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出版时间:2016年2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系统阐述明清家法族规中所蕴含的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思想精华,较为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显现出的鲜明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以及借鉴其中的思想精华
作者姓名: 杨威,刘宇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明清家法族规中所蕴含的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思想精华,较为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显现出的鲜明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以及借鉴其中的思想精华,服务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均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杨 威,男,辽宁昌图人,1970年12月生。现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访问学者、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黑龙江大学研究员。
刘 宇,男,哈尔滨人,1984年2月生,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方向。
第一章传统家法族规存在与存续的合理性
第一节传统家法族规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传统家法族规与农耕经济
二、传统家法族规与血缘政治
三、传统家法族规与儒家文化
第二节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一、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历时性
二、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共时性
第三节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内在动力
一、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实践动力
二、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需要动力
三、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精神动力
第四节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合理性构建
一、转变整旧如旧的文化保护理念实现“活态传承”
二、形成理性权威的话语交际模式实现话语民主
三、规范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伦理自觉
第二章明清家法族规概述
第一节家法族规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明清家法族规的发展与演变
一、明清家法族规思想溯源
二、明清家法族规的发展演变历程
三、明清家法族规鼎盛原因析略
第三节明清家法族规的社会化作用
一、不同学科视域下的社会化内涵
二、社会化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三、明清家法族规的社会化特征
第四节明清家法族规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明清家法族规中的家庭德育思想述要
第一节以德为本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齐家之道——和谐顺敬勤俭持家
二、修身之道——以德立身杜绝恶习
三、处世之道——忠信笃敬择贤而交
四、训女之道——安详恭敬恪守妇道
五、生存之道——取用有度珍惜资源
第二节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教子婴稚养正于蒙
二、言传身教渐渍化导
三、严爱殷责奖罚结合
第三节明清家法族规中的家庭德育思想评析
一、明清家法族规中德育思想的积极内涵
二、明清家法族规中德育思想的消极因素
第四章中国当代家庭教育问题及分析
第一节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教育被忽视教育责任被转嫁
二、重视智识教育轻视品德教育
三、家庭重心发生代际倾斜
四、重视物质满足缺乏精神沟通
五、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过多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
六、特殊类型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困惑探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变化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功能变化
第三节当代家庭的教育期望及影响因素
一、家长教育期望的现状
二、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家长教育期望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五章明清家法族规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树立以德为本的当代家庭教育理念
一、德育为先:家庭道德教育要注重人格养成
二、躬行仁义:家庭道德教育要提升主体素质
三、以身作则:家庭道德教育要重视榜样作用
四、因材施教:家庭道德教育要富含人文精神
第二节丰富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一、重视孝悌教育培养人伦观念
二、重视自立教育培养坚韧意志
三、重视勤俭教育培养节约意识
第三节优化当代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一、把握教育时机——早期教育培养习惯
二、秉持教育原则——理性施爱适度惩罚
三、优化教育环境——建设家风传承美德
四、拓展教育资源——面向社会重拾经典
第六章明清家法族规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明清家法族规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何以可能
一、明清家法族规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明清家法族规现代转化的历史性探究
三、明清家法族规中的德育思想变迁举要
第二节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一、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述要
二、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构建
第三节中国当代家风构建的新范式探究
一、构建当代家风场域何以可能
二、实现当代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多重统一
三、构建当代家风场域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一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转化论略
附录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视角
附录三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究——基于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考察
后记
第一章传统家法族规存在与存续的合理性
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32页。与此相应,家法族规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成分,因而家法族规的产生与发展也符合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规律,亦即并非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偶然现象。家法族规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产生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血缘社会。伴随着血缘宗法社会的发展,传统家法族规的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传统家法族规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与此同时,传统家法族规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因而,探究传统家法族规在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合理性,首先离不开其所凭依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传统家法族规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过渡与转型,在此过程中,血缘关系也随之加强。纵观中国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哪种社会类型,都具有某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欠发达的传统社会不论是哪一时期都具有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这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经济。因此,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其所具有的稳定性与延续性为传统家法族规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血缘伦理关系及其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虽然在各朝各代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却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中的“礼”也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维系。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政治为传统家法族规的产生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再次,传统家法族规在封建社会时期得以保存并延续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其本身与儒家文化这一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与统一。一方面,传统家法族规是儒家文化家庭化的有效载体与抓手,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也为传统家法族规提供了合理内核与理论根基。
一、传统家法族规与农耕经济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手稿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观点为当代社会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若深入探讨传统家法族规存续的合理性,必须以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为出发点。在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延续为传统家法族规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客观条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耕经济的稳定性促进了传统家庭的凝聚与扩张。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王朝统治的基本经济指导思想,因而“农业”成为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这主要源于农耕经济的稳定性。首先,封闭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适宜农耕的优越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于游牧、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农耕经济需要久居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又促使农耕经济形成了稳定性的特征,加之尚不发达的交通与工具使得汉民族受到外族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也相对较小,因而他们的“共存”与“发展”就要依托家族与家族之间、家族成员之间紧密、有序的关系,而维系良好关系的方法则需要家庭、家族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承。其次,“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使得经济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以性别分工为显著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乃至经营方式,“家本位”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便应运而生。
第二,农耕经济的延续性促进了传统家法族规的形成与发展。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其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在传统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王朝战争、外族入侵使得中国的历史与世界各国的历史一样经历兴衰与变换,但传统农耕经济却始终向前发展,这无疑让众多家庭与家族能够安心定志,不断繁衍壮大。首先,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其目的不是交换而是自足,即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它们通过种植、畜牧等方式生产家庭所需要的物品,并按照家庭成员的需要来进行分配,因而物品的归属、分配的方式与方法等问题便需要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与规范,而这一规范从最初的口头约定到成文约定,最终形成了指引世世代代人的准则,即传统家法族规。其次,尽管农耕经济延续的数千年中也经历着王朝兴衰,但不论是五代十国的短期分裂,抑或是北魏、元、清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国家的统治始终坚持着“汉法无疑”的基本思想,从而促使农耕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宗族、家族、家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再次,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力不断提高,农耕文明得到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与家族的土地、粮食等的管理、分配、继承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家法族规日渐成为家族、宗族管理的重要依据。
……