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威海市文登区七里汤小学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将心理效应原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中。全书将心理效应原理与孩子们的成长紧密结合,收集、归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49个心理效应。全书视域开阔,紧接地气,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专业
作者姓名: 刘晓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5
内容简介
本书将心理效应原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中。全书将心理效应原理与孩子们的成长紧密结合,收集、归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49个心理效应。全书视域开阔,紧接地气,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书,同时对于家长、教育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阅读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晓瑜 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七里汤小学校长。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执教各级各类优质课、公开课30多节,发表教育论文30多篇。曾获威海市名师、威海市第四届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第一章 这样教育学生更有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登门槛效应
期待背后有奇迹——罗森塔尔效应
竞争激发潜能——鲶鱼效应
尊重个性,营造氛围——齐加尼克效应
好的方法,神奇的记忆丸——系列位置效应
晴雨藏心中——情绪效应
播洒阳光,温暖心田——软化效应
借我一对翅膀——通感效应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等待效应
新袍子的价值——狄德罗效应
兴趣和好奇心是探索事物的动力——禁果效应
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巧妙运用先入为主——沉锚效应
怒责之后莫忘安慰——近因效应
教育的艺术在于留白——空白效应
防微杜渐,亡羊补牢——多米诺骨牌效应
给予希望,绽放奇迹——安慰剂效应
让批评变得更可口——三明治效应
找准目标,合理定位——成败效应
顺其自然,柳却成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不求最好,只求适合——布利丹效应
离成功一步之遥——半途效应
……
第一章 这样教育学生更有效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陶先生的育人故事让我们思索: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责备和批评,教育是使学生自己醒悟、明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群体,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个性,有的生动活泼,有的文静内秀,有的外向开朗,有的拘谨谨慎,有的调皮,有的稳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用心施教、快乐施教、智慧施教,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用充满智慧的爱润物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登门槛效应
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是他对于师父的训练要求却不感兴趣,存在厌倦和畏惧心理。于是师父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养。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父的用意。
【解读】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实验分析】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中,他派人随机访问了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己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他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助手们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助手们先请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个很容易做到的要求,所有的居民都照办了。几周后,助手们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改变成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教育应用】
刚上一年级的亮亮是一名“坐不住”的学生,无论上什么课,他总是坚持不到5分钟就会离开座位乱溜达。他的这个“坏毛病”不仅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也让老师们很苦恼。刚刚叮嘱完,一会儿他又开始溜达了。怎样做才能让亮亮像其他同学一样遵守课堂纪律呢?班主任王老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