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项重任。作为信息检索教材,本书力图体现信息时代信息检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在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传统信息素教育内容外,重点介绍了各
作者姓名: 胡爱民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7
内容简介
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项重任。作为信息检索教材,本书力图体现信息时代信息检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在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传统信息素教育内容外,重点介绍了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电子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本书博采同类教材众家之长,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自身特点编写,是读者提高信息素养的简明高效实战教程。
作者简介
胡爱民 1976生,湖南隆回人,湘潭大学图书馆学学士,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长期致力于信息素质教育,电子资源的宣传推广。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省级课题5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第二章 信息检索
第一节 信息检索基础
第二节 信息检索语言
第三节 信息检索技术
第四节 信息检索方法
第五节 信息检索效果
第三章 网络信息检索
第一节 网络信息检索基础
第二节 网络学术文献信息的检索
第四章 网络数据库检索及利用
第一节 中国知网
第二节 维普数据库
第三节 万方数据库
第四节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
第五节 常用外文数据库的检索
第五章 电子图书资源检索与利用
第一节 纸质图书
第二节 电子图书
第三节 三大文献保障中心
第六章 搜索引擎
第一节 搜索引擎基础
第二节 常用搜索引擎
第七章 特种文献检索与利用
第一节 专利文献检索
第二节 标准文献检索
第三节 学位论文检索
第四节 会议文献检索
第五节 科技报告检索
第八章 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一节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信息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分析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信息(Information)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这个词可能是现代社会使用最多最频繁,同时也是使用最泛滥的词汇之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信息密不可分,信息与材料、能源并列,被称之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它不仅被广泛使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而且也被广泛采用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研究中。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之为“资讯”,我国古代用的是“消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随后很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信息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信息学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它也被作为经典性定义加以引用。
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物理学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信息熵描述系统与环境交流信息的程度。
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或者说,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信息是由事物发出的、体现其存在和运动状态的信号和消息。信息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信息是指物质、能量存在和运动状态的表征;狭义的信息是指具有新知识、新内容的消息、情报和信号,是人类的知识、学问及从客观现象提炼出采的各种消息的总和。
(二)信息的特点
1.普遍性。从宏观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信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是普遍存在的。
2.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存储于一定的载体中,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二者不可分割。
3.客观性。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源,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运动与状态的反映,信息是客观存在的。
4.相对性。认识能力与认识条件不同,信息接收者获得的信息与信息量也不同。
5.可度量性。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
6.可扩充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完信息将不断扩充。
7.可存储、传输与携带性。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8.可压缩性。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就可使之精练,从而浓缩。
9.可替代性。信息的利用可以代替资本、努力和物质材料,减少了它们的消耗。
10.可扩散性。由于传输的渠道多样化和快速所以使信息得以散布开来。
11.可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人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的双方或多方均不会损失信息的内容。信息可以转让,一个人出卖一个“信息”,买者确有所得而卖者亦无所失。
12.时效性。信息只在某一定的时间内有效。信息是对事物存在方式及运动方式的反映,随着事物的变化,信息也将变化。
13.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14.价值相对性,对不同的人而言,信息的价值也不一样。
15.真伪性。按照对信息的认识不同,有正确的信息与虚假的信息之分。
(三)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的社会属性分,可分为政治信息、军事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生活信息等。
2.按信息的处理加工程度分,可分为一次、二次、三次信息。
3.按信息传递的范围分,可以分为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
4.按信息管理组织的角度分,可分为系统化信息和非系统化信息。
二、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
(一)信息源的定义
信息源,顾名思义,即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含义十分宽泛,信息源的定义也因学科领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出版的《文献术语》一书将信息源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信息源。一切产生、生产、存贮、加工、传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
在图书情报领域,信息源被解释为“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它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又可进一步分为文献信息源和非文献信息源(非文献信息源又包括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
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
(二)信息源分类
1.按信息源产生的时间顺序来划分:先导信息源、即时信息源、滞后信息源
先导信息源是指产生于社会活动之前的信息源,如天气预报。即时信息源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如工作纪录,实验报告等。滞后信息源如报刊。
2.按信息源传播形式来划分:口传信息源、文献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
口传信息源存在于人脑的记忆中,人们通过交流、讨论、报告会的方式交流传播。实物信息源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制品中,人们可通过实践、实验、采集、参观等方式交流传播文献信息源存在于文献中,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学习等方式交流传播,包括印刷型信息源和电子信息源等。
3.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分
一次信息源:直接来自作者的原创,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从一次信息源中加工处理提取的信息
三次信息源:再生信息源或工具书(百科全书,辞典,手册,年鉴)
四次信息源: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