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建国后,我国合唱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我国的合唱课堂教学和合唱训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合唱课就是合唱排练课,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熟悉掌握合唱的理论知识,缺少用合
作者姓名: 祝仰东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6
内容简介
建国后,我国合唱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我国的合唱课堂教学和合唱训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合唱课就是合唱排练课,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熟悉掌握合唱的理论知识,缺少用合唱指挥知识指导练习指挥动作等。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近十几年来在合唱指挥领域的研究资料及成果进行梳理,并搜集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就目前合唱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祝仰东 男,1965年3月生,山东梁山人,硕士生导师,教授。多年来担任音乐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指挥表演等方向的学术研究。出版专著3部,完成省级、校级课题7项,在《人民音乐》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指挥各类专业合唱演出两百余次。
绪论
一、合唱艺术的文化态势
二、合唱语境的文化境界
三、我国合唱指挥教育体系
四、我国合唱指挥的发展现状
五、奉献社会的合唱艺术哲学思想
第一章西方合唱艺术史
第一节中世纪时期
一、中世纪合唱音乐概述
二、合唱艺术萌芽时期——格里高利圣咏(5~10世纪)
三、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11~13世纪)
四、复调音乐的创新——新艺术(14~15世纪)
五、多元音乐文化与中世纪合唱音乐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
一、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音乐概述
二、早期乐派的发展(1430~1490)——迪费、奥克冈、若斯坎
三、中期合唱音乐的发展(1490~1560)——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
四、晚期新旧宗教合唱音乐的发展(1560~1600)
——新教与旧教改革
五、文化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音乐
第三节巴洛克时期
一、巴洛克合唱音乐概述
二、早期阶段(1600~1640)——歌剧、通奏低音
三、中期阶段(1640~1690)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
四、晚期阶段(1690~1750)拉莫、亨德尔、巴赫
五、综合文化艺术与巴洛克时期合唱音乐发展
第四节古典时期
一、古典主义时期合唱音乐概述
二、前古典时期的合唱音乐——格鲁克歌剧改革
三、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合唱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四、文化艺术与古典时期的合唱音乐发展
第五节浪漫乐派时期
一、浪漫乐派时期合唱音乐概述
二、德国——19世纪浪漫乐派时期合唱作品(韦柏、门德尔松、
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
三、奥地利——19世纪浪漫乐派时期(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
马勒)
四、意大利——19世纪浪漫乐派时期(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
五、法国——19世纪浪漫乐派时期(比才、柏辽兹、圣桑)
……
绪论
合唱的艺术发展,推动了合唱表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指挥艺术人才大量涌现;指挥艺术水平的提升,又推动了合唱艺术的繁荣。合唱的艺术表演离不开指挥,指挥更离不开合唱团队。合唱从社会普通团体的集体歌唱活动出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团体表演水平的合唱艺术,又从专业团体合唱艺术,普及到社会各阶层,进而又在专业合唱团体的引领下,社会阶层的合唱文化上升到合唱艺术,向专业合唱表演水准靠近。合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一种从社会群体中发展起来,经过专业团体的历练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后,又回到社会群体中服务大众的哲学艺术。
一、合唱艺术的文化态势
◆西方合唱文化发展概述
公元9世纪左右出现的一部名为《音乐手册》的手抄本专著,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资料。专著里有我们现在所称的“奥尔加农”音乐作品。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促进复调音乐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方合唱作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西方音乐流派的衍变相统一。因此,掌握西方音乐流派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对合唱作品的表演和欣赏有特殊的意义,既有助于全面认识合唱艺术历史遗产,也能帮助我们把握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了解各时期合唱作品的表演风格与特征,对于指挥及演唱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十分有利于排练、演出,有利于合唱队的训练和建设。
西方合唱作品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可以按照西方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去掌握。作曲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称为风格,彼此相似或者接近的个性集中起来就形成了流派。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们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容易接近,气质、方法、取材容易类似并且相互影响,于是形成某种流派,这是通常流派出现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原因。同时期可能出现多种流派,或接近或对立,它们在音乐史上发挥各自的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潮就代表该时期的主流,称为时代风格。不过,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服从时代的划分,同时代的作品可以风格不同,一定的风格也可以跨越不同的时代。何况合唱作品的诞生也许更为特殊。例如前人创作的歌曲被后人编成合唱曲,著名歌曲会有几个合唱版本流传,有时影响不大的歌曲被编成合唱作品后大大增色而影响扩大。歌曲作者或合唱编配者往往采用不同时代流派的创作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部成功的作品之中。社会的文化现象是复杂而多变的,一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只能从具体作品本身来研究确定。
欧洲的合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多声部合唱艺术的时间大约是在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在此之前,均以单声部演唱形式为主。因此应该说,欧洲真正的合唱艺术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15世纪以前),实用性宗教音乐是欧洲合唱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即使是现在,大多数非宗教甚至纯艺术性合唱(作品)活动,仍或多或少地带有宗教音乐表现色彩的影子。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并以教会复调音乐为主,一般是在教会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如弥撒曲、圣母颂歌、安魂曲、圣母悼歌、感恩赞、哀歌等(并使用阉人歌者)。同时,也有世俗题材、或介于宗教和世俗之间题材的合唱音乐,一般使用母语演唱,也有采用乐器伴奏的情况,如牧歌、经文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在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上演唱的弥撒曲(对西方音乐发展影响很大的一种宗教音乐形式,名称出自仪式结束词“礼毕,会众退席”,基本结构由五个部分组成: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善哉经、羊羔经)和安魂曲(用于天主教追悼死者仪式的套曲,一般分八段),在许多巴洛克后期和后世作曲家的笔下变成了非宗教礼拜仪式上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虽然保持着早期弥撒曲的基本结构,也用拉丁语演唱,但在每一个部分都增加了许多表现世俗情感的乐曲内容(即分曲),使之成为结构非常庞大的作品。特别是荣耀经和信经,各自又包含8个分曲,有独唱、二重唱、合唱。规模之大,根本无法在礼拜仪式上演唱,其声乐和器乐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与罗马天主教音乐背道而驰的。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完全打破了早期教会安魂曲的结构框架,不用拉丁语演唱,唱的是根据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中经选择而成的7段德文歌词,并用乐队和管风琴演奏。
巴洛克初期,出现了“清唱剧”和“康塔塔”(歌剧也同时出现)。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内容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题材,其二者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发展趋势是:从教堂音乐转向世俗音乐,从复调音乐转向主调音乐,从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体裁转向交响性质的声乐体裁。这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类的歌唱艺术从此有了可以表现重大题材、容纳更多艺术内容的大型体裁和表演形式,而且是远远早于器乐的大型体裁。早期的清唱剧是一种宗教题材的歌剧,并不是只唱不演的清唱剧。到了17世纪中叶,意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所作的清唱剧奠定了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清唱剧模式。
巴洛克时期的合唱音乐开始注重感情和音乐的装饰性变化(此前不主张表现情感并反对音乐过于花哨,在节奏方面忽略小节线的作用),其特点为:前期以复调为主,后期逐步向主调过渡,肯定了小节线划分强弱规律的作用。创作方面大量使用数字低音的手法。
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的合唱艺术在形式和体裁方面并无太多的变革。只是从贝多芬开始,以及马勒等人为使交响音乐具有更恢弘的感染力和更深刻的表现力,在交响曲中加入合唱部分(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马勒的《大地之歌》等),但在创作技法和表现内容方面却有了较大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音乐织体的变革,即将复调音乐的创作形式,改变为以主调音乐为主;二是提出了
多声部写作,即把“对位”为主要作曲手法,改变为以“和声”音响为主要听觉,曲式结构进一步明确,器乐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半音阶等;三是
音乐表现更偏向于强调结构、力度、速度对比及色彩的强烈对比,大量出现标题性作品,作者和表演者可尽情地表达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