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老子辩证思维与人生智慧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4-16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7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老子这智慧的清泉,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国历史上的盛唐强汉,而且也为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老子的人生智慧,更是启迪了两千多年来无数迷茫的心灵。本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以

作者姓名: 赵焱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老子这智慧的清泉,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国历史上的盛唐强汉,而且也为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老子的人生智慧,更是启迪了两千多年来无数迷茫的心灵。本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以追求和平幸福、和谐发展为旨归,从多方面解读老子思想的深邃内涵,引导人们抵御消费主义社会物质力量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侵吞,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赵 焱  山东大学(威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著作一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稿件目录

第一章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一、关于老子其人
       二、“道法自然”的真谛
       三、以道统术的大格局

第二章老子的辩证思维
       一、道是万物创生的总原理
       二、关于相反相成规律的论述
       三、关于物极必反规律的论述
       四、关于循环往复规律的论述

第三章老子的有无观
       一、有无相生的辩证视野
       二、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
       三、“太上,下知有之”的治国之道

第四章老子功成而弗居的境界
       一、人意忌满
       二、功成身退
       三、知止不殆

第五章老子水般智慧
       一、以水喻道
       二、老子水般人生智慧

第六章老子见素抱朴的精神
       一、求简若啬
       二、质真若渝
       三、知常能容

第七章老子关于小大之灼见
       一、小中见大
       二、未兆易谋
       三、无执无失

第八章老子水过无痕之善行
       一、善言无瑕谪
       二、善行无辙迹
       三、大爱无疆

第九章老子的生命观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的内涵
       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十章得道者风范
       一、智慧通达、深不可识
       二、独立精神与独立人格
       三、从道者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一章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得失是辩证的
       二、自然无为之“为”
       三、战胜自己

主要参考书目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一、关于老子其人

老子何许人也?他是何时何地何样人呢?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这样描述过老子最后的身影: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为我们留下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道德经》,以后“莫知所终”。关于他的去向,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这里没有给出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他只是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让后世的人们苦苦追寻,充满了无限遐想。

今天,关于老子身世的各种传说依然流行着,有的看似真实可信,有的神奇迷离,莫衷一是。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亳县)。苦县原属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其地遂属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说老子是楚人。学术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是宋人。老子的家,世代为周王朝的史官。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可以想见老子的知识学问在当时有着相当显赫的声名。后因避内乱,弃官隐遁,不知所终(另有一说,老子隐归故里,后西游,过关西入于秦,先秦典籍中有老子归居后又西游于秦并死于秦的记载,这与司马迁的说法有出入)。晚年出关隐遁之时,至函谷关,关令尹久闻其大名,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老子所著写的道德五千言,在先秦时称《老子》,在东汉道教建立之后,改名为《道德经》。中央电视台2012年播出的大型文化历史纪录片《问道楼观》中,是这样描述老子最后离去的情景:

一个初秋的清晨,尹喜与往常一样来到老子的房间,准备向自己的老师请礼问安。然而老子的房间内空无一人,空空的房间中,只见一卷书静静地摆在书案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色的竹简焕发出黄金版的光芒。

片中说,这是一切有关《道德经》问世的记载中公认的情景。在所有的描述中,都说老子为后世传下了一本承载无穷奥妙的哲学著作。但与此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公案。因为,老子自此以后便没有了踪影,史籍中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他著写经书之后的记载。一般认为老子是位长寿老人,年龄可能超过九十,是不是像司马迁说的在一百六十岁以上就不好说了。历史上不少学者曾怀疑“老子这个人的存在”,抑或认为《道德经》一书不是一个人所著,而是某些人在较长时期逐步完成的。这些猜测和说法都经不起推敲,提不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老子学问渊博,是一位文化修养极高而又熟悉周礼的史官。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多次向他请教过周礼。《史记·老庄申韩传》、边韶《老子铭》和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儒家的典籍《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云》等都曾记载了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的故事。孔子几次问礼于老子时的年龄大致在十七岁、三十四岁、五十一岁和五十七岁,一般认为老子年长孔子二十岁左右。现在都说文人相轻,那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文化圣人见面又如何呢?孔子见了老子以后,又怎么样呢?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据《史记·老庄申韩传》的记载,老子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对孔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我这次见到老子,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条龙啊!”老子告诫孔子的那些话和孔子对老子的由衷赞叹,都多少带有传说的性质,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理应不是随意编造的。

老子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称作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其中我国的老子和孔子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举为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认为《道德经》和《圣经》并驾齐驱,都是能够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哲学经典。德国自十八世纪至今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率先进入近代文明的西方有识之士,似乎比当代中国的一些研究老子的学者,更理解老子。美国学者蒲克明甚至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颂的书”。

老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哺育了盛唐强汉,是当时的主导文化和官方文化。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家基金会主席张诸通认为:“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老子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睿智中,感受到一种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的惊人的洞察力和思想的穿透力,似乎给纷扰的世俗世界迷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老子是一位具有超凡智慧的人,他的眼光特别远大,思想异常深邃,他的学说,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

二、“道法自然”的真谛

“道法自然”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我们理解世界、理解宇宙的方法和思维进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人、地、天、道、自然。最关键的是“道法自然”中的“道”和“自然”这两个词。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道,笼统讲,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是,自己这样。或者说,自然就是自我如此,自我形成。“道法自然”就是说人类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遵行自己存在的活动方式,依据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自由运行,即体现道的自发精神,不可以膨胀人为,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道”究竟是什么?在先秦春秋战国的时候,很多家的思想流派都有它的核心词,比如儒家的核心词是“仁”、“义”;道家的核心词是“道”。“道”这个词,在英文里是直译为“Tao”。如果翻译成“road”,那显然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或是对中国文化内涵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像“道”这样的词翻译到西方去特别难。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是指无形的规律、原则,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道”有以下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这个“物”就是“道”。“道”是恍惚的,朦胧的,就像黎明前影影绰绰的雾山云海,就像一首意境若隐若现的朦胧诗。这里又说“道”是混然而成的,混混沌沌,模模糊糊。正因为它“混成”,所以它不但“先天地生”,而且“后天地灭”。而且它的“生”和“灭”都必定不在这个宇宙的范畴之内,所以它可以说是“永恒”的——天地万物皆变,不变的唯有“道”。

在这里,一是说大道无形,运动不止;二是说道法自然。有一种东西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音无象、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这里又说“道”是“寂兮寥兮”。寂,是没有声音;寥,是没有形状。虽然道是没有声音、没有形状的,但不等于“道”是不存在的,它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独立”的,也就是不依赖外物而存在。它自己就能够卓然自立,独立存在,并且不可改变。它能生出天地,然后天地生出万物,说明“道”是万事万物生成的总根源。这是“道”的第一层意思。万事万物都在变,但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道”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总规律。这是“道”的第二层意思。“道”运行的规律是不改的,不变的,是永恒的;“道”又是周行的,变化的,运动不止的。“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道法自然”之“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傅佩荣先生指出,在《老子》全书中,“自然”出现过五次,没有一次是指自然界。参见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1页。“自然”是指自己如此、自然而然、本来如是,也就是本然、本来的状态、本真、本性、本质。如此说来,“道法自然”不是说大自然比道高,而是指道就是本来的状态,是本性、本质。这是“道”的第三层意思。在其他章节中还会提到“道”是一个总法则,就是我们干任何事情,比如治理国家、管理企业都要按照“道”的法则来做,养生要按照“道”的法则来做,为人处世要按照“道”的法则来做,所以说“道”还是一个总的法则。

总之,“道”有四层意思:第一,总根源;第二,总规律;第三,总本体;第四,总法则。或者说“道”是一个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本体,最高的规律,最高的法则。

老子认为,道,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道”不但够“大”,而且还“逝”,“逝”就是运动的意思;不但“逝”,而且“远”——非常远,远大,也是“大”的一种;不但“远”,而且“反”,“反”不仅有反向的意思,还有返回的意思,最后它又回到了它最初的状态。这是老子对“道”的形容,主要是说“道”是很“大”的。说它有,是因为它遍布宇宙每一个角落;说它无,是因为没有办法实实在在地抓到它。就好像在大海里,到处都是水,你反而永远也找不到水。如果要说“有”水,那么对应的就应该是个“没”水的状态才能显出“有”水。空气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但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存在。“道”在宇宙的范围内是没有“没”道的地方的,大“有”反而成了“无”。说它绝对运动,是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不停地运动;说它绝对静止,是因为它从开天辟地以来它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而且直到宇宙崩坏都不会改变。

总之,道是我们的感官无法感受的。道小到承载在每一粒尘埃当中,道又大到承载在天地宇宙之间。大可以到无限,小也可以到非常的微观。自然界那种沧海桑田的变化,社会上国家的兴衰存亡,个体的生老病死,在这里起作用的都是道。

《道德经》实际上反映了老子他老人家洞察、体悟达到的一种境界,那就是他感觉到我们人生和宇宙中有这么一种存在,难于言说,无以描述,而又无处不在。中国文化在深奥处往往却是无声的。在中国文化里,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而悟。言语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往往是苍白的。在西方有一个学派叫“语言哲学”,包括维特根斯坦、罗素、摩尔等哲学家,特别强调一定要把话说明白。但是,中国的圣人恰恰有些事怎么都说不明白。就像佛祖释迦牟尼到晚年说法,据说49年涅槃的时候,老人家曾专门告诉他的学生,记好了,我49年一个字没说(他明明说了49年)。这其中的意味深长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尽了的。正如广泛流传着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郎中病看得非常好,好多人想跟他学医。他选择了一个忠厚老实的徒弟,一直带在身边。当他老了,不能再去给人看病时,他把徒弟叫到身边,对徒弟说:“为师年纪已老,不能再去给人看病,现在由你来接替为师,去给百姓看病,我把我的东西都传给你。”徒弟还以为师傅要传给他什么秘方,跪下来接着。只见师傅拿来的是一顶师傅戴过的旧草帽,穿旧的蓑衣,一盏添满了油的马灯,一双新胶鞋和一个近乎古董的医药箱。师傅语重心长地对徒弟说:“这就是我的全部,都传给你。要知道为师的用心。你可以走了。”徒弟看到这些痛哭流涕,要给师父养老送终。师父说:“不用了,你的责任是为百姓医病,不可辜负师傅的教诲。”徒弟叩了头接过师傅的医钵,为老百姓看病去了……

这个我们可以认真去感悟。东西文化的思维理络有何不同?正如“爱”这个词,西方是一定要说出来的,而我们东方人往往是爱在相对默然无语中,重要的是那份感受和体验。西方思维擅长探究具体具象的东西,语言可以把它说清楚,西医非常清楚,因为几乎全是具象概念。但对于人生和宇宙的那个大道,那个只有极高妙的境界才能领悟到的东西,这是怎么也说不“全”的,怎么都说不清楚,怎么说都不完美。就像中医望、闻、问、切,是整体整合的诊视判断,是一种意象而不是具象,往往是不能够说明白的。“言者不如知者默”,所以孔子讲,我喜欢“述而不作,窃比于老彭”,就是这个境界。这里老彭是谁?一说指老子和彭祖,后者据说活了八百岁,这可能吗?为此,不少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逐渐发现:数词“八百”是可能的,但量词“岁”是可疑的。从相关资料解读,“岁”可能为“甲子”。当时已开始用甲子纪时,就“日”而言,一甲子为六十日。那么八百甲子为四万八千日,相当于一百三十一岁,在那样的古老年代已是相当长寿了。另一说法认为,老指老子,彭指地名彭城(属宋国)。老子是宋国相人,近彭城,其先祖曾封于彭。老彭即彭城老子。据说老子撰《道德经》好引述古书古人圣人之言,可以说是“信而好古”,被孔子视为“述而不作”。由此是否可以推测孔子在学术态度上是受了老子的影响呢?

道隐奥难见,它所呈现的特性是异常的,以致普通人听了不易体会。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这样描述了道家的特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是上善的人、有志的人,一听到“道”,就晓得修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中士,是普通人,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对道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虽时有奉行,却往往半途而废。下士,是俗陋的人,识见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听到大家一起听讲《老子》,就想这个有什么用,一群迂腐之人,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真所谓:他人笑我太癫狂,我笑他人看不穿。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你越笑,我这个“道”越高。看起来老子说得很玄,实际上,世界上最高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就像电视里的通俗节目和娱乐剧。因此曲高往往和寡。如果不能让俗陋之人大笑的话,那道就不是高深的,也算不得是真道了。我国春秋时期流传这样的话:“上士忘名利,中士求名利,下士好名利。”只有心底无私的人,才能与道的无私精神产生共鸣。一个人通过体道修行日益减损了过多私心妄念之后,就更加笃信践行道了。

自“明道若昧”至“建德若偷”各句,乃是说明道德的深邃、内敛、冲虚、含藏。它的显现,不是外炫的,而是返照的,所以不易为一般人所觉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比喻大道幽隐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什么叫“建言”?按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建言”用现在的话,就是格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可以引申为曲折前进。“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点模糊,有一点不明,就是黎明之前的若明若暗。“明道若昧”引申到为人处事方面,就是事情成功之前,常有艰苦探寻的一段。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要发明一项东西时,研究到最后似乎绝望,当自己将要放弃时,忽然一个灵光来临,发明成功了。“进道若退”,学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件事情,进步到一个程度,有一个徘徊甚至停滞退步时候,坚持下去,就是一片新天地。“夷道若纇”,“夷”就是平坦的道路,例如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马路,像建造横贯公路,未开辟以前有种种困难。“纇”就是堆积起来,没有办法开发;及至开好以后,就是平坦的大道了。换句话说,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我们会感到工程十分困难。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老子这里实际上看得十分透彻,事情的表与里往往是不一样的。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看起来或想象得那么容易,悟道越深的人,越是含蓄内敛不事张扬,修道越有成就的人,越是平和不显谦让不争,对道越是能够驾驭的人,为人处事越是临事而惧小心谨慎。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真正有修养的人,道德的养成,反而是无声无息,好像空空如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学问真正充实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像是一无是处。像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无知。或者说是“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know I don’t know”,知道自己的无知是一个很高的见识,一般人容易自以为是。一个学问好的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学问比任何人都好,这个人已经没有学问了。所以一个真正有道德之士,不会表示自己有道德,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涵养深都是藏而不露的,这就是“上德若谷”的道理。一个人真到了虚怀若谷,才能够包罗万象。学问的道理,人品的修养,都是同一个原则。所以,越是品德崇高的人,越虚怀若谷;越是广施功德的人,越感到自己做得微不足道;越是努力修善建德的人,越不事张扬;越是清白的人,越能承受屈辱;越是质朴纯真的人,越能为众人蒙受污垢。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大方”比喻“大道”,“无隅”是说没有哪个角落不能到达,“大方无隅”比喻大道无处不在;“大器晚成”是说最大的器物都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经过艰苦雕琢最后完成,伟大的成就大都经过千锤百炼而后成;“大音希声”是讲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只有达道之人才能感觉到;“大象无形”则是说,伟大的气象无形可见,只有得道者才能“看得到”。老子在这一章节里不断地使用了“正言若反”的阐述方式,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大道要求的是举重若轻,无为自然,总想走捷径、猎奇、自我膨胀之人,是难以真正接近大道的。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施惠于万民万物之时,是不声不响、不留痕迹的。正是大道的这种默默施予,才使宇宙万物得以正常化生和长成。

可见,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广大无边,自然而然运行不止的规律。它抽象、形而上而又无所不在,创生着万事万物。普通人只看到小格局有形的东西,有道之人却看到大格局无形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高明之处。老子以“天道”论“人道”,强调“人道”效法“天道”。我们经常说的“天之道”、“大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经营之道”等等,就是说要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依规律行事,不可以“妄为”,不可以过于“人为”。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