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循环经济集群运行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Y022)的后期研究成果。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根据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深入分析了不同产业结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所产生的结构性污染等问题,并对产业结构优化所涉及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生态化等方面的基本内涵、特征、途径、手段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深入分析。针对西部地区产业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情况,提出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不仅需要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更需要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不仅要从区域产业比例布局结构的宏观层面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优化调整,更要从产业组织结构的微观层面对产业结构进行高效化和生态化的优化调整。
作者简介
蔡绍洪 (1958-)男,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全省师德标兵,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二级),贵州省高校学术带头人;贵州省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贵州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产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贵州省经济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持承担和完成了5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CSSCI等收录和刊发了8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11部(共计300余万字),曾获国家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哲社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绿色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2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3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3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主要思路和方法
1.3.3本研究的基本构架
第2章相关的概念梳理及理论研究
2.1绿色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1.1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
2.1.2产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1.3产业生态系统与绿色经济
2.2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2.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2.2.3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3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1产业比例结构与结构性污染
2.3.2产业组织模式与结构性污染
2.3.3产业布局方式与结构性污染
2.4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2.4.1产业结构合理化
2.4.2产业结构高级化
2.4.3产业结构高效化
2.4.4产业结构生态化
2.5本章小结
第3章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变化状况
3.1.1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变化情况
3.1.2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变化情况
3.1.3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
3.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3.2.1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3.2.2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3.2.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够合理
3.3.2产业结构趋同和高碳产业比例大
3.3.3产业链较短及价值链与生态链分离
3.3.4产业结构呈现高碳低效特征
3.4本章小结
第4章西部产业结构的高碳低效原因及破解思路
4.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呈高碳低效的原因
4.1.1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合理
4.1.2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合理
4.1.3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与生产方式粗放
4.2产业结构绿色低碳高效化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4.2.1产业结构低碳高效化的国际经验
4.2.2产业结构低碳高效化的国内经验
4.2.3对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启示
4.3西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高效化的思路与路径
4.3.1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原则与思路
4.3.2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关键环节
4.3.3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几种路径
4.4本章小结
第5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农业
5.1绿色低碳高效农业及其发展趋势
5.1.1人类农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
5.1.2低碳高效农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主要特征
5.1.3低碳高效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2西部发展绿色低碳高效农业的机遇和挑战
5.2.1西部农业的高碳低效问题
5.2.2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机遇与优势
5.2.3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挑战与劣势
5.3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5.3.1适合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5.3.2支撑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5.3.3推动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5.4本章小结
第6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工业
6.1绿色低碳高效工业及其发展趋势
6.1.1工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
6.1.2低碳高效工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其主要特征
6.1.3绿色低碳高效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2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机遇和挑战
6.2.1西部工业的高碳低效问题
6.2.2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机遇与优势
6.2.3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挑战与劣势
6.3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6.3.1适合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6.3.2支撑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6.3.3推动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6.4本章小结
第7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服务业
7.1绿色低碳高效服务业及其发展趋势
7.1.1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
7.1.2低碳高效服务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主要特征
7.1.3绿色低碳高效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7.2西部发展低碳高效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
7.2.1西部服务业的高碳低效问题
7.2.2西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7.2.3西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劣势
7.3西部地区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7.3.1适合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7.3.2支撑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7.3.3推动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7.4本章小结
第8章西部产业生产组织的低碳高效化改造
8.1产业价值链与产业生态链的融合与改造
8.1.1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产业效率特征
8.1.2产业生态链的绿色低碳和生态效率特征
8.1.3价值链与生态链的有机融合与改造
8.2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融合与改造
8.2.1产业集群组织模式的产业效率特征
8.2.2循环经济组织模式的绿色低碳特征
8.2.3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融合与改造
8.3整合各类产业链条和培育循环产业集群
8.3.1整合产业生态链条,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8.3.2融合价值生态链条,编织产业共生网络
8.3.3培育循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组织优势
8.4本章小结
第9章基于产业组织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对策
9.1重整产业组织的价值链,提高资源型产业经济效益
9.1.1重整资源投入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1.2重整生产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9.1.3重整产品销售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增值
9.2重整产业组织的生态链,扩大资源型产业生态效益
9.2.1生产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生产生态效益
9.2.2市场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市场生态效益
9.2.3管理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管理生态效益
9.3整合产业价值链与生态链,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集群
9.3.1重整价值链与生态链,实现经济生态有机统一
9.3.2借助自组织与他组织,构建产业价值生态网
9.3.3融合价值网与生态网,形成高效的循环集群
9.4本章小结
第10章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政策
10.1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结构政策
10.1.1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
10.1.2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低碳高效改造的相关政策
10.1.3促进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
10.2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组织政策
10.2.1促进大企业集团低碳高效发展的相关政策
10.2.2促进中小企业“专特精绿”发展的相关政策
10.2.3促进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协同共生的相关政策
10.3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财税金融政策
10.3.1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优化的财政政策
10.3.2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税收政策
10.3.3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金融政策
10.4本章小结
第11章总结与展望
11.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11.1.1研究内容总结
11.1.2取得的成果与结论
11.2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11.2.1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1.2.2研究成果的价值及意义
11.3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11.3.1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1.3.2进一步的发展与展望
后记
第1章导论 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西部产业结构优化
第1章导论
西部地区是我国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面临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双重艰巨任务,采用何种产业组织模式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而产业结构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结构之一,必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选择与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导向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路。
1.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地,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的生态脆弱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气候条件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贫困问题与生态脆弱问题长期相互交织,陷入恶性循环、积重难返的生态贫困状态,成为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
根据“木桶原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短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为了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扶持西部地区发展。从纵向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从横向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还远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依然明显,GDP、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煤电油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造成了西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对相关地区未来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估,涉及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五省。该项目2013年4月的验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不仅面临严重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问题包括:①关键性水土资源匹配条件差;②区域性生态恶化的趋势未根本扭转;③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突出;④结构性大气污染特征明显,呈现煤烟型特征;⑤累积的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⑥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较低,落后东部10年以上。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生态环境脆弱,除了历史与自然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从纵向上看已有所改善,但从横向上看,与全国总体状况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褐色高碳产业比重大,各类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链较短,价值链与生态链分离,产业结构高碳低效特征较突出等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后,党和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生态效益,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此,从绿色低碳视角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西部地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形成高效率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体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推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快速发展与可持续绿色发展,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1.1.2研究目的
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优势,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组织不科学导致了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亟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形成既能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获取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又能降低废弃物排放,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体系。本研究主要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的跨越式快速发展与可持续绿色发展两大任务,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重视角来考察和探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本研究旨在解决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即在绿色低碳约束下,如何通过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生态化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绿色低碳和高效生态的产业结构,从而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奠定基础。以往对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问题,对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涉及较少。在全球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自身的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状况,西部地区要实现快速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显得极为突出。因此,本书不仅研究如何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问题,还更多地研究如何解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探寻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效化和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针对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主要是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问题,重点探寻对西部地区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优化途径,通过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比例的调整、协调能力的加强、关联水平的提高,使资源在产业间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和更为有效的利用,使所有产业都能够得到更为协调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化、高加工化和高增值化的方向演进,使现代高端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在微观层面主要是解决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重点是从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的微观基础)的调整优化入手,探寻高效率和生态型的产业生产组织模式,通过搭建高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高效率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体,从而使产业结构实现高效化;通过搭建生态化的产业组织网络,形成生态化的产业生态链和产业循环体,从而使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化。
本书旨在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现状的系统分析,掌握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效率和生态效益两方面都低下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西部地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深入探讨相应产业内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分析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各自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及其产业结构的高效绿色优化模式。同时,从产业组织生态化的视角提出促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和高效生态化的对策,并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优化的相关建议,从而为西部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与对策。
1.1.3研究意义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应对地球环境恶化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并已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只有在绿色低碳型产业结构的支撑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对于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要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加快发展速度,以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资源生态效益和保护发展环境,以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这就需要有高效绿色的生态型产业结构来支撑。因此,在对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时,除了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调整,还要进行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调整,以形成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型产业结构,这显得迫切和必要。本书研究的内容对于指导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在绿色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效快速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以往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往往都只是基于产业结构的宏观层面,对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各种结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产业技术资本密集度和价值创造增值率的演化递进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讨论,以探寻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问题及解决思路,很少从产业结构的微观层面来探寻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本书研究的一个侧重点,是从产业结构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结构和模式出发,以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为基础和载体,探索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生态化问题。主要研究以何种方式和途径,对各种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进行整合与优化,以形成高效率的产业组织模式(如产业集群模式)和生态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如循环经济模式),通过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的有机融合,形成高效生态型产业组织模式,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高效化和生态化提升。这是对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充实和扩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产业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际,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地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滞后和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要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因此,在绿色低碳背景下,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和产业发展实际,深入系统地研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探索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生态化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形成绿色低碳和高效生态型产业结构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新一轮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而推动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绿色发展,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