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通过对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剖析和专家们研究成果的借鉴,认为以人为本重点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方面,并通过运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
作者姓名: 徐茂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剖析和专家们研究成果的借鉴,认为以人为本重点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方面,并通过运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一些核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权重的优化,设计出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紧紧围绕“如何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要义作出较为深刻具体的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
徐茂华 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光明日报》(理论版)、《重庆日报》(思想版)、《学术论坛》、《辽宁大学学报》、《重庆社会科学》、《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5部,主持、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7项,获市级成果优秀奖2项。
导论
第一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思想和评价指标体系界说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思想的界说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相关概念解析
(二)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历史上相关思想的关系
(三)中国梦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目标化
(四)对以人为本思想研究的简要评述
(五)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界说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概念解析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界说
(三)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二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科学理论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五)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实践基础
(一)放眼世情: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二)立足国情:总结我国改革与发展经验的需要
(三)着眼党情: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四)依据实情:完善现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第三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
(一)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
(三)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五)实用性原则
(六)可持续性原则
(七)注重可比性和权威性
第四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再认识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方法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三、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的构建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的构建
(三)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的构建
(四)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内涵
(一)发展为了人民方面的三级指标内涵
(二)发展依靠人民方面的三级指标内涵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的三级指标内涵
五、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的计算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值的计算
(三)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第五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
一、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的表现形式
(一)综合指标值形式
(二)分析报告形式
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一)评价我国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总体情况
(二)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我国政府2010~2013年以人为本评价指标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指标权重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我国政府2010~2013年以人为本评价实证研究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表
附录2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数据表
附录3 问卷调查
附录4 量纲的含义
第一章 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思想和评价指标体系界说
构建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界定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及其界说,即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内涵、目前学界研究的状况等。唯有正确的界定对象相关概念和全面掌握研究状况,才能客观审视、宏观把握、深入考察、全面认识、准确构建,这是进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思想的界说
以人为本思想,我国古代有之,今天要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弄清它的含义,学术界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深化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对以人为本中的“人”、“本”的界说以及“以人为本”的含义还存在很大争议,为此进行梳理和简要评析。
(一)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相关概念解析
1.人之含义
历史上,“人”常相对于物和神而言。中国古代历史上“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人重于物,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以神为本”而提出来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这里所提出的人是抽象的人,带有阶级色彩。
学界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含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所有的人。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要比以民为本的含义更宽泛,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韩庆祥在《解读“以人为本”》中认为: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意义: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如下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包容性。
第二种观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广大人民。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就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人民。它与我们党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民本位主义或者说人民利益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郝孚逸在《关于“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中认为,离开以民为本讲“以人为本”,难免把问题抽象化。今天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13亿中国人为本,13亿中国人是什么?就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地地道道的以民为本。这种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完全结合,只有在行动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实行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才是具体的和现实的结合,离开这种具体的现实的结合,以民为本就做不到,以人为本也就会永远停留在抽象的议论上。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孙显元、王锐生把以人为本的“人”解释为现实活动的人。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的人,主体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汪金友、赵存生认为在当今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等同于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而陈志尚则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它包括两层含义,即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
第三种观点:“以人为本”不能完全等同于“以民为本”。王锐生在《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难点及其应用》中认为,在一切场合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则是不妥的。他说,不能不承认,即使在旧式分工尚未消灭,阶级、阶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仍然有许多场合,例如:一是涉及普遍人性的场合;二是涉及全部人类历史的场合以及涉及当今全人类整体的事物和利益的场合;则必须讲以人为本,这时如果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用“人民”代替“人”,反而不妥。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中也认为,“民”并不等同于“人”,“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不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杨华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因为其中所指的“人”不同而具有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的“人”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所谓的人具有“具体的人”和“一般的人”的不同。如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具体的人”为本,这个“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既有作为生物人的需要,也有作为社会人的需要,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切实可行的。而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是以抽象、一般的人为本,这个“人”包括一切时代、一切地方的一切人,因而这种“以人为本”根本无法落实。二是所指的“具体的人”本身也有不同。因为同是“具体的人”也还有分工、经济生活水平等的区别,因此,在以“具体的人”为本的层面,还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
还有学者就以人为本中“人”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一,这个“人”不仅指自然人,也不仅是指社会人,而是指全面发展的人;其二,这个“人”既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指作为历史的、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和动力的人;其三,这个“人”既不是指泰勒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也不是指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和史克恩的“复杂人”,而是指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其四,这个“人”不仅是当代人,不仅是当代人中的一部分人,更不仅是决策者个人或决策集团,而是包括所有的当代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其五,这个“人”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既包括现在的13亿人口,也包括未来新增的人口,揭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