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国内首部关于大学校报的专著,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大学校报的思考”,从大学校报简史谈起,系统地论述了校园媒介的文化属性等理论问题。同时,从大学校报的可读性、新闻性等入手,探讨了大学校报
作者姓名: 于媚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于大学校报的专著,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大学校报的思考”,从大学校报简史谈起,系统地论述了校园媒介的文化属性等理论问题。同时,从大学校报的可读性、新闻性等入手,探讨了大学校报的定位、影响力等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能紧密结合校报实际。
第二部分为“实用新闻写作”,从新闻概念到新闻体裁,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到校报常见体裁的写作,理论简明扼要,注重联系实际,并探索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错误,所用案例大量采用高校新闻采编人员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为“校报编辑实务”,内容包括稿件的组织、选择、修改、标题制作、图片编辑、版面编辑等,基本涵盖了常规报纸编辑学所涉及的内容,同时,结合校报编辑工作实际,着重解析了投稿常见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于 媚 1964年3月31日生。曾用名,于梅。
1982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系飞机制造专业,1986年毕业留校担任机电学院584、587年级辅导员,期间获“航空航天部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1-1993年在南航党委宣传部任理论干事。1993年起从事校报编辑工作,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报刊发表有关学校的报道2000多篇次;截止2013年,在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高校校报协会、江苏省教育工委、中国航空工业新闻者协会、江苏省高校校报协会组织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各类新闻奖共158项,其中,一等奖43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65项;先后出版个人文集4部,参与出版书籍8部,为执行主编、主要策划人、编辑;先后发表论文14篇,论文获奖3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多次获“江苏省校报先进个人”“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一章 关于大学校报的思考
第一节 大学校报简史
第二节 校园媒介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校园媒介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大学校报的影响力
第五节 大学校报的可读性
第六节 大学校报的新闻性
第七节 校报的发展与定位
第八节 大学校报编辑与记者
第九节 新闻策划
第十节 新闻评价
第二章 实用新闻写作
第一节 写作概述
第二节 关于新闻
第三节 校报常见报道类型
第四节 关于新闻写作
第五节 校报常用的体裁
第六节 消息的写作
第七节 通讯的写作
第八节 新闻评论
第九节 新闻写作常见错误
第十节 新闻写作的境界
第三章 校报编辑实务
第一节 关于编辑
第二节 报纸编辑
第三节 稿件的组织
第四节 稿件的选择
第五节 稿件的修改
第六节 标题制作
第七节 图片编辑
第八节 版面编辑
第九节 投稿常见问题解析
附录一给文化应有的尊重附录二天道酬勤附录三贺于媚
第一章
关于大学校报的思考
第一节大学校报简史〖1〗
一、中国高校校报的诞生
中国高校校报是由大学校园报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最初的校刊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我国出现的第一次国人办报的热潮推动下诞生的。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京师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这是维新派的第一家报刊,由此开启了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中国高校校报史略》,P2)。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至1898年期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国人自办(《中国新闻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04)。这些报刊多集中在天津、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随着革新派维新思潮的涌动,创办报刊在国内渐成风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驱动下,中国高校校报诞生了。
据《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张之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介绍,我国第一份有案可查的校园报刊,是湖南长沙校经书院的《湘学新报》。该报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由时任湖南学政的江标在改革长沙校经书院时创办。为雕版印刷,线装书式。与现在大学校报相同,这份报刊的办报经费也是公款,撰稿者大多是校经书院和时务学堂(1897年10月在长沙创立)的学生。以经书院的名义发行,每十天出版一期。从创办起到1898年8月28日,共出至45册后终刊。
与此同时,同样是在1897年,天津北洋大学堂也出版了校园报刊《北洋大学堂题录》、上海南洋公学也创办了校园报刊《南洋旬刊》,这些都是我国最早的校园刊物。随后的1900年,伴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各类校园报刊,在一些学校也出现了由学生或学生社团自办的报刊。有学者认为,这期间的由东吴大学创办的《雁来红》,因设有布告、批示、命令等新闻与信息栏目,是比较规范的校报雏形。
二、中国高校校报初创时期的特点
据《中国高校校报史略》一书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问世的高校校园报刊,是我国大学创办新闻媒体的开端。纵观清朝末年的高校校刊,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传播西学和新学的重要载体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高校校刊,一问世就承担着传播西学和新学的重要使命。比如,《湘学新报》以推广新学为宗旨,积极支持创设学堂、开办学会等新政运动,着重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各国历史地理等。可以说,《湘学新报》和《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的湖南第一份日报)等新式报刊一起,与新式学堂、新式学会相互配合,对于湖南维新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具有鲜明的舆论引导作用
初创时期的校园报刊,都比较重视政论文章,让这类文章成为报刊的一面旗帜,以增强舆论的引导作用。比如,由直隶农务学堂兼办的、创刊于1902年的《农务官报》,每期都有一篇评论性文章,而《湘学新报》则刊载诸如《论湘中所兴新政》等专论,《雁来红》刊登《中国贵族专政时代之盛衰》《黄祸说》等评论性文章,均具有鲜明的舆论引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