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了作为近现代日本海军发展基础的幕末日本海军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全书先回顾了古代日本海军(或水军) 的发展概况,其后分锁国海防的终结、幕末海防论、幕末海军教育、造船厂(所)的兴建、诸藩海军建设、幕末海战等几个专题对幕末日本海军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作者简介
杜小军 1970年生,山西太谷人。山西大学副教授,南开大学博士,中国日本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及中日近代化比较、世界近现代史。
序章
第一章 古代日本水军发展概述
一、“白江口之战”
二、平安时代的日本海盗(水军)
三、“文永、弘安之役”
四、“倭寇”与水军
五、战国水军与“文禄·庆长之役”
第二章 “佩里叩关”与锁国海防的终结
一、锁国海防的形成
二、“佩里叩关”
三、“安政五国条约”与锁国海防的终结
第三章 幕末海防论与海权意识的萌芽
一、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以防范俄国为主的海防论
二、“佩里叩关”后日本思想家的海防论
三、被迫开国后幕府官员的海防论
第四章 海军传习与幕末海军教育
一、长崎海军传习与西式海军教育的开始
二、“咸临”舰访美与日本海军第一次横渡太平洋
三、法国、英国教官的传习活动
第五章 造船厂(所)的兴建与军舰自建
一、浦贺造船厂——近代日本第一个新型造船厂
二、石川岛造船所
三、长崎制铁所
四、横滨制铁所与横须贺造船所
第六章 诸藩创建近代海军的尝试
一、佐贺藩海军
二、萨摩藩海军
三、长州藩海军
四、坂本龙马“海援队”与土佐藩海军
五、其他藩海军建设
第七章 幕末海战
一、萨英战争
二、四国联合舰队对长州的“下关之战”
三、戊辰海战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古代日本水军发展概述
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故此早在远古时代,已有有关海军及利用舰船征战的历史记载。据日本史籍记载日本太古时期有浦安国、细戈千足国、矶轮上秀真国。上述三国都是由始祖神伊奘诺尊命名的,“浦安”不仅有四海安宁之意,还有要掌握制海权,扬国威于海外之意。“细戈千足”指军备充足,而“矶轮上秀真”则有要使日本海军要在各国海军中出类拔萃之意(日)足立栗园:《海国史谈》,中外商业新报商况社1905年版,第1页。。《日本书纪》关于大和国统一日本历史中记载阿倍比罗夫曾率水军北上,三次“讨虾夷”(“虾夷”即今天日本东北的北海道地区)、“征肃慎”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是夏、商时期生活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日本人将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后的河流称为混同江,当地在后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初称黑水靺鞨)的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代中国东北三大民族。古籍中把“肃慎”部落的领地称为“肃慎国”。有的学者认为肃慎是满族的祖先。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齐明天皇派遣阿部比罗夫率军征伐东夷,进入北海,而后转舟师进至西满洲,使肃慎人降服,获得熊2头、熊皮70张;参见足立栗园:《海国史谈》,第5页。。尽管《日本书纪》的记载有些带有神话色彩,例如关于日本列岛诞生的传说。但是,对于大和统一的记载由于距离编纂年代较近,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足以证明远古时代日本就有水军。日本历史关于水军信史的出现当属对于唐新联军与日本和百济联军的“白江口之战”的记载。其后,则有平安时代(794—1192)的海盗、“文永·弘安之役”、“倭寇”、战国水军及“文禄·庆长之役”等相关记载。其中战国水军已经具备真正的海军的性质,其组织构成及战略战术对近代日本海军的发展都有影响。而丰臣秀吉在“文禄·庆长之役”侵攻朝鲜半岛,与中朝海军作战时,所倚重的就是九鬼水军等日本战国水军。
一、“白江口之战”
7世纪上半叶的东亚国际局势
白江也称白村江,在日本多将白村江(日语音读为“はくそんこう”)习惯性的训读为“はくすきのえ”。白村江并未真有这样一条江,所谓“白村江”是对白江(今天的锦江)流入黄海的海滨地区的称呼,之所以得名还由于在白江河口有名为“白村”的城栅。所谓“白江口之战”,日本方面的记载是救援百济的日本水军在白江口大败于中国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日本方面在《日本书纪》中将救援百济的援军称为“日本船师(水军)”。而中国的正史《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中则将日本水军称为“倭国水军”或“倭兵”、“倭众”等。
在谈论“白江口之战”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7世纪上半叶东亚的国际局势。
7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首先是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一度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不久发生了隋末农民起义,隋朝被灭亡,代之而起的是唐朝。经过“贞观之治”(627—649)后,唐朝的国力迅速得到增强。唐太宗摒弃了昔日“四夷自服”的外交政策,转而采取强硬的对外政策。继贞观之后,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的鼎盛期。
在朝鲜半岛,当时正处于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三国分别为高句丽(前37—668)、百济(前18—660)、新罗(前57—935)。在高句丽,泉盖苏文于642年铲除对唐朝采取温和政策的荣留王,转而对唐强硬。在百济,据朝鲜《三国史记》中的《百济本纪》记载,义慈王于641年发动政变,执掌大权。
日本方面,大和统一之初,仲哀天皇驾崩后,神功天皇征伐新罗,一度征服三韩,在任那(朝鲜南部加罗、安国等10个小国的统称)设置内管家统制三韩,从而掌握了朝日之间的制海权(日)造船协会:《日本近世造船史·明治时代》,第11页。 。但其后,朝鲜半岛局势发生变化,日本国内也发生了大化改新,以唐朝和新罗留学生为中心的势力推翻了“亲百济”的苏我氏政权,建立了亲新罗的改新政权(韩)东北亚历史财团:《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年版,第73~74页。
在朝鲜半岛的三国之间,百济和新罗的矛盾最深。641年义慈王即位前,新罗分别于605年和618年两次攻打百济,而百济则于602年、616年、624年、627年、632年、633年多次进攻新罗。641年义慈王即位后,首先清除了在对新罗战争中持消极态度的“亲大和政权派”,随后于642年大举进攻新罗。此前,新罗曾通过朝贡、遣使及派遣留学生,多方接近唐朝。唐朝则于624年和635年册封新罗的真平王和善德王,并利用新罗牵制高句丽同上,第75~76页。
642年10月,新罗善德女王派自己的妹妹金春秋前往高句丽求援,但是泉盖苏文不仅拒绝援助,且要求新罗归还刚占领的高句丽的竹岭以西地区。金春秋拒绝了泉盖苏文的要求,故此不但没有求到援军,反而被高句丽扣押。643年,善德女王派使者到唐求援以对抗高句丽与百济的同盟。唐朝提出的派兵条件是,新罗必须废女王而另立唐朝宗室为新王,新罗朝廷因此分裂为亲唐派和反唐派。毗昙虽然是善德女王任命的上大等,却成为亲唐派领袖。
645年,唐太宗亲率10万大军进击高句丽。虽然唐军进展并不顺利,但高句丽的国力因之大为削弱,从而减轻了对新罗的压力。期间,百济仍继续进攻新罗,连夺十数城,切断了新罗对唐的贡道。
与此同时,645年发生大化改新后,日本新政权倾向于改善与唐朝与新罗的关系。646年,日本政府派遣高向玄理出使新罗。翌年,新罗派实力派人物金春秋陪高向玄理回国。日本和新罗达成协议,日本从军事上援助新罗,新罗则为日本提供先进文物。
而日本和唐朝之间,632年曾有“高表仁之请”。632年,高表仁奉命出使日本,同时送日本遣唐使犬上三田耜回国,日本学问僧灵云、僧旻并新罗送使同行。高表仁一行于8月到达对马岛,10月4日至难波津。大和朝廷派大伴鸟养率船32艘,及鼓乐、旗帜等迎于江口,随后由难波吉士小槻、大河内直矢伏引导至馆,再由伊岐史乙等、难波吉士八牛引导入馆,赐神酒。高表仁与日本天皇争礼,要求其面北跪拜接受唐皇旨意而遭到拒绝,故而不肯宣朝命,于633年正月归国。大和朝廷派遣吉士雄麻吕、黑麻吕为送使,陪送至对马岛而还。其后,唐朝与日本间的关系一度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