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教育的互动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3-156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教育与文化是一个经典的永恒的话题,在教育与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在原有文化传统中产生的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主要体现为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二是在原有文化传统之外产生的教育内容及形式,这种情形必然会存

作者姓名: 马勇军 张笑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教育与文化是一个经典的永恒的话题,在教育与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在原有文化传统中产生的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主要体现为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二是在原有文化传统之外产生的教育内容及形式,这种情形必然会存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而中国的科学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就存在着典型的互动。

本书首先澄清了文化、科学、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等几个歧义较多的概念,为后面的论述奠定基础,然后从文化视角分析中西科学、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差异,解读中国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制约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提出中国科学教育文化使命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实现路径,从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视角构建中国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理论。


作者简介

马勇军  回族,1969年出生,博士学历。青岛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外国中小学教育》《高等理科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著作1部,编著2部,主编教材2部。曾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宋庆龄青少年发明创造”全国优秀园丁奖和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张笑梅  女,1968年出生,教育硕士,现就职于青岛大学图书馆,曾在高校担任《大学语文》《普通话》《公文写作》等课程,主要从事文化学、语文教育学研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省市获奖。


稿件目录

第一章  文化、科学、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科学

  第三节  科学文化——科学的深层内涵

  第四节  科学教育

第二章  中西科学发展的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西方科学发展历史回顾

  第二节  现代科学文化的内涵发展

  第三节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科学发展差异之思考

  第四节  中西文化源头与发展比较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文化基因欠缺的分析

第三章  中西科学教育发展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西方科学教育的萌芽和合法化

  第三节  西方科学教育的摸索、摇摆时期

  第四节  中国科学教育的萌芽与合法化

  第五节  中国科学教育的探索与振荡

第四章  当代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

  第一节  当代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文化使命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完成科学教育文化使命的层次与途径

  第四节  文化建构导向的科学过程教育

 结束语: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文化、科学、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第一节文化


“文化”一词是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但又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在一些场合提到、听到和看到“文化”二字,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海洋文化、内陆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营造文化、建设文化……等等。但您如果能留意、或者深入思考一下,您会觉得对“文化”这个词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您会发现说者和听者可能所想的完全不同,就像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一百个人会对“文化”产生一百个理解。

“文化”概念的复杂性曾经令许多大师也感费解,伽达默尔说:“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之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丁恒杰:《文化与人》,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1页。。我国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曾戏言:“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甚至,法国学者埃尔产生过悲观的想法:“企图或者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然的”[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康新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可见,文化概念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争议性。而很多关于“文化”的论著之所以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正是因为还没有让读者明白“他”所论述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就开始广征博引“文化”,大谈特谈“文化”。

从词源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与“化”最早并不是同时出现在一起的,如《易·贲·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为一词,如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暂的《补亡诗》中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等。可见,在我国古人那里,“文化”一词主要指内在的东西,强调人的内在的教养、德行及其与之有关的事物,基本上是一个与天(自然)、武力、外表相对的概念,它具有明显的“文治教化”之意。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s”,原义是指人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也是一个与自然基本对应的概念,但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相比,其内涵主要强调经历了人力改造的外在事物。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一词在近现代的使用中被人们不断引申和改造,出现了复杂、多层次的转义。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做出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ernart Tylor)。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如下规定性的描述:“从广义的民族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泰勒的文化界说影响了以后的许多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定义。

据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与C克拉克洪统计,1871~1951年间,在世界上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定义就有164种。而据我国学者郑金洲的统计,当前学术界的文化定义已多达310余种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本研究不是对文化概念的专门研究,不想也无力理清并找出最好的文化概念,只想界定好本书中的“文化”概念,并在论述中努力保持概念自始至终的统一和连续。为此,笔者研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十条关于文化的界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争议:

一、关于文化的词性

有些著述中谈文化比较混乱的原因是对文化的词性界定不清楚,有时是动词含义,有时是名词含义。“文化”到底是动词还是名词呢?

很多学者已经做过考证。从词源上说,“文化(Culture)”无论在中国古代著述中还是西方拉丁词源中,都是动词的含义。然而,在随后对“文化”一词的使用中,却多把文化主要作为一种名词,而且已经被普遍接受。譬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饮食文化、学校文化等词汇中的“文化”显然是名词词性。把文化作为名词进行定义的占绝大多数,除了爱德华·泰勒的经典定义外,比较典型的还有:

“(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康新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露丝·本尼迪克特,1934)

“文化是习得行为的综合形态以及行为的结果,其内涵为某一特定社会组成分子所共享和传递”RLondon,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New York:Applton Press,1947,p21。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947)

 “文化可以定义为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C恩伯和M恩伯1988)

“文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塞缪尔·亨廷顿、老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页。。(塞缪尔·亨廷顿,老伦斯·哈里森2002)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样式罢了。”“文化,就是吾人生活依靠的一切”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梁漱溟,1918)

“文化是以价值系统为核心的一整套的行为系统”。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988)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辩证统一”。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张岱年、程宜山,1990)

“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郑金州:《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郑金州,2000)

上述定义是当前文化定义的主流,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静态的“文化实体”思路。透视文化研究脉络的发展,现代文化研究还存在着另一种思路,即把文化视为一种以一定的目的或目标为导向的对象化活动或过程,譬如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过程”的时候,“文化”则表现为动词性质,有形成文化、营造文化、建设文化的意思。人们往往将之称为动态的“文化活动”思路。与把文化作为名词相比,把文化作为动词界定的很少,但部分学者提到文化时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词性。比较典型的有:

“文化是一个学习过程。…所有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做是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持的一种观点》,刘立圭、蒋国田、李维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1970)

“文化是发展和提升人类才能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吸收学术与艺术作品而得到推动,并与现时代的进步性有联系。”[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26页。

“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说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贺麟:《文化·武化与工商化》,见《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9~280页。(贺麟,1988)

“文化意味着一个在有形与无形之中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的,包括观念、制度、机构和生产力水平在内的巨大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自组织、自催化、自调节等有机生命的机制和功能,它在持续不断的因袭、扬弃、创新和输入、输出、融合中得以演进或发展。”冯之浚:《科学与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冯之浚,1990)

笔者认为,“文化”的确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动词性质的“文化”强调形成文化(后者为名词性质)的过程。当文化作为中心词,特别是前面有定语的中心词时,作为名词的居多。但假如在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中同时存在“文化”的两种属性,势必给作者的理解造成困难,为了表达清楚,本书中把“文化”作为名词使用。而动词“文化”的含义则用“形成文化”“建构文化”或“建设文化”来表示。

二、文化的界定方式

不同人对文化定义的方式或角度不同,也是造成文化概念混乱的原因之一。据AL克罗伯与C克拉克洪分析,1871年到1951年间出现的文化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类:(1)列举描述性的文化定义;(2)历史性的文化定义;(3)规范性的文化定义;(4)心理性的文化定义;(5)遗传性的文化定义;(6)结构性的文化定义丁恒杰:《文化与人》,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我国学者郝德永也归纳了几种文化界定方式:从文化的来源的角度来解释和界定文化;从文化的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和界定文化;从文化的旨趣的角度来解释和界定文化;从文化的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和界定文化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还有的学者总结了文化界定的三种方式:以属类确认文化(文化的范围、基本属类)、以功能确认文化(文化有什么用)和通过属性分析文化(从属性和本质着手)田兆元:《关于文化的一些解释》,http://wwwblogcncom/user46/panda2005/indexhtml。

尽管界定的方式和语言各异,但在各位学者的描述中,对文化还是存在如下共识:(1)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产生的;(2)文化不是个人的所有物,而是具有社会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是“类”的存在物,是人类“类”的生活的结果,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而且文化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社会支撑物;(3)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不论对文化组成有怎样的解释,都认为文化由不同要素构成,且各要素间有内在的关联。

笔者从所有文化概念中提取其中心词后,发现主要有这么几种:“文化是…产品(结果)”、“文化是…系统(总和、整体)”、“文化是…过程”、“文化是…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模式、社会存在方式、生活样式)”。从文献中可以发现,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文化最终界定为“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因为生存方式既包括文化的各种要素(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又能够反映群体所共享的特征,还隐含着人们活动的作用,综合地体现了文化的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活动过程与结果、有形与无形特征,能够比较全面反映文化的本质。

正如衣俊卿教授分析的那样,“对于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而言,文化的确是最深层的东西,它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于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像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所以,在本书中倾向于从文化的表现形态进行界定,把文化界定为“生存方式”。

三、文化的要素

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文化是包含多个层次要素的综合体。根据包括的要素可以把文化分为三类:广义文化、中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物质产品也划归到文化中。如马林诺夫斯基就专门强调:“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的,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对广义文化内涵和构成,存在多种划分:如二分法,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或观念与实体、外显与内隐;三分法,即物质、精神和制度(物质、观念和关系)四分法,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金达凯:《中国文化史论》,屯青书屋出版社1994年版。

但是,对非广义文化包含要素的理解也有差别。从笔者搜集到的文化界定中查找,涉及文化包含要素的词汇有: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能力、习惯、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观念、价值观、制度宪纲、技艺、态度、取向、见解、规范、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方式、意义解释系统、认知系统、社会规范系统等。因此,有必要把非广义文化再分成中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区别是不包含物质成果,而包括知识、制度等因素。狭义文化则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规范和行为思维方式。

虽然一个群体的物质成果与其精神追求是有密切关系的,物质成果也可以算作“生存方式”的一部分,物质成果的外形、结构与功能也体现出人们的习惯、规范和追求。譬如,中国古代的器具、建筑、装饰、钱币、艺术作品等处处浸透着东方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与思维习惯,而西方的工具、器皿、建筑、雕塑、绘画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物质产品是一种外在表现,物质产品中只是渗透着和表现着观念层面的东西。而且把物质产品归入文化后,会使文化概念变得无边无际。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过批评意见。如塞缪尔·亨廷顿和老伦斯·哈里森指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塞缪尔·亨廷顿、老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页。。乔伊斯·阿普尔比说:“注重文化的人们也犯了心血来潮的通病,把一切都囊括到文化之下,结果是什么都解释不清”[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也排斥文化中的物质因素,认为“人工制品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是因为含有制作和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这里不需要把物质客体作为一个范畴包括进文化,以致使我们关于文化的概念变混”菲利普·巴格比着:《文化·历史的投影》,夏克、李天纲、陈江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页。。所以,本书不赞成广义文化的要素构成。

那么,中义的“文化”概念是否适合呢?中义的“文化”概念包括知识、技艺、能力等,这些要素虽然都指向某一群体和某个时代,但不能很好地代表特有群体共享的特征,只不过个体掌握和使用它们的过程受到群体行为和思维方式、规范和价值追求的影响,它们也不是文化的根本要素。外在的制度只是规范的一种显性表现,而且,很多时候制度只是表面的,有些制度并没有落实和被人认可,甚至形同虚设。譬如,虽然我国交通规则制定的很详尽,但闯红灯、随处停车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交通事故,但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即使没有行人,车辆也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也会认真按要求停车。所以,只有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规范才能真正指导人的行为,并与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关,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内涵。因此,本书中也不赞同中义文化的要素构成。

当前对狭义文化构成要素较为统一的是: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态度、取向、意义解释系统)、规范(风俗、社会组织方式、社会规范系统)、行为和思维方式(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认知系统),笔者认为这些因素最好地体现了通过长期实践、历史积淀下来被一个群体所共享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中那些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是任何一个探讨“文化”的人都回避不了的核心内容。而且,从有关文化的研究看,大部分学者针对的是狭义的文化,有的著述中虽然用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但在论述时主要是论及狭义“文化”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国外关于教育与文化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把文化作为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所以,基于对已有文化概念的分析,我把本书中的“文化”确定为狭义的文化,并把“文化”尝试界定为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凝结成并随着人的活动而发展的群体生存方式,是群体共享的行为思维习惯、规范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当然,由于物质或器物层面的东西往往也是在维护、促成并反映着人们的行为思维习惯、规范和价值观,所以,在论述的时候也会涉及这两个层面,但并不把它们作为“文化”的实质内容。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