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5-285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党和国家一直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问题是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程度如何?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书以内蒙古为例,在系统梳理国内外

作者姓名: 付桂军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党和国家一直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问题是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程度如何?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书以内蒙古为例,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惠及民生的关系。通过选取不同类型区的10个旗县,对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进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水平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一般模式和具体对策措施。对于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牧民民生改善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付桂军  女, 1972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就职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区域经济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和内蒙古社科规划基金各1项,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在《经济纵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稿件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惠及民生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惠及民生的过程

  一、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经济基础

  二、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经济体现

  三、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文化和道德基础

  四、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外在体现

  五、制度创新和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惠及民生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惠及民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主力军

  二、惠及民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社会、经济和文化支撑

  三、惠及民生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着眼点逐步由物本向人本转变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生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生思想的实现方案

 第二节  中国的民生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

  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三、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民生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发展

  三、从“一号文件”看惠农政策的伟大实践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相关指标解释

第四章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县域比较研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一、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总体变动研究

  二、牧业样本旗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三、农业样本旗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四、半农半牧区样本旗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五、煤炭资源型样本旗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六、近大城市样本旗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比较研究

 第二节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

  一、牧业样本旗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二、农业样本旗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三、半农半牧区样本旗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四、煤炭资源型样本旗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五、近大城市样本旗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第三节  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

  一、牧业样本旗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农业样本旗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三、半农半牧区样本旗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四、煤炭资源型样本旗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五、近大城市样本旗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四节  样本旗县生产发展潜力研究

  一、资本支撑能力

  二、技术支撑能力

  三、消费支撑能力

 第五节  样本旗县生活宽裕程度研究

  一、农牧民收入状况

  二、农牧民消费状况

  三、农牧民居住状况

第五章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选择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二、层次分析法(AHP)

  三、生态足迹法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二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水平评价

  一、指标的无量纲化

  二、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

  三、使用评价指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五、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评价结果

第六章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模式

 第一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进程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支撑体系:制度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正式制度

  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非正式制度

 第三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路径转化:由物本到人本

  一、加大教育资本投资力度,加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二、大力开展农村牧区农牧民职业培训

  三、加大农村牧区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投资,提高农牧民的健康水平

  四、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第四节  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惠及民生的关系

2006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惠及民生的过程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惠及民生的过程。

一、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经济基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意见》指出: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做大做强现代种植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及其贯彻实施,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素质奠定了基础,使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农民。最终形成农民的造血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无疑是对农民、农村和农业最大的实惠。

二、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经济体现

“十一五”规划提出通过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完善增收减负政策来促进农民增收。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是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二是要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三是要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通过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直接补贴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农民就业选择,在保证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为农民多样化选择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也为更高的富裕化目标和民生改善程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文化和道德基础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见》提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强调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设施的兴建、文体活动的推广,对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文化需求,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而民生改善不仅是要改善物质层面,更要改善精神层面。乡风文明的形成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重要体现。

四、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外在体现

“十一五”规划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二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村容整洁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合理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布局,还包括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污染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村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最终惠及民生。

五、制度创新和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制度基础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土地承包流转中的仲裁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三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度创新,在经济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契合农村实际的改革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