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撷取清末民初时调作为研究对象,对清末民初流传的〔唱春调〕、〔青阳扇调〕、〔梳妆台调〕、〔无锡景调〕、〔银纽丝〕、〔小郎儿〕、〔鲜花调〕、〔叹十声〕、〔八段锦〕、〔闹五更〕、〔五更调〕、〔红绣鞋调〕
作者姓名: 李秋菊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245
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清末民初时调作为研究对象,对清末民初流传的〔唱春调〕、〔青阳扇调〕、〔梳妆台调〕、〔无锡景调〕、〔银纽丝〕、〔小郎儿〕、〔鲜花调〕、〔叹十声〕、〔八段锦〕、〔闹五更〕、〔五更调〕、〔红绣鞋调〕、〔剪剪花〕、〔栏杆调〕、〔满江红〕等数十种时调曲调作了较全面的考述;从时事政治、社会新闻、民生疾苦、男女情词、市井细民、烟花妓院、和尚尼姑、鳏夫寡妇等角度对时调曲词的题材进行了细致分类,并阐述其时代价值;从宏观上对时调曲词的概貌作了较公允的论述;从结构体式、修辞技巧等方面对时调曲词的艺术特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对清末民初时调的钞刻与传唱作了较客观的阐述。
作者简介
李秋菊 女,1978年9月出生于湖南安仁,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时调(或谓俗曲、小曲等)和弹词《再生缘》等通俗文艺。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上编 考述篇
绪论
第一节 “时调”概说
第二节 清末民初时调:一笔丰厚的俗文化遗产
第三节 清末民初时调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第一章 曲调考述
第一节 通称调名考述
第二节 专称调名考述
第三节 时调曲调的主要特质
第二章 题材刍议
第一节 题材分类
第二节 时代性的价值
第三节 时代性的糟粕
第三章 曲词概貌
第一节 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第二节 程式化与灵活性的统一
第三节 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统一
第四节 纪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
第五节 娱乐性与教化性的统一
第四章 艺术特质
第一节 命名艺术
第二节 结构体式
第三节 修辞技巧
第五章 钞刻传唱
第一节 时调小唱本的钞刻与流传
第二节 时调集的编选
下编 文献篇
附录一 清末民国时调叙录
附录二 清末民国间时调选集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本著作的研究对象,乃清末民初之时调。众所周知,清末民初时调的广泛传唱,并非一种孤立、突兀的俗文化现象,而仅是时调长河中的一段水流罢了。所谓时调,是指时兴流行、传唱较广、形式规整、曲词俚俗、某些时候具有一定商业性的市井乐歌。其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受到关注及得以确立,是早在明代中后期的事情了,发展到清末民初,时调已经具有数百年的历史。若追本溯源,时调的历史恐怕远不止“几百年”。台湾张继光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明清小曲研究》中指出:“小曲是城市中为一般民众所爱好欣赏的入乐民歌。此等乐歌随着城市的出现与乐器的发展,早就存在于人间,但自唐以来,由于文人所撰唐诗、宋词、元曲,在其兴盛之时也是文人及一般民众所共同喜好的活文学,因此其光辉掩盖了低级文人或非文人所撰的俚俗歌词,加上卫道文士的鄙视与排斥,其发展一直隐微不显。但到了明代,此等作品竟能如一朵奇葩般异军突起,争奇绽放,甚至被誉为明代文学的代表,并繁衍于清代,孕化成璀璨的花朵。”([台湾]张继光撰,郑阿财教授指导:《明清小曲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33年6月,第106页。)张先生所谓的“小曲”,即本著作所谓的“时调”。
明人所撰笔记《万历野获编》、《客座赘语》等都记录下了时调在明代文化舞台上的绚烂身影。比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一条记载: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成、弘后,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入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7页。
沈氏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系统梳理了时调在明代的流衍盛况,其除记载的〔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打枣竿〕、〔挂枝儿〕等明代时调,以其渐与词曲分野的俚俗自然的风貌而赢得各阶层、各地域民众的喜爱,成为明代市民文化、民间文化、通俗文化、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巨大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甚至引起了像沈德符之类的正统学者的“惊骇”!
流传于市井里巷的贴上俚俗标签的时调,也获得了明代不少文化名流的青睐。最早给予时调高度赞赏的著名文人,大概要算“前七子”中的李梦阳(崆峒)、何景明(大复)与“嘉靖八子”中的李开先。李梦阳与何景明都对当时汴省传唱的街市小令〔锁南枝〕赞不绝口。李开先搜集并改窜了哗于市井的〔山坡羊〕、〔锁南枝〕曲词百余篇,编成《市井艳词》一书,并作有多篇序跋予以介绍。李开先虽对时调稍有微词,谓其“淫艳亵狎,不堪入耳”,“颇坏人心”,但同时又给予高度肯定,谓其“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无之则无以考见俗尚”,更由之得出“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的论断。
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亦十分推崇〔劈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时调。他在《叙小修诗》中云:“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按:〔劈破玉〕的谐讹)、〔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88页。在写给兄长伯修(袁宗道)的信中又云:“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世人以诗为诗,未免为诗苦,弟以〔打草竿〕、〔劈破玉〕为诗,故足乐也。”[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492页。在袁宏道看来,当今学步秦汉盛唐的复古派诗文不能传世,而市井百姓随口而唱、率性而歌的时调却因其“真”或许可以传世。将演唱真性情的〔劈破玉〕、〔打草竿〕等时调,置诸于效颦学步的复古派诗文之上,评价不可谓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