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 犹太-基督教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想价值为一体的奇书,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圣经》的成书跨越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以犹太文化为依托的犹太教与其他各种文化不断碰撞、交流
作者姓名: 徐若梦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3
内容简介
犹太-基督教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想价值为一体的奇书,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圣经》的成书跨越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以犹太文化为依托的犹太教与其他各种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最终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演化成为基督教这一普世宗教,《圣经》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个过程中的大批译者为超越语言文化的巴别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督教的传播与《圣经》的传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文明的碰撞,既有痛苦的溶血,也有艰难的融合。各种文明在反复的融合交汇中既给基督教带来了新的思想,也给其他的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碰撞与融合的历史经验在全球化时代也可为中华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交流引以为鉴。
作者简介
徐若梦 女,硕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 《圣经》成书与基督教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圣经》的成书
第二节 从希伯来到希腊——基督教的发展
第三节 超越巴别塔——早期《圣经》翻译
第二章 唐代景教文献翻译
第一节 大秦景教
第二节 景教经典翻译
第三节 景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三章 也里可温与亚欧交流
第一节 也里可温与鞑靼语《圣经》
第二节 也里可温与欧亚文化交流
第四章 明朝传教士译著与《圣经》语言的奠基
第一节 西方的崛起与耶稣会士东来
第二节 天儒之辩
第三节 西学东渐
第四节 《圣经》语言的奠基
第五章 清代中西方交流及其对《圣经》翻译的影响
第一节 清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第二节 清代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对《圣经》汉译的影响
第六章 鸦片战争前的《圣经》汉译本
第一节 《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合编》
第二节 《古新圣经》
第三节 马士曼译本
第四节 《神天圣书》
第五节 郭士立译本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圣经》成书与基督教思想的演进
犹太—基督教经典《圣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印刷发行《圣经》量最大的国家,《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在中国也妇孺皆知,但部分中国人对于基督教文化及《圣经》的认识依然存在着一个误区:基督教以及其经典《圣经》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在当代,诚然是欧美诸国高举基督教文明的旗帜,若追根溯源,《圣经》则是以地中海文明为主的东西方文化经历了几个千年反复碰撞和融合的产物。《圣经》最早是古老的东方民族——希伯来人——的经典。在其漫长的成书过程中,《圣经》记录了古埃及、巴比伦、赫梯、古希腊等东西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合荟萃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和法律。伴随着《圣经》的成书与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演变,两河两河流域音译为“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众多古文明的发源地。流域的古老神话,古埃及萌芽状态的一神教思想古埃及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其统治期间曾进行宗教改革,引入阿吞神崇拜以替代传统的阿蒙神崇拜,并在后期大力宣扬阿吞神为“唯一的神”,且自己更名为埃赫那吞。埃赫那吞的宗教思想被认为是原始一神教思想的萌芽。、古希腊哲学逐渐被基督教神学吸纳;《圣经》的文本也先后被翻译成通用希腊语、拉丁文、古叙利亚文、汉语、德语、英语等东西方各民族文字。事实上,真正意义上耶稣基督的母语在整部《圣经》中仅仅只出现过四次,并且均以希腊文加以注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圣经》在成书的过程中即伴随着翻译,《圣经》也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而是古代东西方众多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其成书和翻译过程正好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反复冲突与融合。
关于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有着各种说法。较为著名的传说便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Thomas)和巴罗多买(Bartholomew)曾抵达中国,然而传说终不可考。又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曾在江西庐陵挖掘出有三国孙吴赤乌年号(公元238年8月-251年4月)的铁十字架,且十字架上铸有对联一副,曰“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然而,尽管关于赤乌十字架的各类记载言之凿凿,但其实物早已佚失,故此说依然真伪难辨。既有明文记载,且有据可查的是唐朝景教的传入。贞观九年,一批来自大秦此处大秦应当是叙利亚或者东罗马,而并非是当时已经灭亡的西罗马帝国。的聂斯托利派传教士携带经书来到长安,受到宰相房玄龄的接见,唐太宗亲下诏书准许建立教堂并译经传教,时称“景教”,有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存留至今。景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也正式拉开序幕。
自《旧约》于公元前5世纪成书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景教传入中国,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就《圣经》的汉译史而言,这段漫长的时光可以被称作“前景教时代”。在前景教时代里,《圣经》已经被多次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中希腊语的《七十子希腊文本》(The Septuagint)和哲罗姆(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 Vulgate,又称武加大译本)是最受推崇的两个版本。伴随着《圣经》翻译工作的不断进行,种种翻译理论也相继提出。前景教时期的这些《圣经》译本的翻译以及翻译理论的提出虽然并不在中国进行,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圣经》翻译。
第一节《圣经》的成书
《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两大部分,自《旧约》中的摩西五经、《约伯记》的撰写,到《新约》的汇编成书,先后经历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圣经》中最古老的经卷摩西五经和《约伯记》被认为是摩西在出埃及途中所撰。宗教学者认为摩西出埃及的时间为公元前十六世纪末到前十五世纪上半叶,考古学者则认为摩西出埃及的时间为公元前十三世纪初,本书采纳考古学者的观点,故《圣经》从撰写到汇编成书的时间为大约十七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其作者包括从传说中的摩西到耶稣众门徒、使徒在内共有四十多人。在《圣经》的撰写过程中,这些作者先后使用过的语言文字有古希伯来文、亚兰文亚兰文又称亚拉姆语,是闪米特语的一种,接近希伯来语。、通用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以色列、埃及、巴比伦、波斯、亚述、赫梯、菲利士、希腊、罗马等众多民族都在《圣经》中纷纷登场。从北非的埃及,南欧的希腊,小亚细亚安纳托尼亚高原,西亚的腓尼基,到中东的巴勒斯坦,先祖和使徒们的足迹跨越了亚欧非三块大陆。《旧约》中既记录了希伯来人在埃及遭受的种种苦难、也描述了大卫王、所罗门统治时期的昌明盛世;《新约》中则描述了民风淳朴的马其顿、富庶繁华的以弗所以弗所是希腊殖民城邦,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是早期最重要的基督教城市之一,以繁华富庶而著称,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便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都会”。。《圣经》的成书过程便是犹太民族以及在地中海周边各个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反复冲突碰撞,又不断交流融合的见证。
一、《旧约》的成书——从洪荒到万国
《圣经》中的《旧约》部分最初是犹太教的经典,在犹太教中被称为《塔纳赫》。犹太教是古希伯来人的宗教。希伯来是古老的闪米特民族的一支。大约于公元前14世纪,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率领族人从西亚的乌尔城(Ur)先后渡过幼发拉底河与约旦河到达迦南迦南即巴勒斯坦及其邻近区域。,被当地人称为“希伯来人”《旧约·创世纪》,第14章,第13节。,即“渡河而来的人”。然而,希伯来人并没有在迦南享受到长久的平安岁月。迦南四周大国林立,希伯来人长久以来便一直在埃及、巴比伦、赫梯、亚述等列强争霸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公元前十三世纪,埃及十九王朝法老梅尼普塔(Merneptah)便曾攻陷迦南,并立碑为志“以色列已被荡平……它的种子不复存在”。公元11世纪,希伯来人建国,称为以色列,在所罗门王统治时期,以色列国力到达鼎盛。然而和平的岁月并不长久,所罗门王去世后,以色列分裂成两个国家,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国。公元前八世纪,亚述王萨尔贡攻陷以色列,犹大王国也沦为亚述的附庸,此后希伯来人便被称为犹太人。公元前六世纪,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度征服以色列,将犹太人掳入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犹太民族又先后臣服于马其顿、托勒密、塞琉西、罗马等欧亚列强,是一个饱含着历史血泪的民族。
(一)“摩西五经”的埃及烙印
传说中的苦难比历史来得更为悠久。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雅各的幼子约瑟出任埃及宰相,并在灾荒之年庇佑犹太人的故事。由于约瑟的缘故,大批犹太人来到埃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较为平安的岁月,一时间犹太民族人丁兴旺,遍布埃及。然而约瑟去世后,新任的法老认为遍布埃及的犹太人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便开始大肆迫害埃及境内的犹太人。新法老不仅将所有的以色列民都降为奴隶,更下令将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全部处死,犹太人传说中的先知摩西便是在这种暴政之下诞生的。摩西长大后受到上帝的启示,担负起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进入迦南美地的重任。在出埃及的途中,摩西在西奈山上再次受到上帝的启示,启示的内容便是著名的摩西十诫。在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进入迦南的路途中,摩西对希伯来先民中流传的创世传说,先祖故事,律法加以整理和汇编,成为《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未到迦南便逝于途中,《申命记》被认为是摩西授意约书亚所撰。五部经典,这便是“摩西五经”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