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 本书是对当代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的系统梳理和研究。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是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的典型思想样本,包含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境遇问题。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所作
作者姓名: 周秀菊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当代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的系统梳理和研究。詹姆逊文化批判理论是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的典型思想样本,包含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境遇问题。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所作的新阐释,构成了其文化批判思想的方法论基础,这使其理论具有了高瞻远瞩的社会—历史视野;但在多元灵动的理论融合或话语杂糅中,其理论是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还是疏离了马克思主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作者简介
周秀菊 女,1967年6月出生,任教于石家庄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2008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师从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2011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等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项目8项,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独著、合著和参与撰写了《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在中国》、《心路导向》、《好员工熟读〈弟子规〉》等著作,在《学习与探索》、《社会主义研究》、《理论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导论詹姆逊文化批判思想的出场语境
第一章绝对的历史主义:永远历史化的辩证批评之路
第一节辩证批评的历史辩证法
一、作为内在形式的内容
二、冲破“语言的牢笼”
三、走向辩证批评
第二节历史的终结和绝对历史主义的理论回应
一、历史科学和历史主义的理论流变
二、詹姆逊对历史主义困境的理论回应
三、“生产方式”的理解与“文化革命”的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文本的政治无意识:文化阐释的历史化策略
第一节历史•文本•叙事•再现
一、作为“缺场原因”的历史
二、历史文本的叙事与再现
三、历史与历史的认识方式
第二节文化阐释理论的理论渊源
一、中世纪神学阐释学
二、精神分析阐释学与弗莱原型批评中的“欲望”理论
三、文化阐释的政治无意识
第三节文化阐释学的视域与路径
一、文化阐释的三重视域
二、总体性与总体化
三、中介化与符码转换
四、文本的意识形态性
本章小结
……
导论 詹姆逊文化批判思想的出场语境
美国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R. Jameson,1934~)也译作杰姆逊、詹姆森、詹明信,本书一般采用詹姆逊译名,涉及具体译著引用时从译者所译名称。值得指出的是,Jameson本人比较认可詹明信译名。在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批判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被视为当今英美思想界左翼领袖人物之一。科林·麦克埃布(Colin MacCabe)在为詹姆逊著作《地缘政治美学》撰写的前言中认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可能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Jameson, 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 or, 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nd BFI Publishing,1992, p. ix当代英国左翼思想家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对詹姆逊的著作《文化的转向》评价道:“詹姆逊的著作,犹如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镁光照明弹,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了一片奇异和灿烂。”[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1页。美国当代思想家海登·怀特也称誉詹姆逊是“西方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
一
詹姆逊1934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成长于南新泽西州,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时代,通过刻苦学习,能熟练使用法语和德语。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福特学院学士学位,1956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后师从美国德裔著名理论家埃里希·奥尔巴赫攻读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54年起,获福布莱特基金资助,留学欧洲,自此终生深受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传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为他反思和批判美国学术思想和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先是留学法国,随后在1956年和1957年间,转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1959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9年至196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在这里,他遇到当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1976年到1983年,詹姆逊回母校耶鲁大学任教法语系。1983年转至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任教。1985年,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高薪聘请他来校任教,并委任为系主任,对发展该校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理论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起,他辞去系主任职务,仍担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和人文学科教授委员会主任至今。
詹姆逊的博士论文《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Sartre: The Origin of a Style )于1961年出版,詹姆逊以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萨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萨特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风格特征、叙事结构、价值观和发展过程。在这本早期著作中,詹姆逊虽然尚未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范畴分析问题,但他指出,“风格”概念不是一个纯美学的或个人主义的范畴,不是简单的个人表达的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文学形式、效果,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考察。风格是一种综合印象或总体效果,特定的风格超越了文本和个别语句自身的意义,阐释出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处境和新问题。[英]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孙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虽然他尚未把文本与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已经显示出詹姆逊理论研究立场和方法的基本雏形,即对文本形式、内容与历史关联性的强调和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立场。
从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詹姆逊受新左派和反战运动影响,致力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后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形成其早期代表性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arxism and Form: Twentieth-Century Dialectical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71)的主要内容,该书主要对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阐释,针对英美敌视辩证方法的学术传统,确立了辩证思维和辩证批评立场。随后,詹姆逊迅速转向对当时主流显学理论语言哲学和结构主义的研究,《语言的牢笼》(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1972)就是集中对结构主义批判的理论总结。《语言的牢笼》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把结构主义理论置于上层建筑和基础结构的对立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中加以审视,认为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上的形式主义,它研究的上层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对基础结构内容的研究,因此,文学批评必须冲出“语言的牢笼”,将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引向社会层面,建构一种新的、真正将形式与内容、符号和指意结合起来的阐释学和符号学;这里还应该看到的是詹姆逊思想的转向,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中,他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立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了梳理,但在《语言的牢笼》中,詹姆逊却迅速转向对当时语言哲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当时主流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它们在内容上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其概念、术语和本质对立的方法论使人对詹姆逊的研究方法不免诧异[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7年版,《语言的牢笼》译者前言,第1页。,从中反映出詹姆逊善于置身不同理论话语,试图博采众长,善于理论创新的学术研究基本理路和特点。自此以后,詹姆逊开始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理论,1981年出版的《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标志着詹姆逊从早期批判性理论论述中解脱出来,自身独特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判理论开始走向成熟和定型。用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话说,《政治无意识》使詹姆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美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并且成为了英语世界里最主要的文艺理论家之一。”转引自[英]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孙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政治无意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化阐释理论的终极的不可超越的视域和地位,并确立了历史化和包容性的文化阐释与文化批判战略。它以绝对的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点,以阐释文本的政治无意识和社会象征为目标,建构起文本阐释的一系列同心圆,试图从历史叙事说明文本形式的深层社会内容蕴含,从政治、阶级和生产方式中揭示出被文化文本遏制的政治无意识和乌托邦内涵,阐释出“文化革命”的必要性。
研究者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以20世纪80年代或以《政治无意识》为分界,詹姆逊开始由早期的文学批评转向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1991)被视为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詹姆逊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期理论,把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置于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加以考察分析,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这一著作的问世,确立了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思想大师无可怀疑的尊崇地位。随后,詹姆逊将文化研究和批判领域广泛拓展到影视、建筑、大众文化、空间等广阔的社会文本,也特别关注文化全球化、第三世界文学、现代性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展了他的文化批判理论。《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Late Marxism: Adorno, 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ialectic)(1990)、《可见的签名》(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1992)、《时间的种子》(The Seeds of Time)(1994)、《文化的转向》(The Cultural Turn)(1998)、《布莱希特与方法》(Brecht and Method)(2000)、《单一的现代性》(The Single Modernity)(2003)、《未来的考古学》(Archaeological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2005)、《现代主义文选》(The Modernist Papers)(2007)和《辩证法的演化》(Valences of Dialectic)(2008)等著作相继问世,进一步巩固了詹姆逊在当代世界文化批判领域领军人物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