现代的?
第二节 诗学的,还是科学的?
第三节 世界的,还是本土的?
第四节 言语的,还是文化的?
第五节 高雅的,还是世俗的?
第十一章 以文化复兴精神重构当代学术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复兴精神的再阐释
第二节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构
第三节 当代学术的发展问题与现代人文的重构
第四节 当代学术重构与当代人文学科的文化复兴精神
第十二章 民族复兴的现代文化重构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发的全球文化互融
第一节 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
第二节 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的学术宗旨
第三节 当代人文学科的人文价值重构与全球多元文化互动的学者使命
后记
总论
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发展的跨文明阐释
文化复兴,在中古、现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经历了多次的文化转型与文化重构,文化反叛与激活、还原与发展。每一次都有原典、原创文化的再阐释,都重构了母语文化、本土文化的话语结构与民族精神,每一次又都有外来文化的压力介入与交流、对话,都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有跨文化的历史整合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都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与比较文学理论建设的学术思想体系,尤其在中古之后的近代、现代、当代以至后现代的“现代性”重写与世界性开放、本土性重构与全球性进程中更是如此。
第一节 现代之源的文化还原与比较文学对现代文化的重构
现代文学与文学现代化是以反传统的叙述策略展开白话文学新篇章的,从语言到文学直至文化的新文学话语结构是对本土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反叛,在科玄之争、东西之辩中激活了中国原创文化,在世界化与全球化进程中促进了原典文化的复活与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最终原创文化又在开放人文与全球话语结构中呼唤本土话语的还原与重构,因而现代文化又深入到原创文化的内核,在跨文化的对话中重建自己的话语结构与比较文学的诗学话语及学术体系。上古与中古、传统与现代、新文化与新人文,后现代与新世纪,每一次文化复兴,都是这一文化反叛与文化激活、文化转型与文化重构、文化还原与文化发展、文化变革与文化复兴的跨文化整合,而这些又都留在比较文学跨文化整合的学术、理论思想里。有个比较研究的经典论断,越是民族文化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反过来看,越是世界性的全球化重构,就越是呼唤本土性的文化复兴,尤其是民族原创文化的复兴。这就是比较文学与原创文化,文化发展与文化还原,文化变革与文化复兴的天然联系。这一文化裂变与发展、文化变革与守成、文化转型与复兴的矛盾体系在章太炎、梁启超、鲁迅、胡适、梁漱溟、王国维等近现代文化宗师身上都留有很深的踪迹,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如章太炎的《五朝学》,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鲁迅的《魏晋风度与药和酒的关系》、胡适“整理国故”与“现代文艺复兴”研究的“再造文明”之论、梁漱溟的新儒学东方文化阐发、王国维的红学研究悲剧观、唯美论都在原典文化阐发与中国原创文化重构中寻找现代文化之源与中国文化发展、变革之途。章太炎先生在《五朝学》的原创文化体系中寻找魏晋之际中国文化转型与儒、释、道文化融合的变革之源、复兴之道,鲁迅在魏晋文化中寻找个性价值、反叛活力与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原创之源、变革之道,梁启超在秦汉儒学复兴、魏晋佛学复兴、隋唐诗学复兴、宋明理学复兴、明清朴学复兴的民族文化复兴比较文学体系中寻找“现代”文化重构的模式与途径(梁启超将中国文化复兴分为七个时代的文化重构,即:文化胚胎时代,文化全盛时代,两汉儒学复兴时代,魏晋玄学复兴时代,隋唐佛学复兴时代,宋明心学复兴时代,近代文化复兴时代)。梁漱溟则在“三路向”文化研究的比较诗学中揭示了理性、心性、神性三个文明体系的互动关系与文化向性。可以说,现代文化宗师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文学史的学术探讨与中国文化史的思想研究,既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与历史峰峦,又是比较文学的伟大开端与原创体系,既深入到中国原创文化之中,又重构了中国原创文化体系。在还原中发展了中国文化,既在理论上主张文化复兴,又在实践上推动了文化复兴,既给比较文学留下跨文明整合、跨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又为比较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石,留下了原创动力与原创文化体系。每一次原创文化的再阐释,都发展了原创文化,都在文化还原中促进了文化发展,都形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个案与古今、中外跨文明整合的原创力。如汉代儒学复兴对于东方原创文化体系的发展,从天人合一、礼乐人文到文艺自觉的萌蘖,魏晋个性觉醒、自然觉醒与人的觉醒正是在此基础上从反叛儒学到儒释道融一的母语文化重构,而宋明理学则是在这一开化结构中对儒学的重构与对中华人文的理性、心性归结,最终促成了民族性格的成熟与中华人文的诞生,出现了大批说情言志的说唱文学、话本小说与表现民族性格的文学典型与中华人文风貌的名著,到了东方文化派的“儒家第三期”,则是在东西文化冲突、对话与交流中,在新文化背景中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重构,促进了从五四到抗战直至新时期、新世纪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东方人文的发展,东方新人文与后现代的联系,更是在全球话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背景下中国原创文化的理论自觉与学术理性的觉醒,与之相伴的是要打通国别、学科之限做跨文化整合的中国比较学学派从话语结构到文明整合的理性自觉与学科建设。它从《文心雕龙》的原典文学研究开始、致力于中国文化话语结构的重构与中国文化本土性的复兴,展开后殖民时代全球话语背景下的中国话语生存权与发展体系、复兴之路的探讨及文学个案的建树,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对此,不难看出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