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镜像自我研究:理论与实证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4-015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 镜像自我缘起于社会心理学,随着研究主题的深入,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本书第一章重点探讨镜像自我的性质、结构及其研究历史。第二章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分别从四个视角对镜像自我

作者姓名: 岳彩镇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镜像自我缘起于社会心理学,随着研究主题的深入,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本书第一章重点探讨镜像自我的性质、结构及其研究历史。第二章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分别从四个视角对镜像自我的核心成分——反思评价——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从人格心理学视角初步探讨了反思评价的特点。第四、五章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反思评价的准确性问题。第六、七章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镜像自我的认知结构。第八章从神经科学视角探讨了镜像自我的神经基础。


作者简介

岳彩镇   博士,多年来致力于镜像自我研究。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4篇;参编教材2部;参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

稿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镜像自我的含义

  二、镜像自我的结构

  三、镜像自我研究历史

第二章  镜像自我研究进展

  一、反思评价存在的证据

  二、反思评价的功能

  三、反思评价的准确性

  四、反思评价的形成机制

第三章  反思评价问卷的初步编制

  一、问题提出

  二、量表编制

  三、结果分析

  四、总的讨论

第四章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关系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总的讨论

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差异中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绪   论


一、镜像自我的含义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个体脱离了社会环境,将很难成为社会人。“狼孩”的例子最为典型。“人们只有在人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人去认识自己。”这表明社会环境对于自我的重要性。从自我的早期研究至今,研究者都强调社会过程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James(1890)明确指出自我中的社会成分,主张自我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反映。

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人际互动,我们逐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通过人际交流,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知道了自己的特点、也开始认识了自己。正是在这种人际交互过程中,我们才逐渐发展出自我。

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显而易见,以至于离开他人,我们甚至无法形成自我。Cooley(1902)强调了自我发展中他人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自我不能与社会影响相分离,并提出自我是通过反思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构建成的。Cooley(1902)将其称为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或投射自我(reflected self),它是指人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产生的自我认知。

例如,小李同学一直认为自己不擅长物理,甚至有些讨厌物理。在某次课堂上,物理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说要找一位在物理方面很有天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并点名让小李回答。自此以后,小李觉得物理老师认为自己擅长物理,因而再也不认为自己不擅长物理,甚至会认为自己在物理方面有很高的天赋。这个例子能够很好地诠释镜像自我,小李对自己是否擅长物理上的认识来自于物理教师的看法,因为他觉得教师认为自己在物理方面很有天赋,因而自己也会如此看待自己。Cooley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自我认知依据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童年早期开始,个体就在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学着去推断他人怎样看待自己,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等。“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于自我而言,他人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试图去了解他人眼中的我的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使之与他人眼中的看法相一致。

Cooley认为镜像自我有三种元素。首先,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其次,个体想象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一形象;最后,个体体验到有关他人评价的情绪性反应,如产生害羞或骄傲等情绪体验。

二、镜像自我的结构

在上述小李的案例中,至少包涵着三个方面。首先,物理老师(有意或无意地)表达了对小李在物理学科上的看法;其次,关于物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小李进行了推断;最后,在物理知识上,小李也存在着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认为,镜像自我包含三个要素,即他人评价、反思评价和自我评价。

1.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others’ appraisals)指他人对自己的实际评价,也就是说他人对于我们的真实看法是什么样的,也称为他人实际评价(others’ actual appraisals)。

在他人评价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他人。有关系紧密的亲密他人,如父母、配偶、好朋友等;有关系紧要的重要他人,如导师、教练、顶头上司等;有关系普通的一般他人,如普通同学、一般朋友等;也有关系疏远的不熟悉他人,如点头之交等。

在他人评价中,他人对个体评价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例如,他人可能关注个体的行为表现,如言语表达、身体姿势等;或者关注个体的人际关系,如社交广泛、独来独往等;或者关注个体的个人特质,如外貌特征、勤奋程度、性格特点等;或者关注个体的能力,如运动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等。

他人可能对个体进行直接的、明确的评价。例如,有时候我们会直接听到“你长得好漂亮”、“你太能干了”等这样的赞美。这样的直接评价可以让我们明确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但有时候,他人对个体的评价更多是含蓄的、模糊的,尤其当这些看法对个体带有不利的、伤害性的结果时。例如,有个女孩穿了一件不太合体的衣服,并且询问别人的感受时,别人通常只是一个模糊的回答(如“挺好的”)。别人之所以如此说,更多是因为如果直接表达真实看法,可能会引起这个女孩的尴尬或者有损双方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强调人际沟通的含蓄性,在人际交流中,他人更多表达积极看法,很少甚至不会表达负面看法。

有时候,他人会有意识地表达对个体的看法。例如,当师范生在试讲练习之后,小组成员会专门针对其讲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人是积极主动地表达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个体的自我调整,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但也有很多时候,他人对个体的看法是无意中传递的。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即便在和这个个体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会用言语表达任何负性看法,但或许会通过表情或身体语言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通过无意中的表情表达,人际之间就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2.反思评价

反思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是指个体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觉,也就是个体推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称为反思自我评价(reflected self-appraisals)。反思评价是镜像自我的核心内容。

当个体进行反思评价时,如同他人评价一样,可以是各个具体领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会推断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表现、工作能力或者人格特征等。反思评价也可以是整体性评价。个体会猜测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也会推断他人对自己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等等。

反思评价是个体认为他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当涉及不同他人时,其反思评价可能存在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我们通常会推断某个具体他人(specific other)对自己的看法。例如,对于学业成绩,个体或许会猜测父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而猜测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则极为普通。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还会将诸多具体他人或群体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抽象的、普遍的他人,即“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个体还会采用概括化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例如,一个人在演讲完之后,试图了解听众对自己的表现有何评论。此时,该个体并不是关注某个具体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会想象整个听众群体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

在思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一方面,我们推断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猜测别人对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如何。这反映了反思评价的两个特点:认知性和情绪性。例如,在开始恋爱之前,个体会积极表现自己,一方面,个体试图知晓对方对自己的看法(认知性反思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个体更想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情感态度(情绪性反思评价),对方是喜欢自己还是讨厌自己呢?

反思评价对外承接着他人评价,对内密切联系着自我评价,因而它是镜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appraisals)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自我的内容极为繁杂,如James认为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因而,自我评价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但在镜像过程中,主要关注与人际互动中关系较为紧密的自我评价。例如对于自己人格特质(Arbright, Forest, Reiseter,2001;Carlson, Vazire, Furr, 2011)、运动能力(Amorose,2002;Weiss,2010)、学业自我(Bouchey, Harter, 2005)、身体特征(Croson, Muller, 2004)的评价等。

他人评价、反思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镜像自我的三个成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理论思考到实证研究,众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也成为镜像自我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三、镜像自我研究历史

1.库利与镜像自我

在詹姆斯的基础上,库利(1902)也对社会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库利首先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库利看来,社会具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指人类集体的一面,也可指任何个别的社会组织;第二层意义指的是“人们直接的交流,包括交谈和有具体对象的同情——简言之,就是交际”。关于这一点,库利论述说:“正是在人际关系中个性才最明显地存在和表现出来。”第三层意义主要表示增进社会福利。关于个人与社会,库利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体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个人是与人类整体不可分割的”;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整体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每一个个人”。

然而,个人与社会是怎样联结起来的呢?库利认为,个人是通过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来学习社会、走向社会的。所谓初级群体是指个体间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世界,如一个家庭,儿时的游戏伙伴,大学的班级或者一个社区群体等。关于初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库利表述道:“在初级群体中,人性逐渐产生。人性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人性,而人性又可以在孤立中失去。”

库利认为自我是一种自我感觉,“‘我’最初是作为一种感觉或者我们思想中的感觉组成材料而为我们的经验所知”。比如,当我们用“我”或“我的”来表达某个意思或想法时,“自我感觉就会通过联想而出现”。在库利看来,当我们在社会中应用自我概念时,并不会经常地想到自己的身体,它更多是指观点、目的、愿望、声明等等。库利认为“普遍用语中的‘我’总是或多或少地和讲话者及其他人有着特殊的联系”,因而在其自我研究中,他将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自我这个方面。他也认为“社会自我只不过是意识对自身产生于交流生活的某种思想或者思想体系的认识和感觉”。

库利认为自我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某种东西,相反,它是“普遍生活中最最重要的部分”,由于自我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普通语言中‘我’有联系他人的意义”。因而社会中的他人对个体自我的影响也就变得极为显著。

在这一逻辑的基础上,库利提出镜像自我这一概念。“在许多情况下,与他人的联系依赖较为确定的想象形式,即相信他的自我——他专有的所有意识——是如何出现在他人意识中的。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这种社会自我则可以被称作镜像自我。”库利认为镜像自我具有三个主要成分:“想象他人心目中我们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这一形象的判断;产生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而且在库利看来,“人们总是想象,并在想象中与另一个头脑持同一判断”。比如“我们羞于在一个坦率的人面前显得躲躲闪闪,在一个勇敢的人面前表现出胆怯,在一个优雅的人眼里显得粗鲁”。

随后,库利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镜像自我。库利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观察,发现即便是六个月大的婴儿,也会通过各种行为(如扭动,咯咯笑,伸出手臂等)进行人际互动,甚至会“过分地注重别人对她的看法”。库利发现,儿童不但关注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对他人进行了区分,“一个孩子已经相当关心自己在某个人心目中的地位,而对另一个人则可以毫不在意”,并且“很快学会了在不同的人面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另外,库利也发现了性别差异,“女孩子的社会感觉更敏锐,她们更明显地关心和研究自己的社会形象,更多地受自己的社会形象的影响……男孩总的来说自我感觉不是那么敏锐”。

如同将自我理解为自我感觉一样,库利更多是从情绪、情感角度来理解镜像自我。库利认为“假装、虚荣等都意味着错误地受了想象他人对我们看法的影响,这些影响……打破了他的心理平衡……失去正常状态,于是变得愚蠢、软弱和卑鄙”;“意识到别人对他的观察,就会引起模糊的不舒服、怀疑和紧张的感觉……在陌生人的观察下或多或少会感到焦虑和窘迫”。

最后,库利论述了社会和他人对自我的塑造。库利认为,如果没有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则很少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感,“个人的自我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才能被感觉到”,即便是群体自我,“也只有在与更大的社会发生联系时才能感觉到”。另外,如果我们在一个很重要的人面前时,我们就可能会“按他的意识中我们的形象重新塑造生活”,“一个敏感的人,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人面前,会暂时使自己符合对方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即便是内心平衡、行动和谐的人们不知道他们在关心着他人对他的评价,但这种影响也可能通过“潜意识或暗示”来实现。因而,在库利看来,自我就是通过猜测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比而言,詹姆斯所论述的自我更多是一种静态的,没有发展的自我;而库利则探讨了自我的发展问题,但由于将自我理解成自我感觉,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库利主要是关注人们对自身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2.米德与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库利关于镜像自我的论述,强调了人们关于自我感觉的发展过程,即个体关于自己的感觉是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米德在库利的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米德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流,达到共同理解;心智、自我和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他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互动来实现。在符号互动中,个体的反应和他人先前向他发出的行为之间有一个中介过程,即他要对别人的行为加以解释,确定其意义,然后才能确定自己适当的反应行为。米德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假设是: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于修正这些意义的。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关注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从刚出生时与社会几乎毫无关联的生物体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也就是个体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米德认为自我的出现是个体从生物体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而自我产生的机制则存在于符号互动过程中。米德认为,互动是依靠姿势(gesture)进行的,通过长时间互动,个体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形成对姿势的一致理解,并形成能够表达相同意义的姿势,人类就运用这些有意义的姿势进行沟通。通过这些有意义的姿势,我们就能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且能够“扮演他人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就可以通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把自己作为客体来加以认识和评价。“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待他的态度,才能成为他自己的客体。”米德认为,当个体具有了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看自己,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能力时,自我也就出现了。因而,从根本上说,自我的形成是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正如米德所说的“自我,正如它成为它自己的客体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果,它因社会经验而产生”。

自我产生之后,随着个体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米德认为,儿童时期所玩的游戏在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常小的孩子喜欢独自游戏,因而还没有任何社会化迹象。之后,孩子进入游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只会与特定的个体玩耍,并且会模仿或假扮某个具体的他人(如警察、同伴或父母),比如模仿警察的行为和言语等。这个阶段的儿童与其他人的互动是具体的、直观的,只局限于具体个体之间,“在游戏情境中,只存在一种角色接着另一种角色的简单系列”。米德认为,这种玩耍对于自我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他需要采择特定他人的看法或观点,从另一个他人角度看待自己。

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竞赛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着大量的其他人,而且个体必须同时意识到许多人的观点。“参加一项竞赛的孩子必须要做好在竞赛中了解所有竞赛成员态度的准备……如果他打棒球,他必须对牵涉到自己位置的所有位置的行动作出反应,他必须参与所有这些角色。”因而,与游戏阶段只需要采纳一个具体他人的态度不同,在竞赛阶段,儿童则要采纳许多他人的态度。在这里,个体也会得出一个“他人”的概念,这个“他人”不是具体的某个个体,而是参与同一过程的所有人的态度的整体,也就是“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这个概括化他人是一种抽象共同体,“给予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以称为概括化他人。概括化他人的态度就是整个社区的态度”。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阶段,我们形成了概括化他人,个体能够采纳代表社会多数人的抽象的、普遍的观点。米德认为,只有当这种现象发生之后,才能表明自我已经充分发展,关于这一点,他是这样论述的:“假定人类个体的自我充分发展了,那么对他而言仅仅能够知晓他人对他的态度是不够的……他必须了解人们普遍对他的态度。他只有在能够获得他所在团体或社会对于他的态度时,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

因而,在米德看来,具有了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来看自己的能力,则标志了自我的出现;自我的出现则是个体从生物体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而自我的完全发展则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游戏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自我仅仅由各个具体他人对他的态度所构成;第二阶段为竞赛阶段,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采纳许多人的态度,此时自我是由普通大众对他的社会性态度所构成。只有经历这样两个过程,个体的自我才能得到完全发展。

最后,与库利强调自我感觉不同,米德认为在考虑自我的性质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认知上。关于这点,米德表述道“自我意识,而不是情感体验……为自我提供了一个核心和基本的结构,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而不是情感体验……自我的本质……是认知的……”

3.Kinch对镜像自我的拓展

库利和米德的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构建于社会环境,自我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Kinch(1963)在此基础上,也指出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于社会交互过程中,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Kinch进一步分析了这个过程中的各个变量,以及各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Kinch(1963)认为,在镜像过程中,包含几个主要变量:自我概念(即自我评价)、个体对于他人对其反应的知觉(即反思评价)、他人对个体的实际反应(即实际评价)和个体的行为。这些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是:

假设一:个体对于他人反应的知觉影响其自我概念;

假设二:个体的自我概念直接影响其行为;

假设三:个体对于他人反应的知觉反映了他人对个体的实际反应。

在这三个假设的基础上,Kinch还得出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五(通过假设一和假设二得到):个体对于他人反应的知觉影响其行为;

假设六(通过假设一和假设三得到):他人的实际反应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

另外,Kinch还指出,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着他人对个体的实际反应(假设七)。

综合而言,Kinch镜像过程(反思评价过程)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见图1.1),他人的实际反应(实际评价)影响着个体对于他人反应的知觉(反思评价),这种知觉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行为;而个体的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着他人实际反应,如此循环。

图1.1:Kinch(1963)的镜像过程模型

Kinch继承了符号作用理论的主要思想,超越了库利只关注个体对于自身情感是如何发展的观点,传承了米德所强调的“自我本质上是认知的”思想,将这些思想用于解释个体关于自身的想法是如何发展的这一问题上。并且对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变量,厘清了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建构了镜像过程模型。虽然Kinch的镜像过程模型没有在之后的实证研究中得到完全证实,甚至有些假设存在着问题,但是镜像过程模型促进了镜像自我的实证研究,为这一研究主题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