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受特定的自然、历史因素影响,近代东北煤炭资源的开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本文将通过对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过程的梳理,对各种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的分析,构建出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历程的清晰脉络,并进而对这一时期煤炭资源开发情况的整体态势、特点及其成因作进一步的考察和讨论。
首先,本文依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按照空间顺序梳理近代时期东北煤炭资源的开发布局的形成过程,并在论述区内整体开发南北失衡的态势及其成因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水平及彼此间互动关系的详细分析来建构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明的完整体系。其次,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尝试着将区内煤炭资源开发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与区内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并着重讨论外来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对区内煤炭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开发水平和模式的发展变迁模式进行总结,并对其中较为重要和特殊的抚顺煤矿和阜新煤矿进行了个案分析,希冀以此对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这一问题做出一个客观完整的评估
作者简介
王林楠 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职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教学工作。
绪论
第一章煤炭资源的存在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二节地质条件及煤炭品质、分布
第三节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
第四节勘测及储量估算
第二章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产量增长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开发水平的南北失衡
第三节铁路延伸下的格局变迁
第四节辽东地区的煤铁结合
第三章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一节煤炭资源的储量分布
第二节资本属性的复杂影响
第三节劳动力的构成与管理
第四章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败笔—阜新煤田
第一节“大日方事件”——初期的缓慢发展与蚕食
第二节“路权与矿权”—中日折冲博弈中的停滞
第三节统制体系下开采规模的膨胀和破坏性掠夺
第五章抚顺煤矿—现代因素之集大成者
第一节攫取矿权背后的真实意图
第二节生产导向下的规模膨胀
第三节市场导向期的扩张与垄断态势
第四节战时统制下的迅速衰退
第六章煤炭资源开发的两重性—传统的分化与延续
第一节时代的烙印—传统煤矿业的再生与延续
第二节现代因素的出现及传统煤矿业的发展与分化
第三节传统因素的延续和残留
结语
参考文献
绪论
一、选题意义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一种仍旧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资源的开发情况,并赋予其现实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煤炭,作为最早被开发的矿产资源之一,同人类历史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煤炭资源伴随着人类的刀耕火种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农业社会经济的重要附庸——“以利耕战”,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燃料,还是让人类摆脱石器时代的金属冶炼,煤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最好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地域封闭性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文化生态,同时也使煤炭的使用产生相当局限,只在特定区域中和特定社会环境中才被人类开采和利用,并不具备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工业革命的到来,将煤炭的地位迅速推向了极致:在石油时代之前,它从农业经济的附庸一跃成为大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动力——“能源”由此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煤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据统计,一英吨(约合1.016吨)的煤炭产生的动能,可与一成年男性1100天的工作量相匹配。H·Foster Bain,Ores and Industry in the Far East (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1933)p.37.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动力的75.1%来自煤炭,A.P.Usher,“The Resource Requirements of an Iindustrial Econom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 Supplement Ⅶ,p748.不仅如此,煤炭及其副产品还便利了人类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工场里机器的轰鸣,铁路上火车的飞驰,人口密集型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不但展现了煤炭的重要性,更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煤炭作为商品遍布全球引发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重视。
雾都伦敦,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煤炭用量的剧增让整个伦敦都笼罩在如烟似雾之中,并成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的景色,却严重危害了城市人口的健康。在我国,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高耸的烟囱排除的滚滚浓烟,成为城市工业化的标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些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城市生态,尤其是如东北的大部分城镇,因为冬季取暖,夜间城市上空仍然弥漫着粉尘和烟雾,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国人越来越注重民生和人居环境的保护,城市中的这些标识越来越少。可以说,煤炭以它的兴衰见证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自然分布和储藏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到目前为止,东北煤炭资源已知探明储量从未超过占全国总储量的3%,而年产煤量占近代全国总量的40%左右,有些年份甚至达到了50%以上。不仅如此,1930年东北煤炭年消费量已占全国总量量的37%,达617万吨之多,而人均消费量则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城市的煤炭消费量是城市近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20年全国消费煤炭最多的八大城市消费总量为930万吨,其中沈阳,哈尔滨,大连排在前三位,上海仅居第四。可以说,无论从年产量,销售区域的覆盖,东北地区在近代中国都是处于前列的,毫不逊色于当时的华北、华东地区。作为一种受自然条件约束极重,以规模效益为主的产业,在东北这样一个资源储量相对并不丰富,开发时间相对较晚的地区,何以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煤炭产销大户?厘清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寻找一系列数据资料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本文主要的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