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儒学道德论: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
点赞
本书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授权代印代发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王阳明“四句教”为中心,从道德主体性的视角来透视其心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论学背景、精神特质、内在理路和历史地位。作者在认真研读文献并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姓名: 陈媛媛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王阳明“四句教”为中心,从道德主体性的视角来透视其心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论学背景、精神特质、内在理路和历史地位。作者在认真研读文献并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陈媛媛  女,1985年5月生,河北正定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本硕博期间主攻哲学,曾获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全国一级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湖南省委党校理论研讨会一等奖,2014年1月被南华大学聘为“湖湘地域文学文化生态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稿件目录

第1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价值

 1.2.2实践意义

1.3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1.4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研究方法

 1.4.2基本思路

 1.4.3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1.4.4创新点

第2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2.1道德主体性的概念界定

2.2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2.2.1社会政治背景

 2.2.2社会经济背景

 2.2.3理学文化背景

第3章  身之主宰便是心

3.1身心观

3.2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

 3.2.1从存在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2.2从本体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2.3从境界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3无善无恶之争

3.4善恶的来源考证

 3.4.1人性论上善恶观的来源

 3.4.2形下层面善恶的来源

3.5道德主体性的形上学基础

 3.5.1心即理

 3.5.2心与性

 3.5.3一元论的体用观

第4章  心之所发便是意——道德主体性的发动

4.1“意”之独特功能与核心地位探讨

4.2未发已发论

 4.2.1未发已发关系探讨

 4.2.2中和状态辨析

 4.2.3“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是一种境界

4.2.4致中和之方

4.3理欲观

4.4仁诚说

第5章  意之本体便是知

5.1“知”范畴论

5.2良知说

 5.2.1良知之特性辨析

 5.2.2良知与见闻之知关系辨析

 5.2.3群己之辨

5.3致良知

 5.3.1致良知释义

 5.3.2致良知与德性培养过程的统一

 5.3.3“为善去恶”工夫论

第6章  意之所在便是物

6.1“致知格物”观的确立

6.2心外无物

6.3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哲学

 6.3.1阳明对佛道墨诸家思想的取舍与评价

 6.3.2知行学说

 6.3.3道德修养之最终归宿与目的——成己成圣

 6.3.4树德之方

第7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定格及其历史余响

7.1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凝练与定格——四句教

 7.1.1时间考证

 7.1.2天泉之争

 7.1.3刘蕺山别立“四句教”

 7.1.4对四句教的评价

7.2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对晚明士人心态的塑造及其流变

7.3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作为对传统儒学的变革,“理学”是宋明时期一种特定的阶段性哲学思维形态,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出现了各具特点和不同倾向的派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理学分派有两派、三派或者多派之分的说法。两派之分主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道学和以陆王为代表的道学。三派分就是在上面两派的基础上,加了以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气学一派。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性学、道学、心学、气学”四系说。其分派依据搁且不论,“心学”作为理学一大流派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阳明,是在古代被称为“真三不朽”的人物,三方面成就都非常圆满,其本人及其学派的思想传播域外,对国内外都产生的深远影响。自明代中叶之后,王阳明心学就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本课题拟就心学一派之核心人物王阳明的学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道德主体性思想做一深入解读。

之所以研究心学之道德主体性,首先是因为心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且心性与道德修养问题的探讨密切相关。儒家自创始人孔子起,后经孟子历陆九渊乃至阳明,始终都把心性问题摆在道德修养的首要地位。孔子在谈到“孝”时,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56页。可见内心存敬与否是判别人与动物的关键,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要求;孟子将仁义礼智说成心之“四端”,并且将“求其放心”作为人之为学的途经和目的;陆九渊更是创立了独特心学,将心性发展到极致;阳明承接陆九渊,提出了著名的良知说、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理论观点。儒家心性论无一例外其指向都是“道德”这一根本性伦理问题。宋明时期理学高度关注心性关系,加之理学辨析心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问题,因而理学被称为心性之学。不同的是,在道德义路的开创上,程朱所开的是“道问学”的外在义路,而陆王一派的拓展方向是“尊德性”的内圣践履义路。此路径由陆九渊开启,为阳明所承接发展,并最终定格为王门“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儒家思想中道德主体性的精神内涵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在心学一派王阳明的思想中,其学说蕴涵着丰富的主体性意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挖掘。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其主体性首先表现为道德主体性。阳明提倡道德修养,认为自我即是道德的主宰者,强调在道德行为选择上的自由自主性。

道德主体性是认识论产生以后历代哲人所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关于自我的个体性意识,早在先秦就已露端倪: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孟子在道德实践问题上主张人贵自知自觉,杨朱提倡“为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的“为我”强调的就是个体性。到了陆王,主体性问题较为凸显,陆九渊高扬个体的意志,在其后学中,个体性受到了更多关注,他的弟子杨简由强调个体性进一步向唯我论发展,将自我视为第一原理。元代的吴澄过分突出自我的地位,肯定道物皆存在于心,认为自我之心同时就是万物的主宰;在历史上,董仲舒的道德纲常说以及程朱将道德的合法性放置于外在天理的做法,都极大地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价值,人们在神圣化、程式化的道德说教下,个体的主动性受到了空前压制,《明史》记载了当时的真实境况,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后,“人之所言者,以求诸语录”的教条之风大为盛行。阳明作为道德哲学家,认为道德并非来自于外界,“向善”是人先天本具的潜能,他承接起孟子的“良知良能”说,高扬良知自由,张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人人皆可成。在当时的背景下,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提出,就既是对历史上曾重视个体能动性和自我价值的火花的承袭,又是对程朱理学笼罩下压制个体自我的抗议。

该论文从“道德主体性”这一视角来透视阳明心学,力求认真梳理解读并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主体性价值,朗现人性本具的崇高道德之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175页。皆由心之堕落引起,不可否认,曾经对我们的文明起到奠基作用的美德在现代人心中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在道德良莠不齐的今天,重塑心境,重提良知之学,重建人的道德主体性,对于“善”的回归、对于唤起对美德的尊敬无疑具有时代意义。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不是人生追求的全部价值呢?除了物质生活,显然生命主体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由此看来,阳明的“良知”学说仍有其独特价值。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无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推进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讨论中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1473—1520)生活在东西方互相碰撞交融的时代,习总书记讲王阳明是要我们自觉去面对东西方交汇融合的大历史,并深入思考在这样的大历史中,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行动,这是习主席反复提王阳明的意向所在。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常言道:“变制度易、变人心难”,“治事容易治心难”,“制度的改革”与“人心改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王阳明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于一身,历史上他从改造思想和人心的角度来思考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问题。今天我们仍需秉承王阳明先生的教导,以一颗光明的“心”将心思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去思忖改革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王阳明心学从字面上看似只是研究思想之学,实则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一场以救世为宗旨而倡导的思想改造运动,预示着一个启蒙时代的来临。其从本体论、伦理学、认识论等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了心性之辨、心物关系、知行、本体与功夫论、良知及致良知等问题,提出了诸多修身治世的良方,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本文尝试对其中的道德境界及修养工夫做一较为全面的诠释,希望这一工作可以为阳明心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拯救道德危机、社会危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

1.2研究意义

道德主体性,是认识论产生以后历代哲人所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关于自我的个体性意识,早在先秦杨朱时就已露端倪,“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57页。。杨朱的“为我”强调的就是个体性。到了陆王,主体性问题较为凸显,陆九渊高扬个体的意志,“人之于耳,要听即听,不要听即否,于目亦然,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1月版,第439页。在陆九渊的后学中,个体性受到了更多关注,其弟子杨简由强调个体性进一步向唯我论发展,将自我视为第一原理,元代的吴澄过分突出自我的地位,肯定道物皆存在于心,认为自我之心同时就是万物的主宰。阳明作为道德哲学家,承接了孟子,认为道德并非来自于外界,“向善”是人先天本具的潜能,他高扬良知自由,张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人人皆可成圣,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当世伦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主体性学说也是关于人的学说,人本理念自古就是我国所坚持和弘扬的理念,阳明的道德主体性学说反映了对人性问题的关注、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理性自由的崇尚,由于主体性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开放范畴,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个体及外界环境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掘主体性思想的可发挥价值,为道德和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另,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王学兴起于特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之下,本文力求深入解读心学、还原明朝社会风貌,进一步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对于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的研究,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又有对当今社会的正视与反思,力求在古今对比中为当今社会、个人道德的重塑以及文化传承找到可靠的支撑力。

1.2.1理论价值

由于专门研究阳明心学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对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或解读,对于深化阳明心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为基础。阳明心学的提出有其独特的社会渊源,但时过境迁,当今之世心学教法是否已经过时,是否仍然适用,是否可以作为构建当代道德的思想资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阳明心学作一系统的解读和整理。王学融汇了多家学说之理念,对儒释道墨或批判或吸收,由此也与诸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对王学的分析中,横向比较诸家理论有助于分析鉴别各理论的独特与优势,从而促进理论研究的进展。此外,本文还要进一步说明心学纲领“四句教”所蕴涵的一般哲学意义,以加深对此教法意义、价值的把握,力争在前人对“四句教”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其中的哲学问题,努力将相对抽象的教法变得清晰。

1.2.2实践意义

心性问题代表着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根本理解。本选题希望通过对道德主体性及价值的挖掘,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自身的生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在道德信仰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如何重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精神世界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任由私欲无限膨胀,那么对本真生命的破坏、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污染就会愈益严重。而阳明思想中表现出的道德理性是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峙的背景下,着力研究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在开发主体生命潜能、建构和谐生存世界上提供借鉴。

1.3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和查阅相关专著论文,《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如下:

阳明学一直是我国中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围绕一些传统议题阐发新意,开掘拓深,一些新议题、新论点逐渐进入阳明学研究的视野。前人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可以说,心学一派是在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故而与诸家学派的比较也往往被放置在阳明心学的领域中进行。在哲学史类的著作中写到阳明时往往会提及他对其他诸家的批判,写到朱熹理学流派时也往往将其与阳明的思想进行比对。当前国内关于阳明的研究专题主要有:良知与人性的净化、阳明子至善论的现代意义、心学的形而上学问题探本、心学与中国社会、心学的现代诠释、宋明理学和心学派的易学与道德形上学、儒家心学解易与道德形上学的心气之论、禅宗与心学、良知的嬗变——从牟宗三对阳明的批评来看;儒家良知论——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比较研究、仁心与良知的本体论阐释、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王阳明四句教的哲学问题、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心学的比较研究(包括与程朱理学的比较,心学内部的比较,与外国哲学的比较)等问题。

与阳明心学相关的作品:论文方面,有陈立胜的《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耿宁的《〈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作为现象学问题的“致良知”——〈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结束语》、《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理解的两个难题》;尉利工的论文《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钱明的论文《阳明之教法与王学之裂变》、江海的论文《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刘宗贤的论文《从“四句教”看王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等等。在深入研究心学宗旨的著作方面,国内研究的典型代表有牟宗三先生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杨国荣先生的《善的历程》《杨国荣讲王阳明》《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李振纲先生的《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左东岭先生的《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方加尔的《王阳明心学研究》等等,他们皆把人当作道德主体,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研究心学宗旨,突出良知自觉、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崇高道德境界,为心学研究乃至儒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国外许多学者也展开了对王学的研究。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当地掀起了研究热潮。但不同的是,他们既不是侧重于认识论的研究,也非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由于深受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都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研究王学。比较著名的学者有:韩国的崔在穆(现为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致力于中、韩、日三国阳明学的比较研究。主要论文有《东亚阳明学的开展》、《阳明学在韩国的变迁——霞谷阳明学思想在东亚的地位》、《空虚之实学——太虚思想的阳明学之转折》等。其中《东亚阳明学》一书重点探讨了阳明学的确立及其思想体系,阐明了韩国与日本阳明学的特点及异同;日本汉学家岛田虔次(1917—2000),其两本著作《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和《朱子学与阳明学》都谈到了阳明心学,《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一书探讨了人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回顾构想这样的人的概念去探寻心学运动之历史的,社会的意义,并且将阳明心学视为明治维新的一个精神推动力。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