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关于农民利益问题的一些主要思想的阐述,分析了在各个历
作者姓名: 段联峥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关于农民利益问题的一些主要思想的阐述,分析了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农民利益思想的特点,并总结了解决我国农民利益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简介
段联峥 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云南省南华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专业,2002年获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主持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昆明市农村老年人精神状况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等课题6项。参与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对策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等课题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认识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利益及马克思关于利益的概念
二、马克思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认识
一、农民及农民利益的概念和内涵
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农民利益思想的主要历程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认识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马克思恩格斯农民利益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列宁的农民利益思想
第一节 列宁在革命活动初期的农民利益思想
一、从农民对土地的权益方面分析农民的经济利益之争
二、从农民对生产工具的占有方面分析农民的经济利益之争
三、从农民对市场需求的程度方面分析农民的经济利益斗争
第二节 列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利益思想
一、要分清农村无产阶级利益的同盟者和敌对者
二、无产阶级要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与农民结成联盟
三、成立革命农民委员会保护农民利益
四、民主制度能准确体现农民利益
第三节 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农民利益思想
一、根本废除土地私有制,全部土地归人民所有是农民利益的根本保障
二、农民不能用妥协的方式,而应该有组织地夺取全部土地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相信城市工人,建立工农联盟,按符合农民利益的方式妥善分配土地
四、建立农民委员会、实行共耕制,捍卫农业雇佣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利益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农民利益思想
一、农民与其他阶层共享经济利益的社会主义最初构想
二、以余粮征集制等非常措施调整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经济利益
三、新经济政策支持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四、合作社是平衡农民私人利益与国家共同利益的重要形式
第五节 列宁农民利益思想的启示
一、高度认识农民利益问题的重要性,把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机制,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三、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第三章 毛泽东对农民利益的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关注农民问题的历史渊源
一、毛泽东的个人成长经历,使其情感上关注农民
二、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认识到农民的力量
三、在革命斗争的曲折中认清了国情,毛泽东最终选择了农民
第二节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逐步形成和成熟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继续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问题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核心
二、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三、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引导农民共同富裕
四、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反对伤农行为
第四节 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局限性
一、毛泽东的思想中包含平均主义的色彩,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背离
二、没有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第五节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二、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保障农民利益而不是损害农民利益的条件下
得到实现
三、尊重农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四、还农民以真正平等的权利,这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
第四章 邓小平农民利益观
第一节 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的基本内容
一、邓小平对农民利益重要性的认识
二、邓小平对农民三方面利益的阐述
三、何以实现农民利益
第二节 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的特点
一、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二、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三、邓小平农民利益观具有全面性
第三节 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
一、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为当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的思想
第一节 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江泽民对邓小平农民增收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
二、强调农民减负政策的协调性
三、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突出农民利益实现途径的创新性
第三节 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江泽民保障农民利益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之一
二、针对新时期我国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农民利益思想
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胡锦涛对农民利益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思想的发展
一、胡锦涛的农民利益思想
二、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胡锦涛农民利益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
三、体现了务实亲民的鲜明风格
第三节 胡锦涛农民利益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以胡锦涛农民利益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农民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以胡锦涛农民利益思想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和谐农村社会建设
三、以胡锦涛农民利益思想为指导,落实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和政策,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运行
第七章 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农民利益问题
一、农民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运作不规范,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
四、当前农民利益表达存在不少问题
五、农村教育不公问题,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敛农民之财的场所
六、农村医疗事业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看病负担重
七、农民工的权益受损
八、政府机构臃肿、部门利益膨胀而农民利益受损
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
十、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十一、农民在政治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基层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民的政治利益亟须关注
第二节 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的农民利益问题
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二、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尽快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地改变生产、销售方式,转变经营方式
三、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五、依法保障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好农民的土地权益
七、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共品供给
八、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九、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应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村级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改革
十、完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渠道
第三节 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农民的根本利益
一、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二、加大农业支持和补贴力度,切实减轻农村居民负担
三、依法保护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利益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正确地说明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民经济利益是农民利益的基础和保障,要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民利益。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实现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思想为我们当今分析、处理农民利益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
利益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理论问题。由于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转向了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说明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基础和本质等。”王伟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探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4).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的说明利益范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
一、利益及马克思关于利益的概念
(一)利益释义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利益一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好处”,是与“害处”相对应的概念。但在学术研究中,对利益的认识和界定因不同的学科而有所差异。在哲学上,关注的焦点是利益的本质和关系,认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属于关系范畴。“利益是需求主体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中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以社会实践成果为基本内容,以主观欲求为形式,以自然生理需要为前提,使需要主体与需要客体之间的矛盾得到克服,使需要主体之间对需要客体获得某种程度的分配,从而使需求主体得到满意。”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4“利益应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关系,主要指客体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这种价值关系的实现便是人的利益。”肖和平,陈建新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把握群众利益的基本特性[J]理论视野(京),2000(4):35~37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利益被解释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需要”。在经济学中,利益通常被主要看作是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在社会学家眼中,“利益是处在生产力和人类需要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础,而社会资源则是利益的载体和具体内容。”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1
(二)利益的构成要素
从上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利益必须包含以下构成要素。一是要有利益的主体。人是利益的主体,当然包括人的个体及由社会人组成的群体和组织。二是要有利益主体的欲求和需要。欲求是产生需要的主观因素,需要是形成利益的自然基础。没有欲求,就不会形成需要,没有需要,便不可能形成行为的动力,也就无所谓对利益的追求。三是存在利益主体关系。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利益是在社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中形成的。四是要有利益主体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获取利益的途径和手段。不参加社会实践,不进行劳动创造,便不可能达到需要的满足,实现其利益。五是必须有利益的客体内容。也就是人们的需要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82
(三)利益的层次结构
由于利益是因需要而形成,利益的实现也就是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人的利益区分为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享受利益。生存利益是低层次,但又是必需的最基本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东西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33所以,生存利益满足后,就必然上升到对较高层次的发展利益、享受利益的追求。生存、发展和享受利益,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利益的层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利益的层次结构。
(四)马克思关于利益的概念
虽然马克思对于利益的概念并没有做出确定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许多著作中看到利益的影子。概括起来,马克思关于利益概念可以理解为: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对象经过主体的实践改造,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总体来说,马克思的利益概念,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这个概念的形成,首先,看到了利益的发生源头是需求,更加深入地看清利益源于需求却不等同于需求;其次,承认了利益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表现,但是更加抓住了其客观历史性的本质,同心理学的需求划清了界限;第三,超越了用利益的客观事物来表示利益的片面观点,建构了利益的关系理论,为正确地研究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