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进行了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和实践中培养专业教师的研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新课程在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在公立学校的基础上,私立院校、教辅机构不断发展,数量逐年增多,新手教师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这样一来,新手教师的机遇更多,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新手教师是否能够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迅速完成专业成长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简介
徐文峰 男,1973年9月出生,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张店区第六中学校长、傅家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张店区卓越校长培养团队成员。2014年被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表彰为“教书育人楷模”。
作者曾荣获淄博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优秀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淄博市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张店区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理论探析
第一章 教师职业及社会价值功能的认识
第一节师吏合一的古代
第二节渐趋独立的近代
第三节尊师重教的现代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
第一节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第二节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理论
第一节职业/生命周期标准及其体系
第二节心理发展标准及其体系
第三节教师社会化标准及其体系
第四节“关注”研究标准及其体系
第五节综合研究标准及其体系
第六节“自我更新”标准及其体系
第六章 “自我更新”专业发展新理论
第一节“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价值
第二节由断续走向持续的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教师是成人学习者
第七章 “自我更新”理论基本特征
第一节专业发展过程是自己反思的对象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双重性
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性
第八章 “自我更新”专业发展机制
第一节“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和走向
第三节“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节“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本形式
第五节“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第九章“自我更新”的实践指导
……
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理论探析
第一章
教师职业及社会价值功能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是密不可分的,阐释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就必然涉及教师职业的演绎进程。在我国历史上,教师职业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的变革上。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师教”从于“王道”;近代,教师职业逐渐独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尊师重教,科教兴国。
第一节师吏合一的古代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传统,虽然在某一历史时期有过变化,但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教师的社会功能上。所谓“尊师”,看重的是教师承担的社会功能。简洁地说,“尊师”就是“重道”,就是“重教化”。从历史意义上讲,“重道”,就是为“王道”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重教化”,就是让百姓、民众接受“王道”,服从阶级统治,做顺子臣民。
先秦时期,荀子就提出“尊师”的观点:“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认为,教育有教化人的作用,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在《学记》中,对“师”与“道”的关系,有这样的表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提出了“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的观点,这就把教师和仕途直接联系起来了。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直接用“法”代替“道”,用“吏”代替“师”,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诚然,法家主张的“法”与“吏”,和儒家的“道”与“师”,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两家对于教育者在治理国家、尊重师道、加强教化,增强法制中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尤其法家这种直接代替等同的方式,更清晰地体现了教育者服务于统治者的社会工具价值。
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并没有改变,而且随着历史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保障教师职业功能的制度和机构,使其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所以,在封建社会,朝廷决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王道”决定了教师的生存状态。封建统治的制度、政令,直接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富贵贫贱、官宦沉沦,甚至是生命。在这一点上,秦朝“焚书坑儒”,是“师教”因“王道”大变的惨例;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的决策,是“师教”与“王道”合一的典范;后唐韩愈,这位儒家道统的捍卫者,在传世名篇《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给教师职业进行了定位,发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呼吁,强调“师教”对于“王道”的依存关系。但是,韩愈却因此受到诋毁,这可以看作为“兴王道”而“重教师”,因“重师道”而遭诽谤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