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经济规划实证分析的角度,围绕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和居民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以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论述了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具备的新思路、新理念。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解决城市经济学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杨 晗 男,黑龙江人,1974年出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从事大学教育工作10余年,现任哈尔滨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有世界经济、日本经济、区域经济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担任多家企业的经济顾问。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经济学
第二节 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第二章 城市体系的结构和演化
第一节 中心地带理论
第二节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理论
第三节 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节 城市体系: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城市集聚经济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城市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第三节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
第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实证研究和应用
第一节 集聚经济的存在性
第二节 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政策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集聚经济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
第五节 规模报酬模型
第五章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基本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第三节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第六章 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分析
第七章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 家庭居住迁移的原因分类
第八章 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模式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 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国外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第九章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与问题成因研究
第一节 中国城市交通现状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现状
第三节 中国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第四节 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供给
第五节 城市的交通供给
第十章 交通拥挤在经济学中的分析应用研究
第一节 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城市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变迁
第十一章 城市环境污染原因与环境政策分析
第一节 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第二节 环境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有利于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手段
第十二章 城市环境保护和发展模式的经济学效益分析
第一节 城市环境保护和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 城市政府类别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城市政府概述
第二节 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职能
第三节 城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第四节 城市财政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经济学
现代城市是在技术进步并导致农业出现剩余的条件下产生的。与早期的城市发展非常缓慢的情况不同,从19世纪开始,全世界的城市经历了一个非常快的发展过程。结合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样一个城市革命的过程:在美国,城市化的水平从1800年的5%上升到了1950年的60%,直至现在的77%;在欧洲,居住在城市内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在1850年接近20%的水平,而这个数字到1900年变成了38%,1950年更是上升为52%,到目前已是75%。而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规模从1950年的30%变成了1995年的45%,而且最新的预测表明,到2015年有超过5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人口在大型城市内的集聚程度在日益上升。例如,在1950年,全世界只有两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它们是纽约和伦敦,而在1995年,已经有15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而且据估计,2025年拥有1000万人的城市的数量将上升到26个,是1950年的12倍。不过这些数据只是在总量上部分地描述了城市化的过程,相比之下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城市在发展中所发生的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西方的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了三种阶段性的类型。工业革命前,城市的主要生产者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业工人;在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家和工人阶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内大量制造业的出现和城市间的分工;服务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型的城市转变成了后工业化的现代城市。在这个条件下,城市内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更加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城市内的分工和决策过程的细化程度比工业革命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个考察城市内空间结构变迁的角度,是正在发生的城市人口向市中心集聚,然后再郊区化的一个过程。与工业革命时(包括工业革命之前)的城市相比,现代城市的类型不再单一化,而且城市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原来比较明显的边缘之外,或者说,人口从原有在市中心集聚的情况转变为向郊区扩散的态势,所以出现了不少多中心的城市,同时城市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在过去的20年内获得了比发达国家大城市更快的发展速度,并且有趣的是,这些城市经济结构非常不同。上述现象提示我们,人口规模和生产的组织结构是表示城市类型的重要变量,在看似复杂的城市分工和城市内部不同结构的背后,应该有着特定的经济理论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发掘和认识。
城市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在本书中,我们把城市范围定义为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和较大人口规模的地带(以某个最小人口规模为参照系)。实际上,很多有关城市中心地带的研究都是假设在某个城市内部的中心人口密度达到最大的峰值,距离这个城市越远,人口的密度下降的数量就越多。可见,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学和它的姊妹学科区域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后者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都强调从空间(而不是工业门类、经济主体的职业或是其他划分经济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因此这两个领域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和模型都是非常类似的。
一般而言,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路径主要有两个: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或者说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比如,有关城市内的人口空间密度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家们一直很感兴趣的命题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址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共服务、地方税收、当地交通状况等。
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在这里城市内的空间结构被忽略了,现在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变成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过程。大量的宏观城市经济增长模型都假设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商品的交换。特别是在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中,体系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负责一组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因此城市体系总体上的某个变动都会对该体系内的每个城市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城市的职能也会发生改变。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两种讨论城市经济的方法只是一个过于粗略和简单的划分,它们在实际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相互独立的。很显然,城市类型和职能的显著改变肯定会对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化同样对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城市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劳动力进入该城市,而反过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城市内的工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围绕城市经济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说,这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在两个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学的方法论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规范主义和实证主义。前者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体的结构应该怎样组织才能够达到高效率?这一类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严格的经济学模型的推演来得出如“完全竞争型的市场是有效率的”等理论命题。相比之下,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是要利用现有的资料来论证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且运行过程和规范主义理论的描述是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