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学术著作。
在体系上,作者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在内容上,本书注意展开分析说明“老祖宗”和“新境界”的问题,力图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读者系统而动态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孙 海 男,1964年11月生,河南桐柏人,许昌学院教授,河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许昌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长期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在《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求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湖北大学学报》等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世界银行师范教育发展贷款项目,主持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著(参编)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论》、《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哲学》等。
总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精髓论
一、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三章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分论
一、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论
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
第五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论
一、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六章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论
一、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
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第七章政策和策略论
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二、政策和策略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论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文化工作
第九章党的建设论
一、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论
第十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三、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一、社会主义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政治保证论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论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三、“一国两制”的深远意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论
第十六章伟大的理论创新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二、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第十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论
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坚持和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十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
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论
第二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论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做出一系列新概括
第二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结束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总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自己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国和世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找到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前进中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早就要求东方的共产主义者,在有别于欧洲国家的特殊条件下,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他指出,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同时又是一个特别崇高的任务。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毛泽东后来经常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收获就是形成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2](P10)这是对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界定。如前所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以下三大要素:一是它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三是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作为“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的学说的辩证法”[3](P416),马克思主义是迄今唯一能透彻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4](P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各国无产阶级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否则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失去方向,归于失败。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只有在具体针对各国各时期不同国情正确地加以运用时,才能转变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力量。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强调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原则。这一科学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一,从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革命与建设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最终归宿。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条件和实践环境相结合,才能用以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第三,从世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视角看,自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历史时代、社会实践和各门科学都有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是空前的,也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如果不尊重社会生活实践,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努力通过勇敢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不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创见和新的文明成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P292)。
第四,从中外文化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式作为外来的文化形式,只有转变为中国人的理论思维,融于中国文化,具有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也就是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反映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和优秀成果,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5](P146)。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主要领导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都深刻认识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坚持的关键,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党也正是在这种认识和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在其他国家所不能遇到的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老祖宗”那里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地照搬过来,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与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为中国革命赢得了光明前景。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作为这一重大探索结晶的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根据迅速变化着的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新的回答和概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
第二,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提高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为实现这种结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大局出发,从全局着眼,紧紧抓住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最大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四,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世界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融入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五,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它的产生,适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第一,二十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加剧,造成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由于中俄相邻,且基本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影响极为深刻和巨大。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历史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封建的买办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要实现这种大革命,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八十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其失败、流产和夭折的重要原因,无一不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历史证明,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必须由先进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出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二百余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揭示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而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毛泽东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它。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光辉典范。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具体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规律;它使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具有独特内容和民族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又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凡是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政治口号,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与此同时,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随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推进和毛泽东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成熟而形成。只有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科学体系上去把握,才能获得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解。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对这一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前途以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的论述。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要是关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主要是对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宗旨和原则的论述,以及游击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思想。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主要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以及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等等。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主要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的思想,等等。六是关于党的建设。主要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思想,“三大作风”的思想以及党的建设的方针,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是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三是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